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rmed (奚我后 其后來蘇)》之銘言:
: : 台灣高科技業的巔峰時期其實是2000年出頭,跟一般人印象的90年代並不一樣
: : 90年代的台灣並沒有逆向綁架全球高科技產業鏈的能力
: MIT與科學園區是在1990年代中期就很夯了,別嘗試修改我的記憶.
90年代台灣還只是OEM,沒有ODM與OBM的能力
很容易被替換掉
一直要到2000年以後,ODM與OBM這塊才比較成熟
才有當年那個經典的 70%電腦零件都是台灣廠商作的 科技島 之類的印象
: : 而這些東西大概都是90年代末期埋下來的伏筆,甚至政府並沒有怎麼主導/推動
: : 要歸功於蔣經國也過於神化了......
: 原來科學園區是自己長出的,您在平行世界的台灣嗎?
: 張忠謀,曹興誠,蔡明介等人有甚麼最重要的共同經歷,他們都在
: 工研院待過相當高級的主管.這是什麼意思?
: 還是您真的把工研院當成純民間企業或產業了?
: 還是您真的把工研院當成有自主性的研發資源,跟官方毫無任何關聯
: 的學術機構?
你對科技業的認識僅止於 台積電和科學園區? =3=;
先不說現在已經泛濫成災,每個縣市都要有的科學園區好了
台積電能成功是有點運氣的成分,也難以複製
資本密集度高成這樣 其實是很可怕的事
萬一台積電倒掉了,沒落了又如何?
我們談產業的時候,要談的其實是保持產業界整體的活力,有興有亡,有盛有衰
長江後浪推前浪
老大企業倒下了,新的企業又起來了這樣
而不是說要營造一個 台積電、聯電倒掉,或者大同裕隆中鋼倒掉就完蛋了的環境
台灣的優勢在於中小企業群構成的,靈活有彈性的供應鏈,以及衍生的虛擬整合優勢
以前的資訊科技業是這樣起來的,現在的精密工業也是這樣興盛的....
有了這個基礎,你才有辦法 看是要往上做品牌或做高價值元件,還是往下
整合製造方向方向發展
而這個東西也需要隨時代升級,變得更智慧,更靈活,更快速
所以才在講製造業4.0
這基本上是常識等級的東西,我不知道這有什麼好酸的
反而你在叨叨念念的工研院、張忠謀曹興誠、科技園區之類的,實在很有穿越一樣
時代錯誤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