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會人格障礙 是人格障礙的一種,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歸類於第二軸發
育障礙/人格異常類別B,必須超過18歲才能夠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1][2]。
自心理醫學發現此病態人格,近百年來便有林林總總不同醫學名詞出現,大致為:無罪感
(Guiltlessness)、精神病態性人格卑劣(Psychopathic inferiority)、悖德症(
en:Moral insanity)、道德低能(Moral imbecility)。現代則多為用反社會人格(
Sociopathy)等醫學名詞。
反社會人格患者在初識時,往往予人聰明、人緣佳的印象,但實際上他們會殘酷無情的利
用他們身邊的人,以達到他們的目的。他們的社會化不足,因此缺乏對人、社會、團體的
認同與忠誠[1]。
精神病態(Psychopathy)和反社會人格在行為上相似,但兩者並不是同義詞,被關押的
罪犯中,診斷為反社會人格者的比例約為診斷為精神病態者的兩到三倍。多數在海爾氏精
神病態量表(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簡寫為PCL-R)得高分的亦通過反社會人格
的診斷標準,而許多反社會人格的診斷標準的在PCL-R上並未得高分。[3]
以上引自危機百科
馬媽媽病逝前 我只覺得是政治立場不同
但馬媽媽病逝後 拿這件事大做文章 大開玩笑的人
我強烈相信有這方面的問題
所以即使被花果一山趕走 還是不停秀下限 希望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