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透視:《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公布,重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7-09 13:50:45
透視:《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公布,重擊英國政壇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1812916
七年的追究、260萬字的報告、179名陣亡將士、一個毀滅破碎的國家:英國公布《伊拉克
戰爭調查報告》。
在歷經七年的調查之後,英國政府所委託的《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終於在7月6日正式公
布。這份總字數超過260萬字的報告,重新梳理了英國政府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戰爭決定
,並指當時的布萊爾(Tony Blair)政府「過度評估海珊(Saddam Hussein)所造成的安
全威脅」,開戰後的作戰與重建準備也「完全不足」,而這樣混亂而冒進的國家政策,也
導致伊拉克戰爭無可挽回的結果悲劇。
7日所公布的《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是由工黨籍的英國前首相布朗(Gordon Brown)
在2009年應國會之請所發起,並委由英國樞密院顧問委員——資深事務官齊爾考特爵士(
Sir John Chilcot)——主持調查團隊,針對英國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戰爭決策問題,
以及開戰後的作戰與重建問題的準備應證,作出深度的調查研究,以作為公眾對政府政策
的檢討與反省之用。
布朗內閣原本規劃齊爾考特調查團應該以「2至3年」的時間完成報告,但藉由政府文件、
通聯、以及當事人訪談、專家回顧等方式,齊爾考特報告的規模與深度卻越滾越大,直到
工黨下台後多年,總字數超過260萬字的報告才正式於2016年7月定案。
在伊拉克戰爭中,從2003年發動入侵至2011年全面撤離為止,英軍在伊拉克境內投入了上
萬兵力天價軍費,但除了造成179名將士陣亡之外,卻從未帶給伊拉克當初承諾的「穩定
與和平」,其轄下負責的巴斯拉戰區更曾一度失控,混亂所誘發的教派、信仰與部族衝突
,更衍生成伊拉克眼下崩潰、恐怖如ISIS等組織崛起的長期原因。
報告發布前,齊爾考特特別強調:這份報告並不具備「審判」或「定罪」的目的與職權,
其調查的宗旨,僅是希望能重現完整的決策全貌,以作為英國未來的政府與社會,在未來
決策過程中的警惕依據。
在報告中,齊爾考特團隊重現了英國在2001年911事件之後,對於美國小布希政府的「大
力支持」。報告指出,在2002年7月時,布萊爾就已對小布希發出私人承諾:
不管怎樣,我都挺你。(I’ll be with you, whatever...)
而小布希政府也在2003年1月,向布萊爾表明了入侵伊拉克的計畫。當時布萊爾曾試圖說
服美國「取得聯合國的行動背書再開戰」,最終卻在美方的堅持與影響之下妥協,並於情
報不完整、不具說服力的狀況下,向國會提出參戰的說服要求。
報告指出,綜觀戰前的各種資料與分析,當時的伊拉克海珊政權「根本無法造成明顯的安
全威脅」,但英國政府與布萊爾內閣,卻在資訊不完整、不具備充分證據的狀況下,接受
了「伊拉克或持有、或正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以作為訴請開戰的依據;同時在開
戰後的作戰準備,戰後的伊拉克重建安排裡,各方的協調與規劃,都陷入一團混亂而不可
收拾。
「開戰顯然不是當時政府最後的可行手段。」調查團隊顯示,在戰前過份強調伊拉克威脅
的布萊爾政府,明顯低估了作戰與政治重建的複雜難度,雖然日後布萊爾反覆重申「當時
的我們沒有『後見之明』(hindsight)來判斷伊拉克戰爭的艱困層次」,但齊爾考特報
告卻指出,「包括伊拉克內部分裂的風險、伊朗滲透角逐區域權力的態度、中東地區加劇
的不穩可能、和蓋達在伊拉克的趁虛而入....這裡的每一項(「後見之明」)狀況,在入
侵之前都有充分的資訊足夠供以決策參考」,而遠非布萊爾自稱的「戰爭迷霧」。
「這份報告與其說是突破大家對伊戰的想法,還不如說是強化了(社會對於反戰)的既有
意見。」《BBC》的政治部門主編昆斯柏格(Laura Kuenssberg)表示,雖然齊爾考特報
告中所提出的資料觀點並不突破、甚至在摘要後顯得老生常談,但其調查研究的份量之重
、一手資訊之豐卻讓其成為「最重量級」的伊戰討論依據——而其「精準明白、不失禮數
,但又要命的報告內容」,更統合了所有權威資訊,重重地砍倒了時任首相布萊爾的政治
威信。
報告發表的同時,布萊爾也在7日同步召開了記者會,重申了自己的立場——開戰的情報
是錯誤,但局勢結果無可避免;對於死難者感到遺憾,但不對戰爭道歉;所有的責任由他
一肩扛起,但過程決策中他並沒有刻意誤導英國與伊拉克走向戰爭與毀滅。
「我的遺憾、懊悔與歉意,遠比大家所能想像得更為深刻。」布萊爾表示,在過去的13年
中,「自己沒有一天不曾反思與懊惱」,當時錯誤、失準的情報與戰略預測也都將國家引
導上了另一條道路;但布萊爾卻還是堅稱,在當時的時空環境與資訊背景下,「我作了我
以為是正確的事」、「如果重來一次,我仍將選擇同樣的(開戰)決定」:
因為在我判斷中,沒有了海珊的這個世界,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都變成了更好的所在。
布萊爾表示,他不會為開戰一事道歉,因為戰爭雖然痛苦但「眾人的犧牲絕非枉然」。
在2007年卸任首相的布萊爾,在離開唐寧街10號之後,即獲聘為中東和平四方集團(
Quartet on the Middle East,由歐盟、俄羅斯、英國、美國所組成) 的「和平特使」
,代表英國參與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和平談判。但8年中,布萊爾並未在以巴問題與中東
和平上取得明顯的成就,過去的伊戰經歷反而讓其國際威信大打折扣,各國民間團體甚至
還串聯倡議,要求國際刑事法庭(ICC)調查布萊爾涉入伊拉克戰爭的「戰爭罪」罪行,
於是布萊爾才在一事無成的狀況下,於2015年黯然辭去了和平特使一職。
報告出爐後,國會開議中的各個政黨也都對「過往的教訓表達遺憾」,而現任工黨黨魁柯
賓(Jeremy Corbyn)也為當初「開戰的災難性決定」,代表工黨向世人致歉。
長期被工黨內部稱為「激進左派」的柯賓,在2003年3月的開戰投票中,其實是堅決說「
不」的反戰派主力,當時的柯賓與其黨內的精神導師——80年代的工黨大老,托尼.本恩
(Tony Benn)——一同參與了反戰運動「阻止戰爭」(Stop The War),並隨同數百萬
的反戰英國民眾一同於街頭示威、抵抗當時工黨黨魁布萊爾的開戰決定。
不過諷刺的是,當年的老本恩在街頭抗爭、反戰的同時,自己的次子——工黨議員希拉里
.本恩(Hilary Benn)卻站在了父親的政治對立面。後來成為工黨黨內明星的小本恩,
當時不僅投票支持了布萊爾的領導,日後他更積極介入英國國會對於伊拉克戰爭重建的運
作,並多次攔阻、刪減布萊爾內閣所提出的伊拉克重建補助款,「以避免聯軍占領伊拉克
的臨時政府,將重建伊拉克的財務責任推給英國分攤。」
而當老本恩於2014年逝世之後,小本恩也曾於2015、16年間短暫地在柯賓主導的影子內閣
中,擔任影子外相一職,但與柯賓在外交、軍事與中東政策上的隔閡卻仍持續。小本恩後
來也在2016年脫歐公投失利之後,成為工黨內發起「政變倒柯賓」的主要策劃者,而與柯
賓這位家族世交絕裂。
此外,近期因「脫歐公投」而獲國際關注的幾位英國政治人物——像是保守黨的首相卡麥
隆(David Cameron)、脫歐大將強森(Boris Johnson)、英國新任首相大熱門梅伊(
Theresa May)、挑戰柯賓工黨黨魁大位的伊格(Angela Eagel)——當時也都選擇「支
持開戰」;不過站在反戰一方的,除了柯賓之外,以發起蘇獨公投聞名的蘇格蘭民族黨前
黨魁薩孟德(Alex Salmond),當時也強烈地反對布萊爾的開戰提議。
目前《伊拉克戰爭調查》的電子全文,已經於網站公開(
http://www.iraqinquiry.org.uk/),但關於伊戰的究責與討論,或還會持續延燒。由於
260萬字的調查資料過於龐大,包括《衛報》與《BBC》也都已對外尋求開放支援,希望以
共筆調查深入探究伊拉克戰爭悲劇的決策過程。
在2003年英美聯軍入侵伊拉克後,包括18萬平民在內,伊拉克境內已至少有25萬條生命因
戰火殞落。根據《半島電視台》的報導,目前正逢開齋節慶祝與巴格達重大爆炸案的悲喜
交逢的伊拉克輿論,目前除了無奈之外,並未對英國公布的這份報告有過多的情緒回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