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Taiwan: When the wind blows http://goo.gl/f6sUh7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651531.shtml
經濟學人:台灣前途恐越來越由街頭決定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以「大風起兮」(When the wind blows)為題,
副標則為「總統向反核示威低頭」。報導台灣的街頭運動沸騰,並指出馬英九
總統在「服貿」及「核四」兩大政策上,先後對街頭運動讓步。影響所及,不
僅是馬總統已成跛鴨,台灣的前途也越來越可能由「街頭」決定。
雜誌指出,林義雄絕食,引爆台灣新一波廢核街頭運動。儘管一再宣稱核能攸
關國家經濟發展,但馬政府不想製造烈士,所以很快就屈服。林義雄結束絕食
,台灣的核能政策也變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
「非核家園」是民進黨的基本主張。但直到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電廠災變後
,「廢核」主張才得到台灣民眾普遍的支持,而林義雄的絕食更為「廢核」帶
來更強的動能。馬總統為了維護核四,甚至罕見地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電視
鏡頭前激辯。反核民眾也在街頭展開抗議,四月廿七日更有三萬人上街。
報導指出,馬英九曾與幕僚會商,其中一人對他說,總統的主張都是「百分百
正確」,問題是「沒人聽得進去」。幕僚力勸馬英九寧可先讓步,不要甘冒林
義雄為「廢核」而殉難的風險,同時也兼顧到街頭的祥和。核四政策於是出現
急轉彎,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核四「停工、封存」,由公投決定存廢。《經濟
學人》用astonishing(令人大吃一驚)形容核四政策急轉彎。
至於接下來台灣的政治將往何處走?街頭抗議不僅是主要象徵,且已成為決定
性的力量。在反核抗議之前,先有學生為了「反服貿」而占領立法院,馬英九
也讓步了。
新形態的抗議起初讓以抗議起家的民進黨喜出望外,現在有部分成員要求黨中
央全力配合。然而,這樣做對民進黨不無風險。可望代表民進黨問鼎二○一六
總統大位的蔡英文,雖認同抗議者的目標,但也表示不能靠社會運動治國,需
要回歸政治。
問題是如何才做得到?《經濟學人》指出,街頭抗議頻仍,反映出台灣民眾普
遍對政治體制疲弱感到幻滅,但街頭運動將更加弱化體制。任期還有兩年的馬
英九已成跛鴨。或許,台灣的前途越來越由街頭運動來決定。
說文解字/When the wind blows
《經濟學人》報導標題When the wind blows的字面意義是「當風起時」。
根據《劍橋英文辭典》,俚語way/direction the wind blows意為「看風向辦事」
,也就是有所行動前,先了解其他人的意見。報導認為馬總統的重大政策跟著街頭
運動的主張急轉彎,無非就是看民意風向辦事。 (編譯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