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時報一定是統媒不可信
http://www.epochtimes.com/b5/9/9/20/n2663245.htm
【大紀元9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0日電)
高鐵營運2年多,愈滾愈大的財務壓力,終於讓台灣高鐵董事長殷琪將請辭,改由政府主導
嚴重虧損的高鐵。當年政府打著「零出資」建高鐵的如意算盤,未預料會付出的慘痛代價
。
政府在1987年做興建高鐵可行性評估,1990年7月成立高鐵籌備處,現任交通部長毛治國
就是當時籌備處長。原本高鐵要由政府自行興建,不料1993年立法院刪除預算,並決議交
由民間興建,於是有了高鐵BOT案,也就是由政府取得土地,交由民間興建,興建營運期
35年期滿後,由政府收回。
台灣高鐵聯盟與中華高鐵聯盟是高鐵工程兩大競標團體,台灣高鐵聯盟勝出最大原因是提
出「零出資」的誘因。
根據當時的招標須知,民間投資建高鐵,至少要出資40%,不過,台灣高鐵聯盟估算興建
成本只要新台幣3259億元,且提出政府不必出一毛錢。中華高鐵聯盟則估算興建成本要
5000億元,但政府要出資50%。
競標結果由台灣高鐵聯盟勝出,1997年取得高鐵最優申請資格,當時交通部還喜孜孜表示
,台灣高鐵聯盟的「零出資」具創意,「政府不用花錢,就可蓋一條高速鐵路」。
政府的如意算盤似乎未如預期,台灣高鐵開始募資時,景氣已走下坡,募資過程並不順利
,原本預定2005年10月的通車期限延到2007年2月。
因台灣高鐵強調BOT的精神,台灣高鐵與政府是夥伴關係,為順利推動高鐵,政府在無列
預算下,決定由國營事業的台糖、政府有持股的中鋼、中技社及航發會購買高鐵特別股,
即使形式上政府未出資,但間接投資結果,公股目前占台灣高鐵比例高達約37.4%。
前高鐵局官員回憶,當年和台灣高鐵研議合約內容時,台灣高鐵姿態非常高。以運量為例
,當時有兩種選擇,一是「保證運量」,也就是實際運量超過保證基準時,增加的收入交
給政府,若不足保證運量時,由政府補足;另一種則是「不保證運量」,完全由經營者自
行負責。
這位官員說,台灣高鐵只同意運量不足時由政府補足,不贊成超過一定運量的收入要交給
政府,高鐵局則無法認同,最後仍是採取不保證運量。
高鐵曾是殷琪的夢想,2007年2月高鐵正式通車,從台北到高雄,最快90分鐘到達,實現
「台灣一日生活圈」,在提供民眾行的便利,的確功不可沒。
不過,近年景氣下滑,卻是台灣高鐵始料未及,旅客人數不到當年預估值的1/4,原本看
好可以帶來商機的高鐵站區,至今仍舊空盪,加上去年金融海嘯的重重一擊,讓台灣高鐵
虧損愈來愈大,累計已虧702億元,達到約2/3資本額。
當年台灣高鐵聯盟競標時,不但不要政府出資,還提出每年回饋稅前盈餘10%給政府,至
今一毛都沒給過,而包括航發會等購買的特別股,也只分到一次利息就無下文。
未來政府主導高鐵經營權,對民眾最大的保障就是高鐵會繼續營運,但景氣非短時間可以
恢復,如何讓虧損累累的高鐵起死回生,將是一大挑戰,當年「零出資」的代價可真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