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在原始影片裡面最可怕的是,
郝龍斌很明確知道,這段談話會被製作成節目,
因此他一定是卯起來表現出他覺得「最好」的一面,結果是這副德行。
至於有些人覺得是李惠仁不對,因為他不斷對學生洗腦市長是「權威者」,但自己也扮演權
威、教導學生用記者和政客的嘴臉去質詢、演練腳本的時候把市長排除在外,結果當然會黑
掉等等,我倒有不一樣的想法:
1. 今天不管這位市長是郝龍斌、柯文哲,還是陳菊或賴清德,都是權威者啊,或精確一點
地說,是有力者。而李惠仁做為「權威者」,跟郝龍斌的差別可大了,一個有權力規定他們
喝牛奶,一個只是代課老師。
2. 記者和議員都是一個群體,有瘋狂跳針言不及義的,也有就事論事言之有物的。如果小
學生能夠學會在生活中發掘問題、蒐集資訊、討論共識、組織論述,然後嘗試向有力者提出
訴求,那就是很好的公民教育。
3. 那些議員也不在運作圈內,但都能看到誠懇,即使是贊成方的無黨籍議員,所提出的理
由也能讓人接受(當然時間允許的話,可以進一步探討牛奶是否補貼給清寒學生就好)。而郝
龍斌先是訴諸權威(我是台大教營養的博士),然後花太多時間做上對下的叮嚀(其實他提的
數據有沒有錯我反而不在意,重點是平等溝通和對話的過程),這是他個人的問題,和他是
不是被設計無關。
當然,李惠仁導演在這部影片裡,確實是扮演權威者的角色,但那些學生一開始就說了,希
望能跟大人平等對話、希望說的話能被大人當一回事,所以李惠仁就以此為目標做這些訓練
,他要教授的概念是:當我們面對權威時,可以有哪些做法,這些都很值得繼續討論行動跟
發展。
問題的根本不在缺鈣的科學數據或如何發牛奶等技術層面,而是這個政策實施的對象是學生
,在制定和推動的過程就該納入學生的意見,正視學生的主體性。(不論是問卷調查、班會
討論或事後李惠仁採用的公民審議的形式都可)
如果小學生們不喜歡這牛奶政策,但真心想透過平等溝通協商卻四處求助無門的話,後續如
果演變成像《不能沒有你》裡面想抱女兒跳天橋的父親一樣,選擇(被逼)用激進的方式來處
理爭議也不意外啊。
「學生不滿被逼喝牛奶,集體罷課朝北市府怒砸牛奶」
「學生聯盟批牛奶政策黑箱,贈郝『牛乳大王』匾額」
阿不就被民進黨煽動?跟下面這位美國小學生一樣...
下課時間少5分鐘... 惹惱美9歲童發動連署抗爭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24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