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nytimes.com/business/20140618/c18iraqoil/zh-hant/
美國領導的入侵伊拉克行動和隨之而來的內戰所引發的動蕩,在2008年後漸漸平息,有分析人士稱,中國成了那場衝突的最大贏家,至少在石油利益上是如此的。中國最大的國有能源企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石油集團」)成為伊拉克石油業最大的外國投資者。對風險的容忍,再加上願意接受更低的利潤,使中石油集團拿到了主要的政府合同,並在伊拉克投資了數十億美元。
此刻,公司正在緊張地觀察着愈演愈烈的伊拉克危機,他們對風險的承受力面臨考驗。訓練有素的遜尼派聖戰組織伊拉克與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Syria,簡稱ISIS)在本月發起了大規模攻勢,威脅要在伊拉克重新挑起內戰。
一名中石油集團代表在周日晚間通過短訊回答了記者用電子郵件提出的問題,他說,「我們會和合作夥伴一起,密切留意局勢的變化,確保公司人員和財產安全。」
在公司的宣傳冊上,中石油集團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協助美國入侵後的伊拉克重建其石油基礎設施。伊拉克的油田規模居世界前列,中石油集團在其中掌握着巨大的份額。
伊拉克最大的油田位於南部,那裡的居民以什葉派阿拉伯人為主,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府及其安全部隊在當地得到廣泛支持。宗教領袖還可以調動那裡的什葉派民兵。因此,已經攻佔了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地區的遜尼派阿拉伯聖戰分子奪取油田的可能性是不大的。ISIS近日在北部展開戰鬥,奪取了幾座城市的控制權,但是還沒有向什葉派為主的巴格達發起大規模攻擊。
中石油集團的油田中,位置最靠北的是艾赫達布(Al Ahdab),在巴格達東南方向110英里(約合177公里)以外。另外三個由該公司運營的油田分別為魯邁拉(Rumaila)、哈爾法亞(Halfaya)和西古爾納1號(West Qurna 1),都在最南端接近伊拉克-伊朗邊境的地方。另一家中國國有能源企業中國石化在北部的一座油田佔有份額,但那裡屬於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自治區,受到令人生畏的庫爾德民兵保護,他們已經誓言保衛家鄉這塊山巒疊嶂的土地不受ISIS侵擾。
看到ISIS閃電般地攻佔北部城市,其中包括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連南部的外國石油運營商都緊張了起來。行業網絡出版物《伊拉克石油報道》(Iraq Oil Report)在周一稱,BP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已經撤離了部分或全部外國工人。報道稱,這個消息是當地的伊拉克僱員透露的。(美國國務院[United States State Department]在周日宣布,將從駐巴格達大使館撤出相當一部分員工。)
BP沒有回應通過電子郵件發出的置評請求。埃克森美孚的一位發言人說公司不會公開討論安全問題。
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報道,上周五,即6月13日,遜尼派武裝分子向巴格達進發之際,國際原油基準價超過了114美元,為九個月來首次。但這個價格在周二就回落了。
對於在南蘇丹、安哥拉等局勢動蕩地區進行投資,中石油集團並非生手。公司在全球能源勘探領域屬於新人,至少跟西方企業相比是這樣,包括它在內的中國幾大國有能源巨頭需要滿足中國迅速增長的石油和天然氣需求。
中石油集團稱其在伊拉克石油業投入了40億美元。2008年,中石油集團的上市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和伊拉克政府簽署了開發艾赫達布油田的服務協議。第二年,中石油集團在一項BP牽頭的聯合投資中占股37%,共同開發伊拉克最大的魯邁拉油田。中石油股份公司從2009年開始了在哈爾法亞油田的運作,去年十一月,該公司向埃克森美孚購買了西古爾納1號油田25%的股份。
目前,伊拉克的石油生產已經恢復到了2003年美國入侵前的水平。2012年,伊拉克超過伊朗,成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中的第二大原油生產國。但其石油產業依然受到基礎設施和安全問題的困擾。
中國在增加從伊拉克的石油進口。進口量去年增長了約50%,使伊拉克成為中國第五大原油進口國。
中國在伊拉克的利益不僅限於石油產業。中國企業在伊拉克各種基礎設施項目中都有投入。隸屬於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中國青年報》估計,在伊拉克工作的中國人達到了1.5萬人。
中國的建築和承包公司通常會向海外工地派出大量中國勞工。一旦危機波及到這些地區,中國官員就被迫要考慮組織大規模的撤離行動。據中國的國有新聞媒體報道,2011年利比亞內戰爆發時,中國官員安排了3.5萬名中國公民撤離,主要是通過海路。
五月初訪問安哥拉時,李克強總理和當地40多名中國商人會面,探討了中國日益增加的海外利益以及隨之而來的安全問題。中國外交部網站上的一則公告稱,李克強向商人們表示,中國領導人十分重視海外中國公民的福祉,計劃加強在全球的領事服務。
黃安偉(Edward Wong)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翻譯:經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