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王彩鸝/報導
2.完整新聞標題:
願景工程/三根亂棒 打跑偏鄉老師
3.完整新聞內文:
走到山裡,孩子最常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一堂課一學期換兩個老師,甚至和
隔壁學校共用英語老師,師資缺乏、流動率高對這裡的孩子很常見。然而,究竟為什麼
老師不回來?
「不是老師不想留,而是大環境讓老師不得不走,」待在偏鄉十七年,南投縣爽文國中
老師王政忠分析,沒有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是處處充滿打垮駱駝的棒子。
大多偏鄉學校沒有好的租屋,只能住校,而學校宿舍年久失修。住校外交通也不方便,
南投縣德化國小教務主任趙元炤苦笑說,「假如學校附近設有公車站,教育部認定不算
偏鄉,但公車其實一天才兩班。」即使自己開車也要注意沒有路燈下的山區落石,日前
嘉義縣偏鄉老師不幸被落石砸死,即為一例。
跑遍兩百所偏鄉學校的王政忠說,遇過在七美島工作的校長,有機會也想回澎湖本島。
他感慨,多數人即使在B級偏鄉,也想往A級偏鄉跑,A級偏鄉的人想往「不山不市」
(非山區非市區)跑,像同心圓一樣教職員都往都市擠,離圓心越遠的偏鄉孩童,逐漸
被拋棄。王政忠打算七月底號召千名偏鄉老師站出來,重燃老師熱情,呼籲政府和社會
正視問題。
但是,除了天然環境因素外,更多的人為惡劣環境才是打擊老師的主因。
第一根棒子:師資永遠都缺氧
十二年國教把國中課程規畫為七大領域、十七門學科,但爽文國中從一九六八年至今,
永遠只有十二個老師,他們教國、英、數、社、自五大學科,但沒有多餘編制可聘其他
領域學科老師。
因此,數學老師要兼上美術課,因為他很會畫三角形、圓形;英文老師要兼上音樂,因為
他會唱英文歌。十二名老師每周要分擔二百一十節課外,還要兼任三個主任、兩個組長、
六個導師,加上營養午餐秘書、網路管理員、輔導教師等。
「偏鄉學校從來就只有四領域、五個學科的師資,連師資都不夠,談什麼正常教學,更別
提有效教學。」王政忠說,這十年來台灣國中小班級數與師資編制比例從一比一點五提升
到一比一點六五。他細數,「一個六十班的學校可增加九個老師,但是一個六班的學校會
增加多少個?零點九個,連一個老師都沒有增加!偏鄉、原鄉、離島的學校因為人口少,
大多編制六班,全國通案的制度,只讓大校的師資越來越多,而最需要補足師資的小校,
十年來從未增加一名。」
趙元炤也說,「我在德化十二年,今年才補到一個專任的英語老師。」
第二根棒子:行政業務忙不完
近幾年在台東、高雄、苗栗與新竹等偏鄉小學協助老師提升英語教學能力的實踐大學講座
教授陳超明發現,外界認為老師教學失能,主因老師沒時間備課、進修,被行政業務壓垮
。
「衛生促進、環境教育、法治教育、國防教育、春暉專案、祖孫教育、租稅教育等,多如
牛毛的行政業務干擾教學現場,」王政忠多次公開批評,業務表格繁瑣,且被列入「各
縣市教育經費統籌分配款」的指標,讓偏鄉教師被行政業務壓垮。
更有小學原本為了弱勢學童爭取教育部的夜光天使經費,補貼晚餐,無奈行政表格繁瑣、
規定又不切實際,讓小學持續一年後不得不放棄經費,改找民間贊助。
南投縣羅娜國小校長馬彼得直言,偏鄉五十人以下的小校不乏師資,但偏鄉百人的
「大校」沒人敢去,因為不管學生有五十人或百人,老師一樣只有十二人,一半還是
代理代課老師。
第三根棒子:課輔接送一手包
距離日月潭約四十分鐘車程的潭南國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全校四十九人卻多是單親、
隔代教養、經濟弱勢學童。校長林建言說,孩子的父母多半打零工維生,孩子放學回家
也沒人盯功課,甚至也沒書桌念書,因此學校負擔起課後照顧的責任。
「白天上整天課,每周一至周四要幫學生課輔留校至八點,週末的時間備課,」一名小學
老師描述他的偏鄉教書工作,夜間若家長沒空接孩子回家,老師還要負責送孩子回家,
「偶爾還要阻止喝醉的父親白天來學校吵鬧、抓孩子走。」
這些亂棍長期打擊第一線熱血的教職員,影響到的就是孩童的受教權。博幼基金會發現,
四分之一以上的偏鄉弱勢學童,無法寫完廿六個英文字母。
根據PISA二○○九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結果,台灣落後學生的比率比其他亞洲國家
還高,而且九成集中在偏鄉。陳超明直言,「要降低偏鄉師資流動率,就得投資在弱勢生
師資,協助弱勢生翻轉,讓社會流動,才是教育正義。」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99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