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uancha.cn/Alastair-Crooke/2014_09_03_263454_s.shtml
【本文8月27日﹐原載於美國最大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原題“You Can't Understand
ISIS If You Don't Know the History of Wahhabism in Saudi Arabia”﹐觀察者
網楊□軼譯。】
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譯者注﹕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縮寫為
ISIS﹐亦稱“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即ISIL﹐部分媒體取該組織阿拉伯語首字
母縮寫﹐蔑稱其為Da'ish)在伊拉克粉墨登場﹐使西方為之震驚。讓西方感到困惑而
恐懼的﹐是該組織的暴力手段﹐及其對遜尼派青年磁石般的吸引力。更令他們不安又
費解的﹐是沙特阿拉伯對此事模棱兩可的態度──許多西方人都揣著這樣的問題﹕“
難道沙特人不明白﹐ISIS對他們也是個威脅嗎﹖”
直到現在﹐從表面上看﹐沙特的統治精英們存在分歧。一部分支持屬於遜尼派的ISIS
與什葉派伊朗對掐﹐他們樂於見到遜尼派在所謂“先祖故土”上建立一個新的伊斯蘭
國家﹔他們也認同ISIS嚴格的薩拉菲主義(伊斯蘭復古主義)意識形態。
信奉薩拉菲主義的女子
信奉薩拉菲主義的女子
另一部分沙特精英則對伊赫萬(即“認主獨一兄弟會”)心存疑懼﹐這個瓦哈比派宗
教武裝組織(作者注﹕伊赫萬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兄弟會﹐此兄弟會與埃及穆兄會無關
﹐下文均用伊赫萬指代瓦哈比派認主獨一兄弟會)曾在1920年代末叛變沙特開國國王
阿卜杜勒‧阿齊玆﹐當時幾乎從內部瓦解了瓦哈比派和沙特家族。
ISIS的激進教義已使眾多沙特人感到不安﹐甚至令他們對國家的總體方向和官方話語
產生了質疑。
雙面的沙特
要理解沙特阿拉伯內部關於ISIS的爭議﹐就必須抓住問題的核心﹐即沙特王國宗教與
歷史根源所固有(且持續)的雙面性。
沙特民族身份認同的主線之一﹐可直接追溯到瓦哈比派創始人穆罕默德‧伊本‧阿卜
杜勒‧瓦哈卜。伊本‧沙特酋長(在灼熱貧瘠的內志沙漠中﹐當時的沙特僅是彼此劫
掠的貝都因眾部落之一)接受並支持瓦哈卜激進的排他性教義。
伊本‧沙特(左二)與瓦哈卜(右二)
伊本‧沙特(左二)與瓦哈卜(右二)
上世紀20年代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走民族建國道路時﹐埋下了沙特民族雙面性的另
一條脈絡﹕他為了爭取英美兩國對沙特外交地位的支持﹐打壓了伊赫萬的武裝暴力﹔
他將原本未固化的瓦哈比派教義通過制度確立起來﹐以非暴力的文化革命形式向穆斯
林世界滲透。後來在70年代﹐沙特又利用激增的石油出口收入﹐把伊赫萬這股不穩定
因素輸往別國。
但這場以瓦哈卜的教義為基礎的“文化革命”卻不是什麼溫和的改革──正因為瓦哈
卜對一切他所認知腐朽和邪說懷有雅各賓式的仇恨﹐他才會呼吁將異端和偶像崇拜從
伊斯蘭教中清洗出去。
穆斯林中的欺世盜名者
根據美國作家記者斯蒂文‧柯爾的描寫﹐瓦哈卜生性簡樸苛刻﹐其師承淵源來自14世
紀宗教學者伊本‧泰米葉﹐對“那些附庸風雅、沉迷於煙草和印度大麻﹐在朝聖路上
前呼後擁的埃及與奧斯曼貴族”充滿鄙夷。
伊本‧泰米葉畫像
伊本‧泰米葉畫像
在瓦哈卜的觀念中﹐這些王孫貴胄根本算不上穆斯林﹐他們隻是群欺世盜名的騙子﹔
而阿拉伯半島上的貝都因人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供奉聖徒、樹立墓碑、崇尚“迷
信”(例如對墳墓等“神力灌注”的場所充滿敬畏)﹐讓瓦哈卜惱怒不已。
瓦哈卜譴責這些行為是真主禁止的“異端”(Bid'ah)。與泰米葉一樣﹐瓦哈卜相信
先知穆罕默德時期的麥地那代表著穆斯林的理想社會(“最好的時代”)﹐也是所有
穆斯林都應致力效仿的社會(這在本質上﹐便是薩拉菲主義)。
泰米葉曾向什葉派、蘇非派和希臘哲學宣戰。他也反對祭拜先知墳墓和慶祝其生日﹐
宣稱這些行為無異於基督教徒們把耶穌當作神來膜拜(即偶像崇拜)。瓦哈卜吸收了
先人的教誨﹐宣布信徒如對他解讀的伊斯蘭教義有“任何懷疑或猶豫”﹐其“財產和
生命的豁免權”便應被剝奪。
瓦哈卜的主要信條之一構成了“塔克費爾”(takfir﹐即叛教)的核心思想。在“塔
克費爾”教義下﹐任何穆斯林隻要做出了侵害絕對王權的行為﹐瓦哈卜和他的信徒們
便有權宣告其為叛教者。所有敬奉死者、聖徒、天使的穆斯林統統被瓦哈卜革除了教
籍。他堅信穆斯林應全心全意侍奉真主﹐其他神祗勢必會減損這種信仰。所以﹐根據
瓦哈比派教義﹐信眾不得向聖徒祈禱或為逝去的親人禱告﹔不得祭掃墳墓﹔不得前往
裝飾奢華的清真寺﹔不得紀念聖徒的宗教節日﹔不得慶祝先知穆罕默德誕辰﹔甚至不
得為死者立墓碑。
瓦哈卜要求教徒身體力行﹐嚴格遵守教義。他宣稱每一個穆斯林都必須單獨向唯一的
穆斯林領袖(如哈裡發在世﹐則為哈裡發)宣誓效忠。他寫道﹕“那些異見者應被處
決﹐他們的妻女應被強姦﹐他們的財產應被充公。”在瓦哈比派眼中﹐什葉派、蘇非
派和一些其他教派的信徒都是應處以極刑的叛教者﹐根本算不上穆斯林。
目前﹐瓦哈比派和ISIS之間沒有分歧﹐而未來兩者可能產生裂痕﹕沙特王國將瓦哈卜
關於“唯一的統治者、唯一的權威、唯一的清真寺”的主張﹐已在沙特阿拉伯固化下
來﹐形成三大制度支柱﹐分別對應著沙特國王的統治、國教瓦哈比派的絕對權威、以
及教派對真言的解讀(清真寺)。
ISIS雖嚴格遵循瓦哈比派教義﹐但否認這支撐整個遜尼派權威的三大支柱﹐這就使前
者對沙特阿拉伯構成了深遠的威脅。
沙特第一王國簡史(1744-1818)
瓦哈卜鼓吹極端激進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他被逐出故鄉──在短暫的漂泊後﹐
他於1744年得到了伊本‧沙特的庇護。在瓦哈卜新奇的教義中﹐伊本‧沙特看到了一
條顛覆阿拉伯傳統、奪取權力的道路。
伊本‧沙特的部族緊握瓦哈卜這張宗教牌﹐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幹他們一貫的勾當─
─去鄰近村落打家劫舍。唯一的區別是﹐他們可以高舉聖戰的旗幟﹐不再受到阿拉伯
傳統的約束。伊本‧沙特和瓦哈卜以聖戰為名﹐重新提出殉道這個概念﹐宣揚在聖戰
中殉道的烈士可以立即上天堂。
最初﹐他們征服並統治了一些鄰近的部落。被征服的部眾隻有兩種選擇﹕要麼改宗瓦
哈比派﹐要麼被處死。到1790年﹐政教合一的沙特部族控制了阿拉伯半島大部﹐並反
復入侵麥地那、敘利亞和伊拉克。
他們的戰略──與今天的ISIS一樣──都是讓被征服民族產生恐懼﹐進而臣服於自己
。1801年﹐沙特攻打今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聖城卡巴拉﹐屠殺了包括婦孺在內的數千
名什葉派穆斯林。許多什葉派聖祠毀於一旦﹐包括穆罕默德之孫伊瑪目侯賽因的陵墓
。
當年的見証者英軍中尉弗朗西斯‧沃登記述道﹕“他們把它(卡巴拉)搶掠一光﹐搗
毀了侯賽因的陵墓……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古怪而殘忍的手段﹐殺害了五千多名當地
居民……”
第一沙特王國的歷史學家奧斯曼‧伊本‧白舍爾‧納吉迪記錄了伊本‧沙特1801年在
卡巴拉的大屠殺。他驕傲地宣稱﹕“我們佔領了卡巴拉城﹐屠宰並奴役了那裡的人﹐
然後向萬世的真主安拉禱告﹐我們沒有歉意﹐隻有一句話﹕‘這就是異教徒的下場。
’”
1803年﹐聖城麥加在阿卜杜勒‧阿齊玆的恐嚇下投降(麥地那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
。瓦哈比派教徒們拆毀了眾多歷史遺跡和所有的陵墓與聖祠。最後﹐大清真寺周圍歷
經數百年的伊斯蘭教古建築悉數被毀。
沙特第一王國的擴張
沙特第一王國的擴張
但1803年11月﹐一名什葉派刺客為卡巴拉大屠殺復仇﹐殺死了阿卜杜勒‧阿齊玆國王
。王子沙特‧本‧阿卜杜拉‧阿齊茲繼位﹐繼續展開對阿拉伯半島的征服。奧斯曼帝
國的統治者再無法容忍沙特對帝國的蠶食。1812年﹐由埃及人組成的奧斯曼帝國軍隊
將沙特人趕出了麥地那、吉達和麥加。1814年﹐沙特‧本‧阿卜杜拉‧阿齊茲死於熱
病﹐其子阿卜杜拉‧本‧沙特被押往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並遭處以極刑(據當
地一名旅客稱﹐他先被遊街示眾﹐在三天中受盡凌辱﹐然後被處以絞刑、斬首﹐首級
被填入炮膛再轟出﹐心臟被挖出來釘在身體上)。
1815年﹐代表奧斯曼蘇丹出征的埃及人在關鍵一役中擊垮了瓦哈比派武裝力量。1818
年﹐帝國軍隊攻陷並將瓦哈比派首都達爾伊耶夷為平地。沙特第一王國至此滅亡。瓦
哈比派勢力糾集殘部撤入沙漠﹐並在19世紀後幾十年裡幾乎銷聲匿跡。
歷史的重演
如今﹐ISIS在伊拉克建立伊斯蘭國﹐撩撥起不少人心頭這根歷史之弦。實際上﹐貧瘠
的內志沙漠並未湮沒18世紀的瓦哈比精神﹔當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混亂中
崩塌時﹐瓦哈比派呼嘯著復蘇了。
沙特家族在精明幹練的阿卜杜勒‧阿齊茲的領導下﹐在20世紀走向了復興。阿卜杜勒
‧阿齊茲統一了四分五裂的貝都因部落﹐繼承了瓦哈卜與伊本‧沙特的衣砵﹐組織沙
特“伊赫萬”征討變節者。
這個伊赫萬實際就是現代版的瓦哈比派半獨立武裝衛道先鋒隊。19世紀初年瓦哈比派
勢力幾乎一統阿拉伯半島﹔一個世紀後﹐從1914年至1926年﹐伊赫萬以同樣的方式相
繼攻佔了麥加、麥地那和吉達。然而此時﹐阿卜杜勒‧阿齊茲開始意識到﹐伊赫萬展
現出的“雅各賓式”革命性質﹐損害了他更大的利益。後來﹐沙特爆發了一場持續至
30年代的內戰﹐最終沙特國王用機槍鎮壓了伊赫萬叛亂。
關於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早年的事跡﹐真相已經模糊。在阿拉伯半島發現了石油後
﹐英美兩國一方面討好阿卜杜勒‧阿齊茲﹐另一方面又傾向於支持沙裡夫‧胡賽因作
為阿拉伯半島的合法統治者。沙特人需要運用更微妙的外交手段。
作為交換﹐瓦哈比派被迫從一場聖戰革命和宗教清洗﹐退為一場社會、政治、神學、
宗教層面的保守主義宣教運動﹔成為維護沙特王室和國王絕對權力正當性的工具。
浮在石油上瓦哈比派
法國學者吉勒‧凱貝爾寫道﹐當石油成了沙特的搖錢樹﹐該國的目標是“向穆斯林世
界傳播瓦哈比派學說……將伊斯蘭教瓦哈比化﹐讓伊斯蘭教內部的多種聲音歸於同一
信仰”──這是一場超越國界的運動。沙特阿拉伯為了打造宗教軟實力﹐已投入了數
十億美元﹐未來還將在這方面投入更多財力。
1945年﹐剛參加完雅爾塔會議的羅斯福在美國戰艦上接見了阿卜杜勒‧阿齊茲﹐從那
一場會面開始﹐沙特阿拉伯就長期依賴於西方的政策﹐至今仍未改變。一方面﹐是沙
特為建設軟實力﹐動用數十億美元的大手筆﹔另一方面﹐沙特在教育、社會、文化等
領域向其他伊斯蘭國家輸出瓦哈比派學說﹐控制遜尼派伊斯蘭教﹐也是在幫助美國實
現其利益。
羅斯福(右一)接見阿卜杜勒‧阿齊茲
羅斯福(右一)接見阿卜杜勒‧阿齊茲
沙特阿拉伯王國驚人的財富、現代化的外表、以及在伊斯蘭世界中展現出的領導姿態
﹐吸引了大部分西方人的注意力。他們以為控制好遜尼派就能讓沙特服從於現代生活
的驅使。
但伊赫萬運動並沒有在上世紀30年代被趕盡殺絕。它雖然從主流隱退﹐卻仍保持著對
伊斯蘭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所以我們看到今天的沙特人對ISIS的態度甚是微妙。
ISIS雖深受瓦哈比派影響﹔然而在某些方面它走向另一個激進的極端。我們可以把ISIS
看做一場針對當代瓦哈比派教義的修正運動。
ISIS代表著一場“後麥地那”運動﹕它將前兩任哈裡發──而非先知穆罕默德──的
言行視為典范﹐並且極力否認沙特的統治權威。
沙特王國在石油時代暴富﹐導致制度臃腫﹐雖然費薩爾國王致力於現代化﹐但伊赫萬
運動仍然擴大了其影響力﹐獲得了(並仍得到)許多社會名流和酋長們的支持。在某
種意義上﹐奧薩馬‧本‧拉登正是伊赫萬運動得勢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今天﹐我們不難理解ISIS對沙特國王合法性的削弱﹐因為這才是重歸沙特-瓦哈卜聯
盟的本源。
在許多西方戰略項目上(反社會主義、反阿拉伯復興主義、反納賽爾主義、對抗蘇聯
和伊朗)﹐沙特與西方聯手對阿拉伯地區實行聯合管理﹐西方政治家對沙特阿拉伯做
具有選擇性的正面解讀﹐突出其富裕、現代化、有影響力﹐忽略了瓦哈比派思潮的影
響。
畢竟﹐西方情報機構認為更加激進的伊斯蘭主義運動﹐既能有效地推翻蘇聯在阿富汗
的存在﹔又能顛覆那些不再受西方青睞的中東國家和領導人。
沙特和西方授意班達爾親王處理敘利亞反政府叛亂﹐最終引發了一場“新伊赫萬式”
暴力恐怖先鋒運動──ISIS。其實﹐西方何必感到驚詫呢﹖稍微了解一點瓦哈比派的
歷史﹐你就應該知道﹐敘利亞叛軍裡的“溫和派”比麒麟還罕見。西方為什麼會幻想
激進的瓦哈比派能濡染出溫和派﹖為什麼會幻想提出“唯一的統治者、唯一的權威、
唯一的清真寺”的教派﹐能從“逆我者亡”走向溫和與忍讓﹖
或者﹐西方連幻想都不曾有過。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http://www.guancha.cn/Alastair-Crooke
/2014_09_03_263454_s.shtml
煩請注意附上原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