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翁的說法,之前推文中也簡略回過,看來還是發篇文章好了
※ 引述《perceval (摸魚中)》之銘言:
: 其實浩鼎第一時間的新聞就已經講得差不多了
: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2210203-1.asp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於解盲結果未能呈現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翁啟惠指出,主要跟設計有關,
若用一般藥物的標準來看待,將無免疫反應的病人也納入統計,加上樣本人數不足,
因此才無法在統計學上呈現顯著意義,但這並不代表失敗。
翁啟惠認為,疫苗就是要讓施打的人能夠產生免疫反應,因此未必要用藥物的標準
來看待,應該針對有免疫反應的病人,進一步檢視疫苗的效果,未來也希望衛福部
能夠考慮,針對疫苗和藥物的不同特性,制訂更合適的臨床試驗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免疫反應的病人該不該納入統計?
很多大型研究都會有subgroup analysis,
可以是年齡,性別,種族,基因型,疾病,收案前服用藥物...來分亞組,
但這些都是在收案時能確定分組的
這邊難道翁院長打算用打完疫苗後有沒免疫反應來分組?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1516307
疫苗分別在 week 1, 2, 3, 5, 9, 13, 17, 25, and 37.皮下施打
打完全部療程已經是收案9個月後了,而且不管有沒免疫反應,病人藥費也是都花下去了,
不論是就ITT(intention to treat)還是cost-effect的精神來說,
都應該把沒免疫反應的人也納入統計才合理
而且這邊可能出現一種可能就是某些病人免疫力比較好,存活率本來就稍微高一點,
疫苗產生免疫反應的機率也較高,背景免疫力成了干擾因子(confounding factor)
當然如果能找出收案時已知的病人屬性來預測是否有免疫反應的機率,
機率夠大才收案然後隨機分組這樣才能有效證明疫苗效果
話說回來,他們又聲稱8成病人有免疫反應,這樣做能增加收案族群反應率的空間似也有限
另外舉個例子好了,
如果有家補習班號稱有補習的人成績會較好,
把所有補習的人和沒補習的人比較成績,統計發現沒有顯著差異,
但補習班發現補習出席率高的那些人和沒補習的人相比有顯著差異的高分,
那是否就證明補習有效果?
背後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出席率高的這些人本來就是比較乖和用功的學生,
他們成績本來就較好而不是補習的功勞...
當然如果能找到一些既存因子(如在學校出勤率,作業繳交率)來預測乖與用功學生,
然後收夠乖夠用功的學生後再隨機分組比較才能確認是否補習的效果
總之,
分組打完療程後再拿其中有反應的人去和安慰劑組比較,
可能會在比較的兩組之間產生很多干擾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