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2025年 陸將邁進高收入
2017年09月21日 04:10 記者潘維庭/綜合報導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博雅講席教授林毅夫19日在北大演講,他指出,到2025年
的時候,大陸很可能會繼南韓、台灣之後,成為第3個由低收入進入到高收入的經濟體,
原因是在改革初期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符合比較優勢,同時在轉型過程中沒有採取一步
到位的「休克療法」,這些都與當時的主流理論違背。
林毅夫演講主題為《中國的擔當──新結構經濟學分享》,他表示,二戰結束後到現在,
各個發展中經濟體裡,從低收入進入到高收入的經濟體非常少,只有南韓、台灣,到2025
年的時候,大陸很可能會變成第3個從低收入進入到高收入的經濟體。
日與四小龍不從主流
此外,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也只有13個經濟體是從中等收入進入到高收入,
當中有8個是歐洲國家,與發達國家差距本來就小,另外5個則是日本跟亞洲四小龍。
林毅夫認為,以東亞的例子來看,這些發展較成功的經濟體有個共同特色,就是它們的發
展政策都與當時的「主流理論」相違背。
首先,像日本與亞洲四小龍,在1950、60年代推行的政策,並不像當時的主流思想,說為
了趕上發達國家,就應該發展跟發達國家一樣先進的產業,這些東亞經濟體,反而從傳統
的勞動力密集型、小規模製造業開始,不是一下子就開啟現代化的大產業,這也符合他們
當時的比較優勢。
其次,1980、1990年代,少數幾個轉型過程當中維持穩定跟快速發展的,像大陸、越南、
柬埔寨,東歐表現最好的波蘭、斯洛維尼亞,前蘇聯的烏茲別克,都不是採取一步到位的
「休克療法」,是採漸進、雙軌方式,它們大型國有企業普遍沒有私有化。
陸解放思想全面深改
林毅夫指出,東亞經濟成功,是因為它早期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符合其比較優勢;大陸
在1980年代的轉型為什麼成功?是因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原來發展的產業,因為
違反比較優勢,所以試圖轉型,並給它保護補貼,維持穩定;對新的、符合比較優勢產業
則予以准入,積極因勢利導,從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讓經濟穩定快速發展。
接著,當資本積累加快,原本違反比較優勢的老產業,慢慢變成符合比較優勢,從原本的
保護補貼、對它「雪中送炭」,變成了「錦上添花」,這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
面深化改革」的目的。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7-09-21/656/n05a00_p_01_01.jpg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大博雅講席教授林毅夫。(新華社資料照片)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7-09-21/656/n05a00_p_01_03.jpg
林毅夫說,二戰後,從低收入到高收入的經濟體只有兩個,一個是韓國、一個是台灣。圖
為車輛從南韓首爾三星總部門前駛過。(新華社資料照片)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7-09-21/656/n05a00_p_01_04.jpg
經濟發展需要有效的市場。圖為位於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團總部天貓國際工作區一景。(新
華社資料照片)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7-09-21/656/n05a00_p_01_05.jpg
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中心。(中新社資料照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921000737-260301
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