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媽媽的味道難以取代,最美味也最難忘懷,37歲的蔡逸群為了傳承媽媽的麵線糊味道,頂
著洋碩士學歷接手家業,不僅運用工程專業提升老店4成業績,1年半前更在左營開出分店
,每天能賣出300碗麵線糊,最高單日業績達3萬元。
蔡逸群是高雄鳳山老店第二代,看著媽媽蔡金鳳把小攤做成名店,但多年來始終沒有招牌
,直到11年前才由他取媽媽名字與鳳山地名,起名「鳳邑麵線」。「老人家覺得有個立牌
寫麵線糊,讓客人知道就夠了,幹嘛費事?那時我真的火了,自己出錢做招牌,隔天水泥
還沒乾,報紙就來採訪。」
即使後來出國攻讀碩士,蔡逸群也不忘隔海遙控,幫老店報名美食比賽、爭取媒體採訪,
直到4年前回台,「那時候覺得爸媽年紀都大了,假如不接手,這個味道就沒了。」
但老店經營方式傳統,以前內用得等員工端麵線、外帶大排長龍,客人常為點單順序不公
平搞得一肚子火。蔡逸群於是運用工業工程的「排隊理論」,「不管內用、外帶都排隊,
客人自己端麵線,立刻就省了3個人力。」
剛開始有人譏諷:「感覺也沒有比較快!」還有奧客想插隊,當場拍桌變臉,但他堅持不
妥協,只花1個禮拜就獲得客人認同。而過去老一輩怕秘方被學走,煮麵線不假他人;蔡
逸群則保留核心配方,訓練員工按照SOP(標準作業流程)去煮麵線,簡化管理工作。
正因不用親自煮麵線、端湯碗,他閒得沒事幹,一度打算出國讀博士,但教授認為他不適
合走學術路線,反而勸他發揮商業所長,促使蔡逸群在2013年底開設分店。
蔡逸群指出,左營原本就有不少鳳山老店的熟客,加上人口多、消費力強,讓他決定在此
開店。不過左營客群偏向精緻化,所以份量略有調整,店裡也有冷氣,比老店的露天形式
更舒適。
開業1年半,左營店業績每個月都在成長,蔡逸群更在基原本的麵線、米糕、肉圓與四神
湯之外,另外加賣冬瓜檸檬等助攻商品,粗估1年利潤破百萬元,讓他對後續展店更有信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