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eero0333 (hero)》之銘言:
: 為什麼
: 美國人說收到
: 都說
: Roger that
: 到底乾Roger什麼事
: 這裡有美國人嗎???????
: 收到乾Roger什麼事啊??????
: 說got it不就好惹
: 美國人在想啥???
: 的掛
剛逛 FB 看到這篇就回一下,主因是無線電收訊差,要用不容易聽錯的發音字。
網路追追追/士兵愛用語Roger that怎麼來的?
http://www.nownews.com/n/2015/07/23/1757444
節錄重點
「Roger that.(收到)」;
而且很顯然地,這邊所提到的「Roger」不是電影中的要角,也不是真正的人名,
而是代表「收到」之意。
根據愛河目前所搜集的資料,
發現「Roger that」應該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登場,
不過早在西元1927年,「Roger」這個詞就已經出現,這和無線電通信有極大的關聯性。
當時國與國之間的無線電通訊,選用英語作為共通語言,
為了避免太複雜的字詞或發音導致訊息混淆,
因此賦予英文26個字母不同的代表意義,方便不同國家的彼此溝通、傳遞訊息。
想當然爾,「Roger」即是英文字母R的代表詞。
時至二次大戰,歐美大陸因戰火兵荒馬亂之際,因上述規則運行多年,
加上字首「R」和「Receive」(收到)的字首相同,
「Roger that」也就成為軍隊溝通上的常用語。
除了在戰場上成為常用語,
<芝加哥讀者報>(Chicago Reader)問答專欄<The Straight Dope>指出,
知名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
在1941年將「Roger」的「收到」之意列入其中,
和「Roger that」出現於二戰時期的時間點吻合。
不過,問答專欄<The Straight Dope>也提到,
雖然「Roger that」被廣泛使用,
且在1943年被列入美國陸軍通訊兵列入程序手冊中,
英文字母R所代表的「Roger」仍在1957年被更改為「Romeo」;
只可惜,「Roger that」的用法已經深植人心,
因此魅力無敵的情聖羅密歐也只好閃邊涼快去了。
另外,除了「Roger that」這個小片語,愛河在此大放送,多傳授各位幾招。
進行無線電通訊時,講完一段話最後可以加上「Roger over」,代表通話結束;
若是收到上級指示,且將會按照指示進行動作,也可以回答「Roger wilco」,
「Wilco」是「Will comply」的縮寫,代表將會遵循指示進行。
偶爾忍不住想洋派一下的朋友,可以多多嘗試,
將這樣的用法融入在工作場合或日常對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