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礦工捐年金打造文史館 憶昔進礦坑就憂「沒有明天」
聯合報/ 記者游明煌
周朝南5年前與十多名礦工好友,將每人每月的老人年金3500元捐出打造「猴硐礦工文史
館」,致力於保存台灣煤礦文化,展示礦坑照片及相關文史資料,留下奉獻一生歲月的礦
工歷史痕跡。周朝南分享過去的點點滴滴說,他60年的礦工生活,每天一進礦坑就憂慮「
沒有明天」,每天都在和生命拚博,能活下來真的是萬幸。
周朝南老礦工變成文史工作者後,積極參與工會權益及國際交流,記錄採煤作業,致力於
在猴硐礦工文史領域,基隆高中的在地走讀趣及多年的戶外課程也因他的悉心導覽而獲益
良多,讓學生對礦工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也有年輕學生走訪文史館後,佩服老礦工熱情,心疼他們孤寂地付出,在臉書將老礦工和
文史館帶進網路世界,老小合作,帶領更多人走讀猴硐,傳承礦業文史。
「早上進去礦坑後就好像與世隔絕,下午能不能出來都不知道,這就是礦工的真正生活。
」周朝南的阿公、父母親都是礦工,他是第三代,他的礦工生涯讓學生聽得津津有趣,感
受到當年礦工為了生活,要與生命搏鬥的艱辛歲月。
周朝南回憶,主要坑道都是挖3公里以上,再有一些分支繞來繞去,挖愈深環境愈惡劣、
難耐。溫度都攝氏40度以上,也非常潮濕,工作過都是「用爬的、側躺著.彎著腰」,再
拿器具不斷敲打,每天不知連續工作多少小時,就是一直打、一直敲。
他表示,吃飯都簡單解決,彎著身就地吃菜脯、鹹魚配飯,呼吸空氣很困難,但總是還是
要撐下去,一天過一天,這也是後來有塵肺病的關係,早已不知流汗是什麼了,因為不管
何時,全身都是汗水。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8030183
這才是 真・礦工生活紀念館
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