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朴槿惠的雞肋困擾:韓國如何以「創意經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7-12 20:22:59
朴槿惠的雞肋困擾:韓國如何以「創意經濟」突圍?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1823915
今年的朴槿惠很忙。除了獲取各國在北韓核武問題上的支持,她還有促進經濟合作的重責
。四月初,朴槿惠飛到墨西哥城,面會墨西哥總統涅托,雙方協議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合作
;五月中,朴槿惠在青瓦台接見印尼總統佐科威,雙方就創意產業等項目簽署了11份諒解
備忘錄;六月初,朴槿惠前往巴黎,與法國總歐蘭德簽署創意經濟合作意向書。
很明顯地,「創意經濟」已變成朴槿惠的口頭禪。那究竟什麼是創意經濟,它能讓韓國再
創第二次漢江奇蹟嗎?
自朴槿惠當選以來,創意經濟一直是其施政重頭戲之一。入主青瓦台醞釀數月後,朴政府
正式於2013年啟動所謂的五年計畫,擬定了140多個專案、預計投入40兆韓圓,創造出65
萬工作機會。據她所言,創意經濟是充分利用個人的創造力,以科學技術(ST)和資通訊
技術(ICT),促進不同產業的聚合,再加上文化力量,就可以打破既有的邊界。從官方
宣傳來看,其目標重點在於扶植中小企業來提供新式服務、製造新產品,或培養新市場,
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動力。
這個定義與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 2010)的報告相似:透過豐足的文化創造力
,能製造出工作機會與創新發展,並促進社會包容、文化多元性與人類發展,而所謂的創
意產業包羅萬象,主要集在創意服務業、媒體、藝術,以及文化資產。
UNCTAD的定義較偏向於文化、韓國則較注重科技,這並不是說前者忽略科技,而是在
UNCTAD的創意四維裡,技術居於中央,與科學、經濟、文化創造力相輔相成。必須注意的
是,UNCTAD的報告乃是提供世界通俗的觀點,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具備相對應的科技,即使
如此,它們也可以革新舊文化,以人文帶來新創意。
▎ 來自星星的經濟逆差
就韓國來說,她在許多方面都已經站在科技的尖端,如何以科技進一步推廣其文化,是朴
政府念茲在茲的要務。不管是來自星星的你或太陽的後裔,朴槿惠在內政外交場合上津津
樂道,以此作為韓流創意經濟的註腳。更有論者以光環效應(Halo Effect),形容韓國
流行文化的地位已超過經濟,成為一種推廣韓式產品的戰略。
確實,近十幾年來,韓流文化產業席捲亞洲,甚至全球。依據UNCTAD對創意產業的統計數
字顯示,這些被歸類於所謂「個人、文化和休閒服務」或「視聽服務」,再加上「其他個
人、文化和休閒服務」,有著爆炸性的發展:在2003年的出口大約只有1.5億美元,至
2012年已達25億,減去當年23億美元的進口,其收支餘額呈現正值,但值得注意的是,盈
餘所涵蓋的就業人口相當有限,利益更集中於極少部份財團與個人。
若就整體創意產業產值觀之,卻是呈現逆差。2012年的創意產業出口總額約為47億,進口
卻高達近98億。如此懸殊的差距,主要來自「廣告、市調與民調服務」;在這塊上,幾乎
仍還是西方跨國企業的天下,逆差可達40億美元。
另一方面,創意產品也是呈現逆差狀態,根據2012的數字雖不到三億美元,但就長期趨勢
觀之,過去十年的出口成長了約1.45倍,進口卻成長2.75倍,且韓國最引以為傲的「設計
」、「時尚」等產品都仍是進口大於出口,反而是靠較為傳統的「紡織」類產品獨撐大局
。易言之,韓式創新沒有如宣傳般的神奇,韓流固然耀眼,但對韓國整體經濟的幫助有限

即便如此,朴槿惠政府依然傾力相挺創意經濟,最明顯的成果莫過於創新力的世界排名。
依照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的評比,韓國從2014年迄今,連續三年蟬聯世界最有創
新力的國家。就評比指標觀之,研究開發(R&D)支出、尖端技術企業密集度、製造業附
加價值、高等教育效率和專利註冊等方面,韓國不是第一就是第二(2016年整體排行名列
榜首),比較弱的乃是研究員比重(第6)生產率(第39)。
▎ 運用創新來提升生產率,重點在雞肋
生產率是創意經濟發展的雞肋,特別是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根據OECD資料庫顯示,從2005
年以來,韓國服務業出口已經從五百億美元倍增至千億美元,不過同時,進口也隨之成長
,整體來說仍呈現赤字。就OECD國家2014年的統計數字來看,韓國服務業佔GDP的比例較
平均為低,OECD約為七成,韓國則是六成左右。另一方面,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韓國雖
達到六成五,但OECD國家平均略高於七成。相對於製造業的生產率,OECD國家服務業可達
90%,但韓國不到50%,亦即,大量人力的投入僅得到不相稱報酬的產出。
想解決此類問題,不外乎從市場和政策兩方面著手,包括加速創新、放鬆管制、促進競爭
、鼓勵投資、改善勞工教育與環境等措施。這些措施韓國政府一直都在推動,那為何成效
有限?
相關研究指出,現在的創新趨向於去工業化,如將人工智能應用在製造業或服務業,但在
傳統農業人口向工業人口過渡、轉而成為已開發國家的過程,會受到挑戰。像是在拉丁美
洲,即使出現產業創新的想法,整體的經濟生產率並無顯著成長,這是由於高技術的創新
僅能發生在少數人與產業上,大部分的產業,尤其是服務業,雖有對創新技術投資,但能
發揮的效益不大,或者難以在短時間內見效,因此願意投入的資源也就越來越少。
經濟發展並不光只在於創新與否,如何運用創新來提升生產率才是關鍵所在!
朴政府雖然將創意經濟喊得震天價響,卻也相當務實地思考生產率低下的問題。目前看來
,大抵不離引進IoT、AI、Big Data、VR、ARI等各種炫目技術,藉以革新企業體質、改善
經營管理或拉高開工率。另外還有一個較為隱密的方式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汰弱換強的
再配置(或稱新陳代謝)效應,像是透過眾多的自由貿易協定,使韓國的部分產業強者恆
強,具備全球性的競爭力。甚至有認為,可貿易性越大,韓國更應該專注於具有優勢的子
部門,其餘的服務則可仰賴進口。
總體來說,韓國正夾在「日元貶值與中國技術提升的堅果鉗子」之間,再加上全球總需求
不振等變數影響,韓國人民又要再一次對政客的數字承諾失望。從李明博的747到朴槿惠
的474,即便是最樂觀的估計,韓國平均國民所得尚需1/4個世紀,才會達到美國的九成左
右。若能出現破壞式創新,或許可以讓韓國大步躍進,但在此同時,各國都在極力推動創
新,韓國中小企業的條件並非特別出眾,這些新創企業要成熟到商業化且能獲利,更非朝
夕之功。如果想繼續成長,短期內恐怕還是得靠財團的加持,如此恐難脫既有的窠臼束縛
,也就離矽谷式的新創越來越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