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我大體同意苗博雅在節目上的論述,
但她很顯然忽略掉一個「大眾所理解的死刑」的一個重要本質。
死刑對於社會而言...至少就台灣社會來說,
最重要的不是甚麼犯罪學上的嚇阻理論、哲學上的正義原則,
而是很原始的,心理上的恐懼感如何宣洩的問題。
講白一點,死刑能不能促進社會和諧是其次,它能安撫群眾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拜拜不能讓你考上大學,但是拜拜可以讓你心安,
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儀式」。
像這兩個禮拜一定會有人高喊「立刻執行死刑」,就是這種現象。
殘酷的犯罪事件,導致社會開始緊張、不安全感上升,大眾當然會需要宣洩壓力的出口,
而執行死刑就是一種方法,
對集體而言是如此,對於個人而言,「給受害家屬交代」更有這種功用。
換句話說,死刑的功能,「精神」上遠比「物質」上重要許多,
一個社會如果還需要這種「精神需求」,也就是需要國家實行某種「儀式」撫慰大眾,
那死刑就還有存在的必要,無關乎死刑本身正不正確。
從這個角度來看,統治者為了民調而執行死刑,就沒那麼值得非議了,
倒不如說,他履行了死刑最重要的功能,
社會不開心了,處死幾個犯人讓大家娛樂一下,有何不可?
而槍決可以不直播,但一定要廣為周知:我槍決了幾個人,有誰誰誰,犯了怎樣滔天大罪
就跟古時斬首需示眾,必須推出午門給大家扔菜頭的意思是一樣的,
而截至目前為止,若說台灣死刑政策有甚麼值得改善的地方,我會覺得有以下幾點:
1.對爭議個案太過輕忽:苗在節目提到去年(?)處死的個案,出現法院看了對岸公安局照片
就判死刑的問題...無論如何,降低誤判還是必要的,有爭議的案件還是盡量謙抑,能
緩則緩,否則別說死刑不可逆,光是國賠就是一筆冤枉錢。
2.國家並沒有嚴肅看待「死」這件事:冰與火之歌這部小說最厲害的地方,就是第一幕就
給人相當大的震撼力─艾德是領主,而他親自處決自己的臣民,以示負責。倒也不是要
總統或法務部長親自拿槍扣板機,至少誰簽的處決令,誰就要負責親臨現場觀禮,事前
事後向大眾鄭重解釋。
3.最後是執行方法,槍決嘛...一方面沒打死的風險一直都在,另一方面這其實算戒嚴體
制留下來的產物,或許比照日本絞刑,或者注射藥物等,這都可以再研議。
結論就是,「台灣社會沒準備好接受廢死」這句話看似逃避,但其實講的恰如其分,
如果大眾仍然需要死刑這種儀式,發揮精神上的功能來宣洩壓力、舒緩不安全感,
那死刑就有存在必要。
或許有些人不需要這些儀式了(可能想到其他更高明的撫慰傷痛方法~whatever),
但在民調都告訴你,更多人無法擺脫這種需求時
死刑呢~或許還是繼續維持比較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