1.媒體來源:
ETtoday東森新聞
2.完整新聞標題/內文:
有熱心公民記者提供一段發生在8月4日晚間桃園公車上外國乘客向司機飆英文髒話的影片
,看完短片之後,雖不確定那位乘客是哪國人,但以英文侮罵且暴力威脅司機和其他乘客
的行為,實在是丟了我們所有外國人的臉。
除非是當時在車上,不然我們無法由短片,或當事人發表的聲明完整還原爭執發生前幾分
鐘的事實。不少台灣網友看短片時聚焦在那名外國人和他的妻子,但引起我注意的反倒是
那位司機陳金積先生冷靜的反應,以及他拒絕向那名失態的外國人說「對不起」。
剛學中文時,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漢語有這麼多「I’m sorry」的說法。在一堂課內,學
到了「對不起」、「不好意思」、「抱歉」和「道歉」。回憶起,那時不清楚在什麼情況
下該適合使用哪一個詞語。英文相對比較簡單:有禮貌的人會說「I’m sorry」。由此可
見,中國文化在細節裡真的很重視禮貌。
在紐約市,如桃園公車上相似的爭吵是很常見,紐約客對此已見怪不怪了。在路上不小心
撞到路人,許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會很兇地對被撞到的路人說:「Watch where you’re
going」。有些人還可能不會說什麼,只會繼續往前去,連一句「I’m sorry」也都不會
講。這畢竟是紐約,在這環境下,個性要很硬。
然而,我多年前住過的台北卻不一樣。搭乘捷運時,我也學到了另外一句客氣用語:「借
過一下」。無論在坐電扶梯或者準備下車,許多冷漠的台北人說了那句話,甚至有的也會
再加上一個「不好意思」。在紐約地鐵裡,「借過一下」不存在於許多乘客的詞彙中,他
們反而會對擋住出口的人提出一個反問句:「You wanna get out of my way?」習慣台灣
有禮文化的薰陶,也因此,幾年前首次去中國,在青島人山人海的火車站買票時得到大陸
人給我的震撼教育,才發現客氣的「不好意思,借過一下」是寶島特產。
台灣可說是一個「不好意思」國家。不論去買衣服,商店找不到你要的大小,或者去買便
當發現你要點的排骨飯已經賣完了,台灣人幾乎習慣性加上那四個字。至於這個文化的起
源,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人覺得是和台灣長期當殖民地的本性有關,有的覺得是
因為台灣人缺乏自信,有的覺得是因為國民義務教育很重視起碼的禮貌。
在短片中看到保持冷靜且拒絕道歉的司機陳先生,他堅持的態度也許一開始讓不少習慣說
不好意思的台灣人感到有點意外,但相信他堅持不向無禮的人低頭也一定讓台灣人替他感
到驕傲。我相信大部分的老外,無論是否住過台灣,看完短片之後,也會有一樣的感受。
站在服務大眾最前線如公車或捷運司機,與計程車司機等在工作時都有一定的風險。台灣
人大概還記得2012年2月2日林姓司機被毆打的「Ma案」。再說,北捷案發生了之後,台灣
人搭乘捷運時,現在都知道要提高警覺。儘管我們尚未掌握這起事件所有的細節,至少從
網路上的短片知道,那位司機先生的行為反映出台灣的「不好意思」文化且懂得最主要的
精髓--如果沒有「對不起」任何人,卻盲目地說「對不起」,那句話就會失去了原意。
3.新聞連結:
http://ppt.cc/dB4e
在台灣 連國台語都不會還想罵人 頗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