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政府決策的三大盲點
2011-04-08 工商時報 【本報訊】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1040800445.html
最近因為日本核災問題,舉國上下開始檢討核四是否該繼續興建,接著大法官提名
的烏龍事件,更引發朝野對政府決策過程的質疑。其實近年來政府多項重大政策,每每引
起極大爭議,讓社會大眾覺得政府怎麼愈來愈無能。
這些問題的發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執政高層一直相信政府已經「做到流汗
」,不知何以仍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對此,我們嘗試檢討歸納其原因,發現政府決策經常
陷入下列三大盲點而不自知,以致於本末倒置,輕重緩急不分,結果當然就與民意愈離愈
遠。
其一,將重大建設的成本外部化。經濟學原理中指出,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
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影響,有益的影響稱為外部效益,
有害的影響稱為外部成本。以核電廠為例,台電高層說,如果沒有核電廠,而改用天然氣
或太陽能,則電價要比現在漲好幾倍,國內廠商的競爭力將立刻削弱。然而這只是計算核
電廠興建以及正常運作的成本,至於核電廠能否抵擋得住大地震的侵襲,又或者發生輻射
外洩,是否有足夠的專家處理,是否有周延的疏散計畫。這些有可能發生的危險,則未曾
納入真正的成本考量,因此核能比起火力、風力發電就顯得便宜很多。
再看高鐵行經的雲林地區,近8年來其地層下陷累積已達50、60多公分,不過因為
高鐵還可以繼續行駛,而雲林的農漁業者為求生存也持續超抽地下水,雙方現在都不用付
出成本,其結果就是眼睜睜看著地層下陷惡化下去。
其二,以達成表面化的政策目標為滿足。以奢侈稅開徵為例,自從財政部提出奢侈
稅方案後,雖然有一些批評的聲浪,但因當下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藍綠民意代表都不敢
表示反對,行政部門當然也認為在立委和總統大選前,端出了可以贏得選票的好政策。殊
不知就是過去政府官員太安於現實,未能防範於前,導致房地產泡沫的形成,且變成十大
民怨之首後,才緊急提出,果然立竿見影,而房地產市場立刻就被嚇壞了。
至於可長可久的房地產交易資訊透明化及按實價課稅的方式,因為要建立制度,要
解決過去的積弊,要花時間,且短期內恐怕看不出成效,迄今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提出
具體有效對策。但上述急就章措施,讓正常的交易難免遭到波及,等選舉過後很可能又在
各方壓力下停止施行,變成短命政策。
再看失業問題,去年行政院的確把失業率從金融海嘯後高漲的水準,降低至5%以
下,並強力宣示政府的承諾兌現了。不過細究其內容,才知這是以增加短期僱用而達成的
,以致相對於政府部門的自我滿意,人民卻無所感,因為現在雖然有工作,但一年半載以
後呢?尤其去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逾10%,是23年來最高,但有多少庶民感受到?
其三,任何有爭議的難題一概往後遞延。我們所以有現在的經濟成果,最要感謝的
是前人的努力,特別是早年政府決策效率高,總能針對問題迅速拿出對策。然而現在政府
卻遇到爭議即把問題往後延,而且逐漸累積成大難題。前述高鐵和雲林地層下陷,除了成
本外部化的盲點外,還要加上問題遞延化,不過那一天等到高鐵動彈不得時,恐怕已完全
無法補救。
再以全民健保的財務漏洞為例,每每在各方壓力和妥協下,愈檢討漏洞愈大。政府
財政亦然,為了解決當下的失業,就擴大政府支出;為了每年的選舉,水價、油價、電價
都要凍漲。另外,本來可以改革稅制來縮小貧富差距,也因為害怕一時的股市不振而沒有
斷然作為。由於這種猶豫不決的慣性,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水資源短缺、能源使用效率難
提升等現象都會發生,不過這都是以後的事,執政高層為了避免面對現在的難題和衝突,
最容易做的就是以後再說。
上述這些決策盲點並非無法改善,最重要的是執政當局要意識到政策難以推動的癥
結所在,並且認知這些的確是領導者必須負責解決的課題。如此才可以由上而下,即時推
出幾個重要政策代表作,宣示領導人絕無隱瞞重大建設的真正成本,也不是只看數字目標
,更不會把難題往後推;有了正確的觀念和心態,則所屬各個部門的行政官員自然「上行
下效」,人民也才會恢復對政府的信任。因為現在知識普及,資訊傳播迅速,政府是否真
的在改善全體民眾的幸福,不是只做短期的表面工作,多數國人其實心裡都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