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比老一輩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3676
這是今天自由時報編譯的路透社觀點,
外國記者選擇以「國族認同」這個角度,來描述台灣社會現前的課綱爭議:
年輕的一代,拒絕讓台灣的歷史與中國的歷史掛勾。
這是蘋果日報所列出來的17點課綱爭議: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801/660091/
大多數的爭議涉及用語和描述方式,這些差異除了指向不同的國族暗示外,
我不確定還有沒有更好的理解方式?
所以,我的問題出來了:
有些人告訴我,理解課綱爭議,千萬不要掉入國民黨的陷阱,
將其簡化為「"台灣史"和"中國史"之爭」、「史觀差異」、「意識形態」......
以前在「反服貿」的時候,還會說清楚:
我們反的是「黑箱」,而不是兩岸貿易與文化交流。
現在「反課綱」,我們是在反什麼?
反黑箱?反程序的不正義?反課程委員的組成?
或者,我們是在反「台灣史消失了」?
如果是最後一點,
那麼,新、舊課綱併行,爭議總可以落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