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林聰賢:組3萬青農部隊讓農民收入大躍進

作者: L134 (黃金斑馬)   2017-10-16 19:50:58
文 /ū^杏珠ꂠú廒v / 賴永祥ꂠꀲ017-10-16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0462
2017年2月8日,林聰賢接任農委會主委,馬上面臨H5N6禽流感考驗。緊接著又陸續發生農
藥殘留標準調整爭議、戴奧辛超標雞蛋、芬普尼毒雞蛋事件……。食安風暴一波波,每個
危機處理稍有不慎,都可能摘下他頭頂的烏紗帽。
在這200多個日子裡,他毫無蜜月期可言,憑藉宜蘭縣長所累積的實務經驗,馬不停蹄走
訪各處、解決問題,堪稱關關難過關關過。
空降農委會的他,自認沒有包袱、負擔,很快以第三者角度審視優劣勢。他說,「這裡的
文官素質很高,真是一座寶山」。的確,農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國民政府來台後,
從經濟部農林署、農復會再到農委會,為台灣農業發展扎下穩固根基,可惜近來農業政策
無法回應第一線需求,他要帶領農委會成為「接地氣」的部會,解決生產與消費端問題。
部會為人詬病之處就是本位主義、效率不彰。林聰賢初至農委會,發現「各局處講話常常
打架」,深怕踩到別人的地盤,設定的KPI(關鍵績效指標)非常嚴謹,分工愈切愈細,
問題反而無法解決。
半年來,他一共召開37次共識營、工作坊及橫向業務會議,透過不斷對話,凝聚跨部門共
識。
每次下鄉視察,他總是靜靜聆聽主管的回應,發現同仁很怕說錯話,態度保守且習慣用專
有名詞。他會立即要求第一線面對民眾、媒體時,改用庶民語言,讓民眾聽得懂,達到交
流效果。
再來是廣聽民意,建置中央與地方首長、各地農會或協會、青農、小農的平台,蒐集第一
線的聲音,具體回應與解決問題。以禽流感疫情為例,兩年前他就接受過震撼教育,當時
宜蘭縣緊急全面管控後,成為全國唯二沒有淪陷的縣市。
今年一走馬上任,面臨禽流感考驗,他以過去經驗了解按照現行的SOP(標準作業流程)
,解決不了問題,立即向行政院建議提高層級,設置災害應變中心。「當時如不當機立斷
,做出7天禁宰禁運措施,後果不堪設想,」他說。
而為了重塑組織文化、調整結構,他也想辦法讓各局處動起來。「主管的LINE群組噹噹響
起的聲音,比以前更多了,」一位處長說,主委不時丟功課要大家腦力激盪,例如香蕉過
剩,不能只靠補貼,要改變舊思惟,想出其他辦法。
當過地方首長的林聰賢早已習慣面對第一線,他要求各局處不要只出一張嘴,要貼近民眾
,跨部門解決問題。七個多月下來,下鄉考察次數已無法計算,曬得一臉黑已成為主委的
標誌,他笑笑地說,「種田的如果沒有曬黑,就不像種田的了。」
他任內最大任務就是推動新農業政策,計畫十年內到2026年時,建立三萬生力軍的青農部
隊,提高農民、農戶的收入,讓農村徹底脫胎換骨。以下是本次專訪的摘要: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去年12月農委會推出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跟過去的政策有
何不同?ꀊ
林聰賢答(以下簡稱答):農委會為提升農業、改變產業與人力結構,遵循蔡英文總統施
政藍圖,以創新、就業、分配及永續原則,擘劃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可以用「強本革新
」四個字涵蓋。在既有基礎上,調整結構,順利轉型為農業部。
我們希望充分運用政府資源來解決農業問題,例如運用各部會的科技資源,協助發展智慧
農業,此時正是時機。我主動找資策會、中研院、各大學的農學院談合作,將他們的研發
成果運用到農業上。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跟我說,他盤點全台的產業後發現,產業轉型可以達到附加價值最高的
是農業,我就邀請他到農試所參觀,看看是否可將一級農產品變成生技的原物料;也想運
用資策會成熟的產品,藉此解決農業缺工、溫網室建置的問題;水試所、農試所的技術也
可以轉移給農民。
問:新農業政策四年計畫,最終願景為何?
答:希望達到三個願景。一是幸福農民,一定要增加農民、農戶的收入。二是生產安全,
提供消費者安全的農產品,吃的安心。三是永續農業,達到友善土地、循環經濟的目標。
標章溯源管理 以市場導向整合
問:生產安全很重要,這牽涉到認證,但台灣的標章非常多,如吉園圃又預計於2019年退
場,消費者要如何辨識好的農產品?
答:市面上認證很多種,農委會必須要讓消費者易於辨別。我們不是要消滅哪個標章,而
是以市場為導向整合,贏得消費者信賴。認證最重要的就是溯源管理,生產履歷如果溯源
管理作不好,也沒有用。你貼什麼標章,一旦被檢驗出來,就破功了。
預計2020年底前將標章整合為「有機農產品標章」「TGAP標章」(台灣良好農業規範)兩
項,以確保農產品安全。
問:政府推動安全認證標章,非人人可得,有農民採安全耕種,因資金有限放棄申請,如
何克服?
答:農委會已開辦有機與友善耕作環境補貼措施,按照有機驗證面積給予經費不等的補貼
,今年初農糧署更將有機驗證(包括轉型期)的費用提高到九成。我們階段性輔導,為了
食安,這個成本我們願意花。
光推標章認證還不夠,必須要有市場,先從消費端驅動起,今年學校的營養午餐開始採用
安全食材,藉此拉動現場農民投入友善耕種。只要市場、價格穩定,農民會更樂意從事安
全農業,對消費者跟生產者都有利。
問:青農是新農業生力軍的主要來源,卻面臨不少困境,以《遠見》本刊評選的50位青農
為例,最棘手的就是找不到農地,如何解決?
答:分成國有、公有與私有地兩部分處理。我們已盤點國有、公有土地,也拜會過台糖,
希望在循環經濟前提下,台糖還有三萬公頃土地,能釋放部分出來;民間的農地,老農還
有「三七五」減租的陰影,正在努力宣導,爭取農地轉租不課稅,提高出租意願。針對青
農部分,今年6月內政部已通過「國有耕地放租實施辦法」修正草案,增列「農委會專案
輔導之青農」為第二順位放租對象。
改善季節性缺工 派工率達九成
問:不僅找不到農地,現場缺工也一直存在,原本確定要引進農業外勞,政策又喊卡,尤
其是高山茶園幾乎僅能靠逃逸外勞幫忙,怎麼辦?
答:農業缺工是全球性問題。台灣面臨的是季節性缺工,有些地方的產業聚落可以互相換
工,有些產業確實找不到人。今年農委會為改善季節性缺工,推動2.0措施,共成立11團
農業專業技術團及15團農業耕新團,透過農會作為人力調度單位,派工至各農場,派工率
平均達90%。
較為棘手的是茶產業與畜牧業。平地茶園盡量鼓勵機械化,高山茶園無法靠機器,都要靠
人工採收。目前針對桃竹苗「浪漫台三線」部分,有請茶改場給予技術輔導,以復興當地
的茶產業。
正在思考如果農村子弟剛好在附近上班,是否可以補貼方式,跟在地企業於農忙時期季節
性調工,但這些僅是構想;也會鼓勵畜牧業建立一貫化自動作業,減輕人力需求,同仁都
在努力想解決辦法。
假設所有方法都用盡了,仍無法解決缺工問題,農委會還是必須向行政院提出某些農業項
目需要外勞或替代役的建議。
問:對青農來說,資金也是問題之一,例如一分地的溫網室就要100多萬,怎麼協助青農

答:農委會協助青年從農創業貸款,目前年利率為1.29%,額度500萬,還可因專案提高
額度;如有農機需求、搭建溫(網)室設施,也有相關補助。
問:從農靠天吃飯,還常面臨「菜土菜金」的困境,今年高麗菜、香蕉都滯銷,以近一年
香蕉產地價為例,每公斤最低僅10元,如何克服滯銷問題?
答:計畫生產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但民主社會幾乎不可行。我要求農糧署一定要想出其他
辦法,不能只沿用過去收購、補貼的方法。
以今年高麗菜滯銷為例,由於高麗菜是農民在春耕前最好種的蔬菜,常產量過剩,後來農
糧署想出來高麗菜、青花菜同屬十字花科,高麗菜不易加工,青花菜可以加工冷凍。我們
去協調農民改種青花菜,由農改場協助裁切、也找好後端收購工廠,可冷藏3至5個月以因
應夏天需求,減少滯銷。也在想辦法看是否有更好的冷藏技術,延長保存期限。
香蕉的解決問題還在想。今年已開發各種通路,例如呼籲產業界共同購買香蕉,以及提供
世大運選手所需,成為最受歡迎水果,每天需求量達2500公斤。行政院也成立生產剩食專
案努力解決問題。
問:農委會幫忙找各種出口,但源頭問題仍必須解決,否則農民繼續搶種,菜土菜金依然
無解?
答:希望靈活運用補貼來解決搶種問題。例如補助運作良好單位引進機具設備,已有紅蘿
蔔、地瓜的生產合作社透過契作生產加工,有自己的通路,這些量不會進入批發市場,是
最好的生產模式。
問:日本透過大數據,可精確掌握耕地面積、預估產量,避免盛產滯銷等問題,台灣是否
也能透過大數據,有效管理產量?
答:這就是智慧農業的一部分。我們已經可以精準掌握全國的生產面積、各個產地適合種
什麼?各種平台也有揭露這些數據,但平台對使用者是否友善,是否符合消費者、生產端
不同需求?正在整合改進中,預計明年中可以全新上線。
例如種苗公司賣了多少香蕉苗,預估三個月後會生產過剩,想要種香蕉的人看到數據,就
要謹慎評估。又如農委會提供的漁業氣象已做到相對完整,預測明年有幾個颱風,簽約的
氣象公司會預測分析影響哪些縣市與作物?例如氣溫是否太高,適不適合養文蛤?盡量幫
農民爭取時間,做好預防措施。
研發稻米加工 提高糧食自給率
問:新農業主要精神之一是扭轉過去消極補貼的舊思惟,但想扭轉補貼很困難,將來要如
何執行?
答:不是所有補貼都不要,拿掉所有奶嘴是不行的,對農業也不公平。在農委會總預算不
變的情況下,我來做結構調整,哪些必須繼續補貼?不要讓資源變死錢,要變成活錢。活
錢要回歸到農民身上,增加農民收入,這就是新農業談的「就業」。
例如每年收購稻米要花100多億,擺了三年只能當成飼料米賣掉,資產只剩50億。我丟功
課讓他們跨部門去想有沒有辦法將資產變多,並重新制訂各部門的KPI,假設資產變成70
億,KPI就更好。
台灣稻米品質不錯,因成本與產量關係無法外銷,但可以朝加工發展。例如三星蔥油餅熱
賣,但麵粉都進口,我請相關單位研究,磨成米穀粉,減少進口替代。將原本賣6塊錢的
東西,加工變成10、20元。目前已和旺旺合作以台灣在地米與黑豆製成養生米果,也跟乖
乖合作,將米變成乖乖的原料。
我又想到每年端午節時,常聽到糯米漲價的新聞,進入農委會後,才知道台灣糯米自產率
只有9%,農民習慣追求產量、好種的,不太願意種糯米,或許可以透過補貼,鼓勵農民
改種糯米等旱作,不僅可減少用水,也可解決單一作物過剩問題,提高糧食自給率到40%

問:新農業政策最終就是要引進更多新血,你對青年返鄉的期待是什麼?
答:希望透過新農業政策建立新典範,吸引更多青年加入。我想改變農業的刻板印象,未
來青農可以很時尚、具備在地風格、擁有更好的生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