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中國犯台打輸了會怎樣

作者: j0588 (scarecrow0588)   2021-11-04 18:34:06
※ 引述《Pixma258 (鄉民們!別爭了!!)》之銘言:
: 最近一堆中國要犯台的言論
: 萬一真的犯台了
: 演變成和美國發生區域戰爭
: 最後打輸了,那中國整個政局會如何變化呀
中國如果戰敗這個問題,實在不好說,但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滅亡至宋朝建立之間的50多年,被後世史家稱作五代十國的亂世,曾經有一個位在北方(今山西、陜西及河北)的小型割據政權,叫做北漢,它的興起與滅亡,我覺得蠻適合用來做這個假想題的參考。
故事要從後晉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人建立的遼國開始說起,遼國是當時東亞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石敬塘為了逐鹿中原,把他控制的燕雲十六州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做為比較,台灣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及人民奉送給契丹人建立的遼國,自稱兒皇帝,以此換來契丹出兵助石敬塘取得了天下建立後晉。從此這個契丹人建立的北方強國與中國的關係再也剪不斷、理還亂,燕雲十六州的主權問題成了後來一百多年間北宋與契丹之間爭端不斷的主旋律之一。
後來朝代數次更迭,柴榮的養父郭威,打敗後漢建立後周,後漢的殘餘勢力便在北方的太原建立北漢政權。北漢地狹人少,為了生存,學石敬塘向遼國進貢稱臣(每年上交十萬貫給遼國),取得遼國的保護及支持。等到郭威去世,柴榮即位之初政權不穩,北漢見機不可失,聯合契丹一起進兵中原,想要奪回原有的領土。可柴榮不是吃素的,率軍親征殺得北漢皇帝夾著尾巴逃回太原城。柴榮接著進攻北漢,但因契丹派兵援助北漢,加上本身後勤不繼而退兵。中原漢族政權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到了北宋建立,趙匡胤為統一天下,很自然地把目標放在了有契丹爸爸保護的北漢身上,對北漢發動了二次戰爭。第一次沒攻下,第二次趙匡胤率軍親征,圍住北漢首都山西太原城猛攻數個月,甚至決堤引水灌太原城,太原城仍然屹立不搖。這時契丹援軍穿越北宋軍隊封鎖抵達太原近郊,趙匡胤決定退兵。北宋退兵後北漢皇帝劉繼元下了一道命令,不管能不能吃飯,盡蒐全城財物,送給在城外駐紮的契丹軍隊,打發契丹人回家。到了趙匡胤老弟趙光義接班,於公元979年再次率數十萬軍隊親征北漢,圍攻太原城數個月,北漢最後一任皇帝劉繼元在城破前一刻終於投降。
自公元954年後周世宗柴榮征討北漢開始,中原政權在二個朝代三位皇帝的努力下,花了25年時間、4場戰役打到北漢投降。
探究北漢滅亡的原因,當時的北漢首都太原城,城高池深,歷任北漢皇帝使用堅壁清野策略,再加遼國的騎兵助戰,趙匡胤舉全國數十萬之兵尚且不能攻克,背後又有遼國這個當時東亞第一強權當靠山(是真的每次都派數十萬騎兵參戰的那種靠山,不是嘴砲),北漢軍隊也不是懦弱無能,例如驍勇善戰的劉繼業(降北宋後改姓名為楊業,著名的楊家將始祖)二次都有參與太原城的守衛戰。我認為關鍵之一是消耗戰。兩國國力本來差距就大,戰爭又是發生在北漢國土上,趙匡胤二次戰爭退兵時,順道把北漢境內的人民帶走,北漢就算慘勝,人口也不是可以立刻恢復的,再加上每年
都要向遼國進貢大筆財物,北漢早已國敝民凋,軍兵甲械不全。再加上當時北宋在趙氏兄弟領導下軍隊也很能打,與遼國純騎兵兵種數次遭遇戰也是各有勝負,雙方各有忌憚。趙光義最後一次出兵前,還特意放消息讓遼國知道,遼國也採取外交途徑派使臣去見趙光義,說為什麼你要打我的小老弟,難道你不知道他是我在罩的嗎?史載趙光義如此回答:「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意思就是我大宋朝統一全國是天命所在,你北漢敢抗拒,本身就是一種罪。
至於被石敬塘割讓的燕雲十六州,柴榮及趙氏兄弟都曾向遼國發動戰爭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直到400多年後,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把蒙古人趕回漠北後,中原政權才終於再次收復失土。
中國的歷史是這樣的,分裂久了總會有人中興,並試圖統一全境,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管你土地是不是合法從前任皇帝手中取得的。未來的兩岸命運,是否會和一千多年前有所不同,你我不管願不願意,都正在見證歷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