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發政治文,觀察立論很主觀,問的問題也很狹隘,把國際局勢省略的很乾淨。
事件本身的專業度也省略了。僅就某些簡單的觀察點,提出來看而已。
大林 小林
案由 核四 服貿
策略 以教會為點,自圈1人,拒拜會, 攻立院為點,自圈數人,呼朋引伴一起來
教會圍一圈,他人不得入內溝通, 立委一圈,警察一圈,靜坐學生再一圈
其他公民不能入內
即使蘇蔡,也不得入內?(暫時?) 場外靜坐學生也不一定能入內參與決策
禁食為籌碼。 占立院為籌碼。
調人蘇說 林不能等,請馬決斷, 學生說 30秒? 急什麼? 請開會逐條討論,
馬上立新法,不然,緩不濟急, 先立法,再審服貿,強調程序正義很重要
這樣好了,我明天再來 請馬接受人民指揮
主訴 單一明確 多元化(跳來跳去?...)
明示 我死,掌權人(馬)害的 睡不飽,你(馬)害的
解決 蘇順勢與馬會,想調停? (待續中) 王調停? 小林藉王承諾,退下
幾個可觀察的問題點:
1.新型的抗議法?
找個談判籌碼,找個適當的地點,圍成一圈(數圈),
他人不能入內溝通,我有事,你害的。
公共政策可以這樣談? My way or the highway?
還有,我好奇的是:小林有王給台階下車,那大林怎麼收尾?
2.大林的談判籌碼來自歷年反核的聲望,但都反核多年了,
為何"急於"這時? 一定要讓核四廢掉?
馬不是承諾完工安檢後,要不要放燃料棒,可由公投決定,不是嗎? 急什麼?
他是不是考慮自己年紀大了,應該奮力作最後一搏,還是...
他是不是從學運中觀察到什麼? 為什麼操作看起來這麼像學運的策略的修正版?
3.有一說是學運之所以能運作的籌碼,是來自馬王之爭後所產生的狹縫。
若以這個觀點出發的話,王在學運之後,聲勢是否已見高點,開始下跌了?
還是王成功解決問題,另創一波高點?
學運時,喊0+long洞算,失誤並被邊緣化的蘇,先是退出黨主席競選,
然後再藉由馬蘇會起身,留火種,從谷底翻,再跟蔡爭下一輪至尊大位?
由這個角度來說,這場馬蘇會算不算是大林作球給蘇殺的機會?
(不禁還是想問,為何大林要在學運後,做這動作?)
還是,....
其實,....不要問,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