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不同,根本無法比較
35年前看似錄取率很低,讀大學或碩博的人很少
但那是因為:當時台灣社會的學歷普遍不高,經濟情況也不太允許子女唸書
所以念高中以上的人數當然不多
很多人國小、國中畢業,就被家裡要求工作賺錢了,你想念書還沒得念
能繼續往上念的,不是家裡有錢
就是已有兄弟姊妹在支撐家計,供你念書
換言之,你只要不愁吃穿,念大學以上學歷就比別人簡單許多
而至於學術能力咩,這只能說科科了
不要忘了,35年前還是kmt威權統治時期
能在大學教書的通常都是kmt背景關係的
一堆人只有學士、碩士學歷,就當大學教授了
那時也沒有六年條款、發表點數、教師評鑑之類的規定
當了大學老師之後,大多數的老師就開始"養老"到退休
所謂的養老就是:萬年講義、上課嘴砲或不知所云、從不研究發表
上課亂上、作業考卷亂改...學生也沒轍
會做人,政治正確,比會教書研究還重要
你想,這種人教出來的土博、土碩會有多少料?
另外,那時出國念洋博的,真的強的大多留在國外發展
回台灣教書的,通常也跟著前輩沉淪,一起爽養老
這不是我唬爛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這兩批人
1. 35年前的大學教授:
這些人目前有的還在大學校園裡當榮譽教授或兼任老師
他們的課程不是很受歡迎,就是很被唾棄
受歡迎不是因為教得好,而是分數很甜,很爽
被唾棄可能是因為遭受認真用功同學的幹醮,或者教得差又機車
但無論是受歡迎或被唾棄,都有共通點:上了一學期後也學不到啥東西
2. 35年前大學老師教出來的弟子:
這些人現在是 屆臨退休的教授或副教授(約58-65歲)
整天只會談:他們在國外念書時或博班時的豐功偉業
因為他們的成就在當大學老師之後就沒有後續了(一起養老)
強者是非常少數,大部分都是養老等退休的
所以,35年前念碩博的人少,不代表實力就比較強
相反的,他們還占了時代之便
拿到學位後,工作非常好找(除非政治傾向與當局不合)
反觀現在,規定要求訂一堆,學位卻濫發
搞到學生碩博畢業後卻找不到工作
規定、政策都是這批老人定的,苦頭卻是年輕人在承擔
※ 引述《t00750 ()》之銘言:
: 35年前能讀博士班的大概是四年級生,
: 畢業後大概正值民國七零~八零年代
: 那一輩的要進入大學只限前20%的學生,
: 能進博班的應該就是同儕中的5%吧
: 據說考上的時候長輩都會來祝賀"XX村里第一個博士、XX家族裡第一個博士"
: 但是現在讀台大博班好像還被酸"不敢出社會嗎?"
: 那一輩的土博畢業後起薪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