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要統戰指標,另一邊要現金補助,台灣赴陸創業泡沫有多大?】
端傳媒
https://goo.gl/95xLJz
「不是簽名就有一百萬嗎?」這是台灣律師簡榮宗這些年做創業諮詢,最常聽見的問題。
身為台灣創新法律協會理事長,簡榮宗服務的諮詢對象,主要是到大陸創業的台灣團隊。
而這些團隊西進的最大動力之一,就是2015年起,中國各地方政府陸續祭出的對台青年優
惠政策。
兩年下來,這一政策依靠銀彈攻勢,吸引了不少台灣團隊西進創業。但同時,也令不少台
灣創客和大陸孵化器都陷入短視的利益鏈,爭議叢生。
創客抱怨「獎金一直沒下來」、「覺得被騙了」;基地則抱怨之前有人領了獎金就離開,
「一朝被蛇咬」,不敢輕易撥款。創客抱怨基地空有園區硬體(硬件),無周邊配套,完
全沒做好準備;基地則抱怨創客絲毫不理解大陸市場,無法調整商業模式、轉換思路,以
至可靠項目太少。更有利用兩邊資訊不對稱,做起「橋樑」生意的掮客們,賺了就走,將
市場越攪越渾。
種種亂象,是水土不服,還是先天不足?這場赴陸創業潮,距離真正的「創業」有多遠?
「創業園什麼都有,怎麼就是沒人?」
一位曾走訪眾多中國沿海孵化器的台灣資深創業家,跟端傳媒回憶了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
行程。當地省政府以高規格接待,不但機票食宿全免,還安排專人導覽。當創業園內嶄新
的硬體設備映入眼簾,眾人卻發現現場氛圍有些尷尬:偌大的園區,除了參訪者,不見其
他人影。
他回憶,這群台灣創客直接問孵化器人員,「創業園什麼都有,怎麼就是沒人?」接待人
員連忙解釋,參訪當天是假日,其他創業者都回家放假了,但眾人眼睛一掃,就能看出辦
公室幾乎沒有使用痕跡,仍然滿腹狐疑。「年底到了,這明顯是孵化器為了消耗預算而辦
的創業比賽而已!」隨行的創業導師私下告訴團員。
這位不願具名的創業家分析,在大陸地方政府或民間單位,若要以「兩岸」名義申請經營
孵化器,往往有政策硬指標要求:成功讓台灣新創團隊入駐並且註冊。為求達標,一些園
區尚未做好準備,就會採取「簽名就發錢」的短操作,吸引科創團隊入駐。
一名曾進駐位於中國大陸南方某孵化器的台籍創客透露,該青創基地硬體設施完備,但最
大缺點是交通不便,對外連接不易,團隊三天兩頭就要出差上海、北京,把落地津貼扣掉
交通成本,整個團隊快要入不敷出,若整日留在孵化器,又無法和投資人、客戶交流。「
有些團隊領完補助就走,我們補助還沒領完就想走了!」
「當時全國都在摸索階段,我們一開始招募創業的資質審核也比較寬鬆……結果後來,我
們跟政府也出現矛盾,開會的時候,科技局領導當着其他眾創空間的面,要我們追回這些
團隊的補貼……」
一個位於大陸沿海孵化器、負責經營兩岸青創基地的陸籍人員
園區急功近利,也反過來造就了不少「領完補助就走」的偽創業團隊。律師簡榮宗回憶:
「有不少創業者告訴我:『這些錢不拿白不拿』」,直接將津貼視為創業誘因。
一個位於大陸沿海孵化器、負責經營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的陸籍人員無奈地告訴端傳媒
,一開始,他們為吸引創業團隊,補貼優厚,不但無償給創業青年提供住宿,還特別對台
灣釋放政策紅利,無條件提供每個台灣團隊人民幣5萬元(約23萬新台幣)補助。而2015
年間進駐的第一批台灣青年,大多領完補助款項,就因各種不同原因離開。第二批青年,
也有很多補助金都花完了也沒有拿出任何產品模型。他說:「當時全國都在摸索階段,我
們一開始招募創業的資質審核也比較寬鬆……結果後來,我們跟政府也出現矛盾,開會的
時候,科技局領導當着其他眾創空間的面,要我們追回這些團隊的補貼……」
漸漸地,大陸園區的審核標準多趨於嚴格,採取「有條件發放津貼」,比如制定更多的細
則條文要求,或者直接向新創團隊要求「插乾股(指不實際出資,改以其他出資形式的要
素出資而持公司一定比例股份)」。但這些新規定常常模糊不清,又令創客與基地之間產
生認知落差。
有人抱怨必須先墊付住房、辦公室租金,提交材料後還要等上數個月;有人則說,說好的
補助遲遲沒有拿到。2016年,台灣新創圈一度充斥着到大陸創業是個騙局,會「被忽悠(
詐騙)」的訊息。
要做自行車定位,但不知道北京國貿在哪裏?
大陸園區儘管與創客之間常有摩擦,但園區經營者大多相信,大部分到大陸創業的台灣青
年都是認真的創客,只是對市場水土不服。台灣團隊「常以自己的眼光揣測大陸市場,無
法及時調整商業模式、轉換思路」,是一個常見的說法。
來自台灣並且曾在南京、北京創業的亞克管理諮詢公司執行長烏仕明,提供有意前往中國
大陸落地的新創企業諮詢服務。他受訪時說,曾有台灣大學生主動找上他,詢問前往大陸
落地事宜。
烏仕明記得對方提出的創業項目是「自行車定位結合自動鎖」的服務,有點類似目前已經
在全中國流行開來的共享單車。當烏仕明詢問對方商業模式、資金需求等問題,這群學生
沒答出來。烏仕明又提議:「(北京)國貿附近上班族很多,是否考慮在國貿放置較多車
源?」團隊卻一臉茫然,反問:「國貿在哪裏?」
烏仕明也見過沒做功課的南韓團隊,到中國來創業,做的就是把QR Code印在鞋子上,再
用鞋子進行定位功能。「這一聽就是超現實啊,沒有觀察中國市場崛起的需求是什麼。」
亞克管理諮詢公司執行長烏仕明
「可能是資訊不對稱的原因,外資企業常主觀以為大陸就是錢多、人傻、市場大,對市場
的認知太簡單,」烏仕明也見過沒做功課的南韓團隊,到中國來創業,做的就是把QR
Code印在鞋子上,再用鞋子進行定位功能。「這一聽就是超現實啊,沒有觀察中國市場崛
起的需求是什麼。」烏仕明的公司還是給這個團隊寫了評估報告,寫完後還附上建議,結
果對方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北京創業公社」負責「台灣青年專區」的鄭博宇也見過不少讓他哭笑不得的「超現實
」提案,例如,曾有台灣青年表示要做「火星旅行計劃」,卻沒拿出商業計劃書,最終遭
到拒絕。
又有一回,一名台灣青年主動發來訊息,表示創業項目是「裝有茶葉且會發光的骨灰罈」
,詢問進駐孵化器的細節,以及是否能領政策津貼。鄭博宇反問:「發光骨灰罈有何市場
性?又,骨灰罈如何會發光?」對方語塞。一夜過後,鄭博宇在微信上封鎖了這名陌生人
。
資訊不對稱成了一門好生意
創業是個龍蛇雜處的江湖,在資訊不對稱的兩個市場之間,尤為如此。
「在中國創業,如果有個人跟你說:『哪個領導是他兄弟,辦事情沒問題』,你就要當心
了,」一名不願具名的台籍創業者對端傳媒說。
「我超怕『照片黨』來跟我拍照,」一名曾走訪多處兩岸青創基地的創業講師表示,曾有
負責某青創基地招商的台灣青年前來攀談,聊不到10分鐘就要求合影,下一秒就將兩人合
照上傳微信朋友圈。這還不打緊,這名青年直接對外宣稱雙方將有正式合作關係,讓他不
堪其擾。
「他通常會說,我政商關係良好,如果你在我這邊落地,我可以幫你搞定所有補助申請、
幫你串接所有資源……,」這名創業講師直言,「串接」後面接的話術,多半光鮮亮麗,
實則禁不起拆穿,「只要是不能承諾直接給你的資源,統統都是空話。」
「照片黨」的由來並非空穴來風。在中國大陸,照片有時的確可以發揮神奇的功用。
一名落戶於大陸中部孵化器的台籍人士回憶,2015年,當他剛完成落戶,就適逢該省副省
長前往當地視察。當時,這個孵化器連「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的銅牌都還沒掛,副省
長在場和他做了交流,友人拍下兩人互動的合照,但受限於拍攝角度,只捕捉到他的後腦
勺。「整張照片,我都沒有正臉示人,但被同事發到微信朋友圈後,竟然有好幾個大陸廠
商問我,有沒有合作機會?」這給他和團隊帶來了不小的文化衝擊。在台灣,和政治人物
合照根本不算什麼;但在大陸,「自己的背影」和領導的合照,竟然換來好幾筆可能的合
作案,「想不到真的有人會買單!」
「貝殼放大」創辦人兼執行長林大涵自去年起拜訪位於深圳、廈門的幾所青創基地,感嘆
新創圈有一些公認的掮客:「掮客和橋樑的差別在於:前者只會說『寶藏都在前方』,後
者會真的引導你走到那個地方。」
兩地文化差異大,資訊又不對稱,成就了活躍的掮客市場。掮客有時能幫上忙,但大多數
時候,只會讓創業團隊花費冤枉錢。
一名創業者舉例,申請公司登記時,大陸的「公章」一般由當地公安局核發,辦完執照後
,公安局就會發還代辦業者。「但有些代辦業者故意扣住公章不還你,台灣人也不知道自
己去要,」這反而讓不少「代辦一條龍」掮客服務,鑽了空子。
還有台籍創客有這樣的經歷:一名台商二代對他承諾,「什麼樣的團隊我都收,我這兒就
像新創團隊的新兵訓練中心。」這名創客於是一心要拜會當地專門投資人工智慧的孵化器
負責人,台商二代一口允諾引薦,結果到了約定碰面當天,什麼人都沒見到。
台灣知名的群眾集資(crowdfunding,中港譯作眾籌)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兼執
行長林大涵自去年起拜訪位於深圳、廈門的幾所青創基地,感嘆新創圈有一些公認的掮客
:「掮客和橋樑的差別在於:前者只會說『寶藏都在前方』,後者會真的引導你走到那個
地方。」
他把這番感慨放上臉書,回應意外熱烈。許多新創界人士開始照樣造句:「掮客是裝神秘
!橋樑是怕不夠透明!」「如果你直接跟寶藏聯絡,掮客會生氣,氣急敗壞的說你怎麼這
麼不禮貌?」
四類台籍創客面面觀
2016年中旬起,大陸新創界流傳着一份辨別「偽創業者」的16大特徵,包括:創業只有夢
想沒有方法、追求高檔的辦公環境、看重CEO創始人頭銜、總愛以「沒有合伙人」為由不
啟動項目、以「沒有投資」為由不啟動項目、早就為失敗留好了各種後路等。這一套標準
,同樣可以識別出遊走兩岸間的新創掮客、偽創客。
仔細觀察,在創業這個江湖裏打拼的台籍創客大致可分成四種:
第一類:破釜沉舟的創客族。
一名常往返兩岸的資深創客形容,這樣的人以中國作為第一優先發展的市場。這類團隊日
夜拼搏,常在臉書上分享在這股創業潮中受到的衝擊與洗禮,某些人甚至「到處求神問佛
」,能拜訪的都去拜訪。他們有計劃地認識投資人和潛在合作對象、不辭辛勞參加路演,
不放過任何和市場、投資人對接的機會。
路演
「路演」是英文roadshow的翻譯,在投資圈,它指一種發表會。在會中創業者向台下可能
的投資人介紹自己的創業構想,產品特色。是創業方和投資方相互認識、了解的重要場合
。
第二類:將中國當成新市場,或僅是「待開發市場之一」的創業者。
這類創業者本身在台灣或第三國已有創業經驗、甚至小有成績。他們打算開發新市場、將
中國作為市場上的新案源。這些團隊完全不考慮將總部搬到中國,前進兩岸創業基地的目
的,單純是為了開發、服務新客戶。
第三類:投入創業潮之前,已經在中國生活的台灣青年。
他們的身份也許是台商、台生、台籍幹部,甚至是台商第二代。他們長年生活在當地,掌
握雙創相關的最新訊息和動態,開始思考如何把台灣的資源帶進去。
第四類:遊走兩岸的「新創掮客」和「偽創客」。
他們原先可能久居中國,也可能待在台灣。2014年前,這類人士對創業興趣缺缺,但聽說
雙創補貼政策等消息後,發現有利可圖,於是趁虛而入,遊走於兩岸間,賺取「資訊不對
稱」帶來的價差。
老台商們拉着一只皮箱闖蕩世界的精神
台籍創客之中,也有許多完全不領「補助」、「獎金」,而站穩腳跟的例子。進駐「廣東
深圳中芬設計園」的深圳市網眼智能科技創辦人程敏峰,經過一年半的努力,已取得與中
國大陸國企合作機會,發展物聯網應用項目,成功打造智能工地系統。
「中芬設計園並不以津貼吸引創業者,」程敏峰觀察,各青創基地運作模式不同,這個孵
化器的強項在於提供場地、導入軟體(軟件)資源,幫助創業團隊孵化。當他進駐位於深
圳中芬設計園內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後,隨即密集參加基地安排的創業培訓研討會,
在會中認識中國大陸國企中建三局第一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代表。
從未申請過一塊錢創業津貼的程敏峰,意外經由中芬設計園的資源引薦,取得更大的合作
機會,從創客躋身創業家。目前,中建三局負責的珠海橫琴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使用的正
是程敏峰團隊研發的智能工地系統。
「創業是透明的,你不管去哪個國家發展,遇到的困難一項都不會少,你也不會因為政策
補貼來大陸就一帆風順,」林子凱說,創業者最終要面對的對象,唯市場與群眾而已。
東莞松山湖台灣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執行長林子凱
律師簡榮宗研究過不少創業成功案例後建議,若真的想前往大陸創業,卻沒有任何大陸背
景,與其貿然到對岸落地,不如先到大陸生活一陣子,認識社會和建立人脈,再考慮創業
。同時,他也建議創業者針對市場先做功課,善用互聯網資源,例如微信上常盛傳「天使
投資人絕對不會投的領域」等趨勢文章,可作為接觸創投前的參考。
補助款養不活一個團隊。不了解市場也不會做出好產品。位於東莞松山湖的台灣青年創新
創業服務中心執行長林子凱認為,「創業是透明的,你不管去哪個國家發展,遇到的困難
一項都不會少,你也不會因為政策補貼來大陸就一帆風順,」他說,創業者最終要面對的
對象,唯市場與群眾而已。大陸雙創政策催生更多創客,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不會變少,只
會暴增,「那個東西(補助)只能讓你爽一陣子很開心,沒有辦法讓你致富。為拿而拿,
只是讓台灣人被看不起。」
「問題不在於那面銅牌,也不在補貼,更不是執著要拿VC的錢,而是要把東西賣出去,把
商品變成錢啊,」一名資深台籍創客點出這個年代的盲點,「當初老台商們拉着一只皮箱
闖蕩世界,不就只是這個精神而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