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派歐特 揪出伊波拉真面目

作者: iso2288 (儒表道骨佛心)   2014-11-03 19:37:19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39959.shtml
【經濟日報╱編譯 廖玉玲】
2014.11.03 04:03 am
1976年,才27歲的比利時病毒學家派歐特(Peter Piot)正準備嶄露頭角。有一天,他在
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的實驗室收到一個藍色塑膠保冷盒,裡面裝著兩根玻璃試管
,寄件人是非洲薩伊共和國(即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身)的一位醫生。試管內裝著血液,是
從這位醫生醫治過的一位修女身上採集而來,而這位修女已因高燒和大失血而死亡。
其中一根試管完整無缺,另一根卻已破損,內容物和融化的冰塊形成一攤紅水。一張沾上
血跡的便條紙寫道,除了這位修女,還有包括醫護人員在內的200人,都死於已在當地肆
虐三周的一種疾病。那個叫楊布庫(Yambuku)的地方非常偏遠,不遠處有一條叫「伊波
拉」的河流。
害死這麼多人的「頭號嫌疑犯」是黃熱病,這種主要由蚊蟲散播的傳染病在派歐特博士位
於熱帶醫學學院(I TM)的實驗室檢測得出來,但當時沒有人知道,那位修女的血液裡還
藏著另一個不久後命名為「伊波拉」的病毒。
在那個年代,微生物學家沒有什麼自我防護的意識。皮歐特和同事在清空保冷袋時,只戴
著薄薄一層的乳膠手套,現在已是標準配備的防護面罩和防護衣,在當時根本聞所未聞。
工作人員把少量的血液從那根完整的試管中取出後,就進行一般的微生物測試,也進行黃
熱病的特殊檢測,再加上其他像是造成拉色熱(Lassa)、綠猴病(Marburg)和登革熱等
出血性高燒的病毒檢測。他們也把那位修女的血液注射到實驗室裡培養的細胞和老鼠的大
腦。
這些測試結果排除了所有已知、有傳染力的媒介,但派歐特以為,造成那位修女死亡的病
毒不論是什麼,應該都已在從薩伊送往比利時的飛行途中被消滅。不過,他和同事依然每
天檢查老鼠的狀況。
一周後,所有的老鼠都死亡,代表那種有傳染力的媒介根本沒被摧毀。
他們解剖修女的遺體後發現,肝臟有細微的損壞,這和派歐特的老闆帕亭(Stefaan
Pattyn)所知會發生在拉色熱病患身上的一樣。但拉色熱已被排除,帕亭博士把研究朝向
發現一個新疾病進行。
在當時,若不算蘇聯全球只有三座實驗室有辦法安全地處理致命的病毒,一座在倫敦附近
,其餘兩座在美國馬里蘭州的軍事基地和亞特蘭大州現在的CDC。世界衛生組織(WHO)指
示派歐特團隊馬上把這些樣本送到美國。
在安特衛普的科學家保留了部分樣本,並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他們看到隱身在修女血液
中的是一種全新的病毒,形狀像蠕蟲,體積在病毒裡大概算最大。這與美國的科學家所得
結果一致,最後就把這種病毒命名為「伊波拉」。
派歐特博士的妻子,當時已有三個月身孕,但對科學新知的好奇與熱情,終究還是驅使他
親身前往薩伊一探究竟。
隔年,有人主張要全球同步採取系統性的行動,讓這種病毒絕跡。派歐特如今回想起來說
:「當時那些建議從來沒有真正付諸實行,這次我們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轍。」
現在的派歐特,是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SHTM)院長。伊波拉其實不是一種特別容易
傳染的病毒。派歐特說,如果他坐倫敦地鐵時旁邊坐的是個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病人,他並
不會擔心,只要「他們沒有吐在你身上之類的。」但這種病卻會致命。
派歐特在凱爾貝亨(Keerbergen)這個在比利時邊境的小城長大,對紅酒鑑賞相當有一套
。在非洲的經歷也在他生命裡留下深刻的印記,至少從對非洲音樂的喜愛可以看得出來。
今年稍早他慶祝自己65歲生日的方式,就是重回楊布庫,那個最早發現伊波拉病毒的地方

他希望伊波拉危機能再度改變西方對非洲衛生議題的態度,嚴肅認真地開發藥品和疫苗,
對抗熱帶疾病,代表「這波傳染病結束後,我們就有足夠的配備,對抗未來勢必會捲土重
來的疫情」,而西方的支援也能提升非洲的衛生服務,讓未來任何傳染病一旦再度大流行
時,能早期發現,儘速控制。
作者: kpier2 (條漢子)   2014-11-04 02:12:00
這倒底算不算出血性登革熱的亞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