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個很簡單的比喻,來講一下我的立場。
如果要跟我談性別歧視,談歷史上女性怎麼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我不會有什麼意見
,我也會認同你的觀點。但這不代表你拿個離譜的論證,我就要接受買單。比如說「
你看歷史上都是女性在生育、承受分娩的痛苦,而男性都在坐享其成,這就是女性被
歧視的鐵證!」之類的。
這更不代表我反對此一論證,我就是有性別歧視的男性沙文主義豬。性別歧視確實
存在、性別歧視確實不道德、性別歧視確實需要改變,但是這些都不代表,什麼男女
間的差異都是性別歧視造成的。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套用在省籍歧視上。不是所有的省籍上差異,都必須套用到省
籍歧視的大帽子上,有些真的是走得太遠了。太多人在錯誤的地方畫靶子打,然後還
硬要別人接受他的觀點,我實在沒辦法接受這些論點。
國民黨政權下行政體系台籍人士很晚嶄露頭角,兩個主要的關鍵在於進入門檻的省
籍比例限制,以及緩慢的官僚爬升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只針對本省人,連外省人也是
如此。推文裡提到孫運璿,我就拿他作個例子。
孫運璿1913年出生,在中國大陸時期擔任過電廠的廠長,並被派出去田納西河流開
發局見習工程師。他來台灣時的官宦之途如何?
從電力公司的處長開始幹起,作了21年之後,他才當上交通部部長。
那麼,當了交通部部長之後,他多快升上行政院院長?
答案是又過了12年,他才當上行政院院長。和他同期的俞國華,就得等他當完行政
院院長之後,才輪他當。
很簡單的問題:如果這樣的一個「外省人」,要爬到內閣閣員都要21年,前後要33
年才有機會當上行政院長,你覺得「本省人」要有怎樣的資歷,才不叫做受到「省籍
歧視」呢?
後來有一位本省籍人士,他1981年當上交通部部長,同樣經過了12年到了1993年他
當上了行政院院長,他的名字叫做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