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crntt.com/doc/1033/7/6/0/103376035.html
烏克蘭能夠成為一個緩衝國嗎?
中評社香港9月9日電(記者 陳承編譯報道)美國厄勒姆學院(Earlham College)
政治學客座講師彼得‧哈里斯(Peter Harris)近日在《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撰文,就國際社會上提出的將烏克蘭變為俄羅斯與西方陣營之間緩衝國
(buffer state,指在兩個敵對大國之間起緩衝作用的小國)的提議作出分析。文章認為
,想要把烏克蘭變成一個政治立場中立的緩衝國在操作上困難重重,俄羅斯和西方國家愈
發緊張的關係會難以讓烏克蘭保持中立,烏克蘭未來要如何走,或許更應聽聽烏克蘭人民
的聲音。文章編譯如下:
過去幾周,把烏克蘭變成一個“緩衝國”的提議已被多次提出。這種提議認為,俄羅
斯對東部的北約(NATO)和歐盟心存恐懼是很正常的,為了打消俄羅斯的恐懼,也為了從
整體上減少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緊張的地緣政治水平,把烏克蘭轉變成一個既不屬於俄羅斯
控制、也不受西方國家影響的永久中立國是有道理的。
由於這一提議聲稱要消除俄羅斯與西方社會分歧的直接原因,或許能夠得到一些人士
的響應。但想要把這一提議付諸實踐卻困難重重。問題當然在於烏克蘭的領導人以及烏克
蘭人民可能都不願意生活在一個緩衝國裡。
老實說,誰又願意活在一個緩衝國裡呢?根據定義,緩衝國是指一個在地理位置上位
於兩個互不信任的、敵對的國家或集團之間的政治實體。從敵對陣營的角度來看,緩衝國
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緩衝國為它們提供了戰略深度——就是說,緩衝國的領土能夠讓敵
對雙方的武力保持一定距離,讓雙方都有時間來組織軍力,對對方發起的侵略行為作出回
應。在一個危險的世界當中,被緩衝國包圍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緩衝國裡的生活可遠沒有在毗鄰緩衝國國家裡的生活那麼好。生活動蕩在緩
衝國裡是極為普遍的。在過去,大國會挑適合的時機,軍事侵略那些持中立立場和領土完
整的緩衝國(比如一戰時的比利時,一戰二戰之間的波蘭或者19世紀的阿富汗),這些大
國捲入緩衝國的國內政治也是常事。為了發揮緩衝國的作用,那些希望利用緩衝國的國家
不希望緩衝國對它們產生威脅,而要作到這一點,它們就必須要對緩衝國進行持續的監控
和干涉威脅。由於英國和美國曾經採取的手段讓伊朗一直一蹶不振,伊朗人至今仍然對英
美懷有巨大的怨恨之情。
當然也有例外。在冷戰時期,儘管芬蘭、瑞典、奧地利都沒有與東方或者西方陣營結
盟,但它們都相對安全。瑞士更是數個世紀都是持中立立場。雖然如此,但至少烏克蘭的
人民會去了解解緩衝國到底是什麼意思,並且決定生活在一個停火區並不是他們想要的我
。更好的作法是,烏克蘭可能會作出合理推斷,加入一個強大的聯盟,並且獲得能夠保護
自己免受侵略的國防手段。更有可能的是,烏克蘭不同派系人士可能仍然對烏克蘭的未來
有不同看法,拒絕接受通過保持中立來保證自己國家和平與安全的方法。因而,把烏克蘭
變成一個緩衝國的提議不太可能在烏克蘭國內成為一個受到廣泛認可的方法。那接下來要
怎麼辦呢?
斯蒂芬‧沃爾特(Stephen Walt,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翰‧米爾斯海
默(John Mearsheimer,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國際關係著名學者)以及其它支持
烏克蘭成為緩衝國的人士所提出的論據背好像是在暗指說,在受到外部壓力的情況下,烏
克蘭不得不保持中立。反過來,這也需要對烏克蘭國內的政治進行干涉,這些干涉可能會
產生人們不想看到的結果,英美把伊朗變成緩衝國的經歷已經是前車之鑒。即使俄羅斯和
北約有影響力讓烏克蘭不同派別的領導人就烏克蘭問題達成協議,但是保證協議的穩定性
需要持續甚至可能是昂貴的維護。
確保力量平衡的邏輯很可能意味著烏克蘭應該接受自己的命運,以為了歐洲安全這一
高尚的理由犧牲自己,成為東方與西方陣營之間一個中立的緩衝國。但是,在一個自決原
則仍然重要的世界,並且考慮到烏克蘭人民切身體會到的強烈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為平
衡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力量創造條件並不會那麼容易。如果烏克蘭人民堅持要對自己的未
來發聲,不要感到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