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應該就要忙了,所以我趕快做點回應吧。
我再講一次,基本上在投票的立場上我是個「異類」,所以我是在對於常態的想法
提出一些挑戰。我也希望願意去投有效票的人,真正的思考自己投下的這一票的實質
意義是什麼。
推 semicoma:另外 我是覺得積極(或說樂觀?)的公民參與在心態上至少是 05/07 11:35
推 semicoma:願意去相信有更好的人選而把票投給該候選人 這種積極性才 05/07 11:37
→ semicoma:是政客會擔心的點 消極廢票或冷漠不投票只有統計上的含意 05/07 11:38
→ semicoma:不過有時也牽涉到選舉類型/候選人人數就是了 05/07 11:39
我的立場更接近於:我會常態地去投票,但是我會因為沒有候選人符合我的門檻而
投廢票,而且我也確實會因為有人達到了我的門檻轉而放棄投廢票而支持他。
這樣的心態,是一種消極廢票或者冷漠不投票嗎?
在另一方面,「相信有更好的人選」和相信「現在這一位就是更好的人選」是兩件
事情。當我還願意去每次都去投票,雖然只是投廢票,其實就代表我還相信可能會有
夠好的人選出現,不是嗎?
但是相反地,去投有效票的人,是真的經過理性分析之後,相信他支持的對象是「
更好的人選」,或者僅是公共宣傳與政治包裝的結果?我認為這是在投下有效票之前
,很多人必須思考卻又沒有做的一件事。
→ sonatafm2:well, 你都重發文回了、那我就問清楚點。 05/07 11:46
→ sonatafm2:沒人說你不可以投廢票,是這廢票投下去代表了什麼結果。 05/07 11:47
→ GreenSoldier:支持你阿 投什麼票自己開心就好 其實不用什麼理論 05/07 11:48
→ sonatafm2:我可不可以說如果我跑去尿在海裡代表我對氣候變遷的抗議 05/07 11:49
→ sonatafm2:只要有人說服我,那下一次我不尿在海裡就不會改變環境了? 05/07 11:50
我的長期投廢票理論,不是建立在一次即刻見效的投票效果上,而是期待一種長期
的效果。我覺得這一點很多人都忽略了。就像這裡舉的例子一樣,「那下一次我不尿
在海裡就不會改變環境了」?這樣的問題背後,不就是想像一種即刻的效果?
我的想像要能成立,必須建立在建立一個長期關心政治、願意去投票、但是有自己
的標準去評價候選人,一旦不符合標準就會投廢票的前提上。這樣的目的從來都不是
去決定誰當選,而是去促成在讓候選人知道有一群可以爭取選票的選民後,朝向這群
人的標準(例如更好的政策規劃)移動而轉向良性競爭。
這比較像是愚公移山那種天真想像,但絕對不是這種「那下一次我不尿在海裡就不
會改變環境了」的速成性想像。
==============================================================================
我對於廢票的想法,早於2004年簡錫堦他們提出前就已經成形了。而這是因為我認
知到至少在台灣,把票投給那種「比較不爛」或者「較好」的候選人,不會有助於選
舉朝向正面競爭的結果。這一個事實我認為任何一個習慣投有效票的人都應該仔細想
想,然後再仔細評價手上這一張選票投或不投、投有效票還是廢票、投給哪一位候選
人的差別所在。
至少我希望不斷在投票的人,能夠偶而回頭問問自己:我不斷把票投給「比較不爛
」候選人的結果,真的有讓台灣的選舉和政治變得更好嗎?還是說不斷把票投給「比
較不爛」候選人的行為,其實讓自己成為了這種向下沈淪、藍綠惡鬥、抹黑攻訐不斷
的政治的頭號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