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律與公眾形象策略**:
- **避免進一步對抗**:不抗告可以避免被視為與司法系統對抗,從而保持一個相對
合作的姿態,可能在公眾眼中塑造出他尊重法律程序的形象。
- **轉移壓力**:如律師王至德所言,不抗告將法律程序的壓力轉移到檢察官身上,
檢察官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起訴,這對於大型案件來說是個挑戰。
2. **政治策略**:
- **同情與支持**:此舉可能會獲得公眾的同情,特別是如果最終能證明無罪,會強
化他作為政治犧牲者的形象,從而在未來的政治活動中受益。
- **輿論引導**:通過不抗告,柯文哲控制了輿論的焦點,可能引導公眾對案件的看
法,強調他的"大局為重"。
3. **長期考量**:
- **資源分配**:避免在現階段浪費法律資源在低成功率的抗告上,保留資源用於後
續的法律戰或政治活動。
**如果找不到貪污證據的後果**:
- **法律層面**:
- **無罪釋放**:如果檢察官無法在規定時間內找到足夠證據起訴柯文哲,他可能會被
無罪釋放,這將會是對檢方的一大打擊。
- **政治層面**:
- **聲望提升**:無罪判決會大大提升柯文哲的政治聲望,證明他的清白,可能會使他
被視為一個被不當政治迫害的受害者,增強他在選民中的吸引力。
- **對手策略調整**:他的政治對手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如何與一個"平反"後的政治人物
競爭。
- **社會影響**:
- **司法公信力討論**:此案可能會引發對台灣司法公正性的廣泛討論,特別是如果最
終無證據結案,可能推動對司法程序的改革呼聲。
- **公眾反應**:部分公眾可能會認為這證明了柯文哲的清白,進而對他產生更大的支
持或同情。
- **選舉影響**:
- **選票動向**:無罪結果可能會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特別是那些對現有政治格局不
滿的選民,可能會更傾向於支持柯文哲。
總之,柯文哲的策略似乎是在法律程序中尋求一種平衡,既不與司法系統直接對抗,又巧
妙地將壓力轉嫁給檢察系統,同時在政治上為自己塑造有利形象。如果最終無證據結案,
這可能會成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