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udn.com/dracodeazure/21762111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跟「海上絲綢之路」。前者包括了整個歐亞大陸的
內陸腹地,差不多等於所有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後者則包含東協各國跟所有印度洋沿岸、
波斯灣地區國家。
對地緣政治學稍有了解的人就會發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正好是麥金德陸權論所謂的「
心臟地帶」。也就是位於大陸中央,遠離海洋、難以受到海權力量影響的地區。這個地區
雖然人口較少、開發較晚,卻具有豐富的原料和資源。經由鐵路(如今是高鐵)的建設和運
輸,能夠為大陸國家的經濟引擎提供燃料。
而「海上絲綢之路」則是麥金德主張受到陸海權國家爭奪的「內新月地帶」,亦即大陸邊
緣人口眾多、經貿發達,能夠產生商業利益的地區。這一區域包括亞洲四小龍、整個東協
(含「亞洲四小虎」)、金磚四國裡的中印兩國,還有整個波斯灣的幾乎所有產油國(以及
杜拜這樣的金融中心)。廣義上還包括大洋洲的澳紐等國。即使不算上日本(本身算是半個
海權國家)還有非洲東岸國家(中國要影響非洲東岸主要必須依靠海權,而非陸海權結合)
,這個區域在世界經濟上的重要性也無庸贅言。
麥金德在他的陸權論中曾經預言,如果某個東亞國家(中國或日本)能結合「心臟地帶」的
大陸資源,以及「內新月地帶」的人口跟商業市場,同時享有陸海權的優勢,就能對海權
國家形成挑戰。因此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正是經典的麥金德式戰略佈局。
在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這個戰略完全沒問題。只要中俄兩國繼續保持中立友好關係
,整個中亞毫無疑問會受到大陸經濟力量的影響(畢竟俄國自身的經濟力並不算太強)。而
且「一帶」還能經由鐵路跟高鐵直通歐洲,範圍內的所有國家都能從資源開發獲得相當的
利益。
在整個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大陸主導的區域經濟(如RECP等)也漸上軌道。即使日本跟澳洲
都不能自外於此。問題在於「內新月地帶」的印度洋部分。
現在印度洋是美國的勢力範圍,印度當然是美國戰略盟友,石油大國沙烏地阿拉伯雖然時
有動搖(比如前陣子的油價大戰),但大致上服膺美國的領導。一直跟美國對抗的伊朗,近
來也開始跟美國解凍和解。甚至連大陸的鐵桿戰略盟友巴基斯坦,外交上也受到美國強烈
影響。不論政治或軍事實力,大陸在此區域都不夠力。
為了達成控制「內新月地帶」(歐亞大陸的東半段)的戰略目標,大陸創造的就是亞洲基礎
設施投資銀行。用大陸國內過剩的資本(國家外匯存底+民間熱錢)投資亞洲各國基礎建設
,同時消化國內工業(鋼鐵、水泥等)的過剩產能。並且增加大陸在中亞和印度洋地區的區
域影響力。畢竟新興的亞洲各國都有提升基礎建設的需求。舉凡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
港口碼頭、電力電訊等。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是龐大及迫在眉睫,2010~2020年間至少需要
八兆美元的基建投資,其中電力占51%,道路占29%,電訊占13%。
而美國近年來的政策卻是轉向振興國內製造業、能源自給自足的發展策略,很難用投放資
源的方式跟大陸競爭影響力。因此美國才會在外交戰場上試圖抵制亞投行,希望限制亞投
行的力量。
至於歐洲各國為什麼支持亞投行呢?首先是經濟理由。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協定(RECP),和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是當前兩大超級FTA。前者佔世界經濟
總量的30%和人口的49%,後者佔經濟總量的39%和人口的11%。兩者雖有部份重疊,加起來
還是佔了世界市場的一半。而歐洲卻被排除在這兩個區域協定之外。為了爭取亞洲市場,
拯救疲弱的歐洲經濟,亞投行對歐洲國家而言是最好的入口。
其次歐亞大陸「內新月地帶」的東半段本來就不是歐洲國家的勢力範圍,更不是戰略利益
核心區。參加亞投行反而能分享大餅,何樂而不為。對歐洲國家來說,戰略利益核心區是
「內新月地帶」的西半段(包括整個歐洲、北非和地中海東岸地區)。現在歐盟跟俄羅斯的
衝突,就是在爭奪這一地區的戰略控制權。這就是為何俄國總統普亭會不惜出兵克里米亞
跟東烏克蘭,並且力挺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俄國在中東之春後在「內新月地帶」僅剩為
數不多的盟友)。為了抗衡俄羅斯,歐洲國家也有必要跟大陸加強經濟聯繫,確保大陸不
會單方面支持俄國。
看懂了這些就知道,現在「中美大競賽」的前線是在印度洋地區。而亞投行的勝利,代表
的是「一帶一路」戰略在形塑歐亞大陸新秩序上拿下一城。(雖然也有很多立場微妙的國
家,如韓國、澳洲,所謂「前線」亦非敵我分明)當然美國並不會因此衰落或失去在亞太
、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只是必須接受中國可以,也已經開始制定世界遊戲規則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