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801599
〈自由共和國〉曾嬿芬/雖窮但有吸引力 柏林躍起
2014-08-04
曾嬿芬/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年底的七合一選舉,台北市長選情仍是全國最關心的焦點。其實全國也真的應該關心台北
市選情,看看這個首都人民是否可以選出一個把錢花在刀口上的市長。當台灣許多縣市的
人均預算不到台北人的一半,台北市政府近年來的花錢方式完全無法贏得國人的尊敬。二
○一一年嘉義全年預算才一百六十億元,該年台北市政府卻花了一百二十億元的經費辦了
花謝水無痕的國際花卉博覽會。
台北市花十五億元籌辦全世界只有它參與競標,並取得舉辦權的「世界設計之都」又是一
個案例。據官方的說法,花這個錢是為了「透過世界設計之都的活動,臺北將在未來的數
年間,躍升為國際矚目焦點城市,展現華人世界的設計力。」市府的規劃是在二○一六年
以前陸續舉辦各種活動—跨年設計活動、國際設計展、國際設計政策論壇、國際設計週論
壇…問題是,有誰聽說過哪個城市在舉辦活動之後、成為設計之都?
一個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成長需要許多規劃,其中包括創意與產業網絡,以及打造適合創
意工作者生活的環境。被聯合國文教組織(UNESCO)於二○○六年指定為設計之都的柏林
,就是用心思規劃而不是撒錢去建立創意城市,由於地方分治的結構,柏林並不是一個資
源豐沛的首都,事實上,當柏林前任市長Klaus Wowereit嘗試號召創意人才來柏林工作和
居住時,說了一句被不斷傳頌的話:「Berlin ist arm, aber sexy.(柏林雖窮,但很有
吸引力。)」在這方面柏林市政府的做法是典型德國人不炒短線,用足夠長的時間達到既
定目標(德國足球隊就花了二十年走到世界杯冠軍之路)。他們主要的作法是提供諮詢、
育成中心、創業經費、實習機會等,並建立文化創意平台,將創意人和機會與資源進行連
結。柏林另一吸引人之處,在於生活成本相對低就可以得到好的生活品質,根據英國衛報
今年一月的報導,許多歐洲包括英國年輕創意工作者逐漸移往柏林工作生活,最重要的考
量之一是住的成本可以壓低。
美國的Hoffington Post在今年七月的一篇報導中,推薦年輕人必去的歐洲城市,將柏林
排第一名,報導除了讚美柏林有活力的文化生活外,最重要的就是:這是一個生活預算合
理的城市。歐洲的城市如倫敦和巴黎都因為房價物價過高被排除。以倫敦和柏林的房價來
比較,過去十年倫敦房價上漲一倍,柏林只有二至三%(而同一時期德國經濟是歐洲表現
最好的)。柏林的住屋九成供出租,租金上漲有控制,官方有租金行情網供查詢,如果你
租貴了許多,也有租屋者協會去幫你議價,結果是在柏林市中心的租金只有倫敦的三分之
一。
一個分配失衡的城市如何能讓年輕人有餘裕從事創意工作?文化創意工作者多半先得當個
青貧族,一個像台北房價這麼高昂的城市,無法吸引和留住收入不穩定的文化創意青年。
如果將當年用在辦花博的經費拿來蓋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增加供給來壓抑房價,年輕人
從事創意活動的負擔一定會大為減輕。
在當代的城市治理中,將經濟、社會、文化政策區分已經是落伍的想法,解決社會不均的
方案會帶動各個階層和年齡層的活力與機會,因此解決社會不平等的政策既是經濟的重要
環節、也是塑造新城市文化的契機,經濟、社會、文化彼此相輔相成,城市的魅力才會保
持。現任的紐約市長白思豪在選舉期間,就以社會政策贏得紐約市民的認同,而獲得高票
當選,其中包括提供二十萬戶社會住宅這樣的諾言;首爾市長朴元淳也承諾在十年間增加
十九萬戶公共租賃住宅,都是引領城市邁向活力新時代的好例證。
台北市的市民們,你投票,全國的人都在看,選個將錢花在刀口上的市長吧!
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
所謂台北舉辦的那些被嫌得半死、一無是處的活動,換成台南或高雄爭取到主辦的話
,相信大教授的說詞又會是另外一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