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ahaha99 (此方不可長)》之銘言:
: http://i.imgur.com/PX0fp49.jpg
: 我只想問這件事:
: 如果政府為了阻滯敵軍,
: 造成本國人民 893,303 死亡, 3,911,354 逃難,
80萬死亡的說法是胡扯。
事實上共死亡38萬人(當然,這也是個驚人數字),是國民政府在黃泛區的統計數字,時
間為1938-1947年,其中包括9年之間因水災、旱災、蝗災和風災直接、間接死亡和失蹤人
數。
也有“89萬人”一說,這其中不僅包括了黃泛區中日拉鋸戰中受害而死的中國平民,還有
個統計項目的問題,可能是政府將1939年水災和1942年蝗災也算作是黃水罹難人口,但
1943年旱災他們認為和洪水無關,因此沒有計入“38萬人”之中。而89萬人是連這次旱災
死亡人口也算進去了。不管數字如何,都是這9年來的所有各種天災人禍的受難人數。在
1938年6月花園口決堤前夕,國民政府在大堤沿線鄉鎮做了動員令,並由河南省政府統一
轉移到大後方安置。
但是為何後來的9年之內還有38萬人於黃泛區罹難呢?這是因為:
1、當時麥收時節,黃河沿岸很多農民不願意離開,忽視了決堤的可怕;
2、中國人安土重遷,一旦覺得大水穩定,紛紛回鄉,卻因乏食再度逃難;
3、翌年即有大水災,接着1942年蝗災、1943年旱災,這才是致命的災禍;
4、黃泛區為國共日偽的拉鋸戰場,日寇到1941年才開始關注淪陷區水利保護;
5、同樣原因,國民政府雖然不斷賑災,但戰爭狀態沒有修復河堤的可能;
6、中國當時將花園口決堤栽贓於日本,在宣傳方面頗有些對災情聳人聽聞。
其實在花園口決堤前後,國民政府為災區百姓做了大量細致的救災工作:
1、在決堤之前的6月2日,鄭州專員就督促直接受害區中牟縣和鄭縣的縣長發放每人5元的
“逃荒費”,老百姓於是沿着賈魯河兩岸向西遷徙,一共走了3天才走完。(《河南文史
資料》第4輯)
2、根據《新華日報》1938年6月10日報導,國府於剛決堤時候就發放50000元用於直接受
害區的“急賑”。
3、一周以後,政府又發放200萬元用於黃泛區持續性賑災,但此時的調查報告並無受災人
員死亡的記錄。(二n卷宗)
4、花園口決堤,國民政府是栽贓於侵華日軍的,但是宋慶齡在當時就堅決否定了這種說
法,她領導下的“保衛中國同盟”勇敢地為日軍辯誣:“1938年初夏,日本軍隊從漢口向
徐州推進。中國軍隊決開了黃河南堤岸”。同時該報導也實事求是地承認,國府“事先疏
散了當地居民”。(《保衛中國同盟通訊》,1940.10.1)
由於時間關系,其它年復一年的賑災、修堤材料就不一一列舉了。1938年8月5日,黃水賑
災工作人員向鄭州專員羅震提交了調查報告《鄭縣、中牟、尉氏等縣關於黃河急賑的工作
報告》,是目前關於花園口決堤最原始直接的早期檔案,其中提及直接受災難民38萬人,
但沒有統計到有任何人死亡。(河南檔案館,卷宗M08-08-0194)
1938年6月11日,也就是花園口剛一決堤,蔣介石就做出指示:“須向民眾宣傳,敵飛機
炸毀黃河堤”,自此中央社奠定了宣傳基調,將決堤栽贓日軍,並且加強其悲劇性。(《
鄭州文史數據》第二輯)雖然中央社按照蔣介石的11日指示統一了宣傳基調,可是民間日
報,比如《申報》似乎並不買賬,隱約透露了國軍是決堤主謀的信息,但其8日的香港版
第二版也透露出別樣信息:“魯豫境內黃河兩岸之鄉村農民,因戰爭之故,皆早已離去”
。
而我們已經知道,鄭州專員羅震已經在5日就已經將百姓撤離完畢,兩下印證,可見國府
沒有說謊。
根據事後調查,“6月9日,花園口決堤放水,口門以下4個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