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漢字音異讀、複合名詞、方言

作者: wagor (宇宙大帝)   2016-01-06 02:22:14
※ 引述《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之銘言:
: 最近想到的一些問題,想跟大家討論一下。
: 一、漢字發音的異讀
: 大抵上來說,韓語漢字的發音好像相當固定,只有少數情況,會有異讀的情形發生。
: 底下舉「茶」為例:
: 紅茶、綠茶的「茶」讀成:cha
: 茶道的「茶」則是讀成:da
: 這部份不知道還有沒有其它案例?
: 日語漢字中的唐音、吳音…等、臺語漢字中的文讀層、白話層與韓語漢字讀音相比,
: 豐富許多,讓我相當好奇,為何韓語在漢字讀音上的差異會這麼少?在過往歷史上,
: 韓國地區跟中國的交流也沒少過,但不知道為什麼沒在漢字讀音上留下不同層次的痕
: 跡呢?
====
先回覆這個問題。的確扣除原本漢語即為破音字的情形後,同字異音的情形非常少,
如茶da/cha應為不同層的例子更是絕無僅有。勉強來說,辰sin/jin、狀sang/jang不知道
是否堪作為不同層的例子。
少數韓語獨有的同字異音,則應該是韓語本身音韻變化的結果,而與漢字音傳來的時
間點未必相關。如則jeuk/chik、宅taek/daek、洞dong/tong、糖dang/tang。這幾個異讀
反映的是韓語受漢字音影響產生送氣與不送氣的區別,但因區別是後來發生,個別漢字音
送氣與否並不與漢語完全對應。此點可從韓語漢字音整體觀察得知,例如牙音聲母不論送
氣與否皆對應g,僅「快」字為kwae。唇音聲母送氣與否對應更不整齊(我認為便byeon/
pyeon是韓語本身音韻因素,而非對應漢語方便/便宜這種破音。實際上在不同詞彙中讀哪
個音,與漢語毫不相關)。這些異讀同時兼有辨義功能。
金geum在姓氏中的異讀gim,歷來是討論的重點。從聲韻上來看,金為侵韻重紐三等
,理論上geum較接近韻書,而gim應受較晚近漢語的影響。然而金姓是新羅三大姓,且為
王姓,是韓國最早的姓氏之一,因此從歷史觀點,金姓讀為較晚近的gim,不易解釋。可
能的狀況是金姓從某個時間點,為區別而改讀為gim(此點並非不可能,曹姓即有歷史紀
錄,於朝鮮正祖時統一為一劃),但此點缺乏歷史紀錄。我們也無從得知新羅時代金姓
讀音為何。以下權仁翰2004年論文最終也無結論,僅考證14世紀日本資料中新羅金姓對
音為komu而已。然而日本史料的注音看起來比較像是日本漢字音(吳音),並非新羅
譯音,不一定具有參考價值。
http://www.korean.go.kr/nkview/nklife/2004_4/14_10.html
值得注意的是,諸如易、索、復、推、拓、刺、炙、北、奈、帥等字,現
代漢語只剩一個讀音,韓語仍同中古漢語維持兩個讀音。泌、殺在現代漢語的破音字,大
概一般人也不熟悉,韓語一樣維持兩個讀音。
此外,在個別單詞中用哪個讀音,韓語與漢語也不一定相同,甚至與字義毫不相關,
而僅為慣用。例如更gyeong/gaeng雖然對應三更/更改,龜gu/gui對應龜茲/烏龜這種破音
,但絕大多數的詞彙慣讀為更gyeong、龜gu,而不論字義為何。謁見讀為al-hyeon(現)
,敗北讀為pae-bae(背),也與字義無關,應為慣用音。
題外話,調查在閩粵越語均讀為「條」查,國語讀為「掉」查,殊不可解(日韓因音
韻關係不區分條掉兩音)。調查本身是日語借詞,可視為日語shiraberu(調beru)的漢
詞化結果,與「調」字原始字義毫不相關。因此
也無法從字義判斷何者較為正確,只好看人隨便唸了。
至於韓語漢字音缺乏文白異讀等分層現象,這說不定反而是常態。實際上有體系性文
白異讀分層現象的,較為人知的是閩南語、日語、越南語,其他諸如國語、粵語等強勢語
言未必見得有體系性的分層,或縱使有分層,在實際應用上未必見得有意義(全部讀為同
一慣用音也不影響辨義,或如國語文讀幾乎無人使用)。嚴格說起來日語也不見得有分層
,因為絕大多數的詞彙在近百年來都改讀為同一套慣用音(以漢音為主,參雜部分吳音)
,所謂吳音僅留在誦經及少數佛教由來名詞的場合,一般人並不熟悉,其實和國語文讀無
人會講的情形相去不遠。而越南語漢字音更是固定且高度對應韻書,只不過有大量早期漢
語借詞讓人還看得出層次,但這些早期漢語借詞多半被越南人當成非漢語。
實際上韓語也並非完全沒有分層現象,諸如筆bud(音讀pil)、墨meok(音讀muk)
應為古代漢語借詞,與後來音讀不同層。馬m@l也不知和漢語有無關係(或與蒙語mori同
源?或漢蒙韓通通同源?),外加一個風曰孛纜b@r@m,與上古漢語「風」的擬音有無關
聯等等。只不過這些都是孤例,不足形成體系。實際上它們因為是孤例所以不被當成漢字
音,因此在看漢字音時會略過,一如粵語新抱實為新婦,但因為是孤例,因此沒有將pou
認定為婦的白話音。
漢字音是否形成分層現象,依各語言狀況有所不同。以日語為例,漢音吳音顯然是儒
佛兩道教育系統不同而形成,佛教較早傳入以南朝音為基礎,儒教較晚傳入以唐朝北方音
為基礎形成。在近代以前漢字音並沒有大量滲入取代固有詞彙,而僅存在於儒佛各自的私
塾教育中。個人淺見韓語的狀況也與其相仿,而來源更為單一,儒佛教育皆採同一科舉用
漢字音,因此形成現在狀況(惟須注意訓民正音制定目的之一,在於規範漢字音使其對應
韻書,但最終這種人為的東國正韻式漢字音,無法取代既有傳統漢字音)。
====
: 二、複合名詞
: 我發現到有些名詞在結合的時候,會在前一個字尾加上 s,可以猜測得出來,意思等
: 同 ui。
: http://i.imgur.com/9JuIu1f.jpg
: 請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結合法呢?有沒有特殊名詞(例:頭音法則)或論文是在講解這
: 種結合方式呢?
====
-s-歷史悠久,在吏讀、口訣字(以叱代替),乃至於雞林類事之類的擬音資料都可
以發現蹤跡,更不用說訓民正音創制時便有-s-表記。這是一種原始的語言現象,有或無
沒有什麼理由。或許可以把它當成名詞的結合式construct state(所有閃語名詞結合時
都有特殊接合方式。泰語中梵語借詞接起來時,也會添加-a-在其間),使結合名詞聽起
來是一個整體。
====
: 三、方言
: 一直對所謂的 satuli 到底是什麼很感興趣,底下先排除濟州島這特殊情況來討論。
: 目前我所知道,韓國所謂的各地 satuli,有底下幾種情況:
: 1) 不同聲調
: 就是同一個詞彙,在發音聲調上有所不同。若以國語來看的話,就類似早期不同人在
: 講國語時的「腔」,例如底下例子:
: 蔣經國發表國慶祝詞
: https://youtu.be/84WE4ix8_Ts
: 在臺語部份,則是類似泉腔、漳腔之類的分別。
: 2) 詞彙差異
: 這種情況比較好理解,就是同一個東西,在各地會有不同的稱呼。
: 3) 語法使用
: 這部份我比較難理解,因為有些韓國人會說,雖然各地 satuli 在語法變化上會有不
: 同,但聽了是可以理解的程度。這樣感覺起來是文法變化差異不大。
: 但前陣子看了釜山 satuli 的影片介紹,最後有提到「很像外國語的表現方式」。
: https://youtu.be/5dqur02voXY?t=2m21s
: 似乎說明也有可能在語法部份完全不同?這部份在臺灣的語言現況來說,有可以對應
: 的情形嗎?
====
這個問題太大了。簡單說,所有的方言大概都是某個祖語經過各自不同的歷程而形成
,音調和詞彙不同(某些方言詞彙保留部分古語特色),更是所有方言共通的情形。若是
說韓語方言有何不一樣之處,首先方言相互理解度高,差異有限。其次方言差異主要體現
在語尾,此點和日語類似。
作者: MrSigma (Mr.Sigma)   2016-01-09 04:07:00
受教了 學了不少以前沒想過的東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