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在韓感受薩德“衝擊波”:輿論界瀰漫激動情緒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最近,圍繞“薩德”反導系統的部署,中韓出現爭執。上個月
韓國政府決定部署“薩德”、並選定慶尚北道星州為基地後,中國公開表示反對。與此同
時,在韓國國內,不僅抗議“薩德”的示威頻繁,政黨分化也非常明顯。8月1日,筆者來
到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開始為期半年的訪學之旅,正好趕上“薩德”風波進一步發酵。抵
達後的這些天,通過一些直接或間接接觸可以明顯感受到,這輪風波正在對中韓關係造成
深刻影響,兩國近幾年培育的親密關係可能會被迫重新調整航向。
一場媒體大戰?
媒體在當前的中韓爭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首爾峨山政策研究院的三樓辦公區,每
天擺放著韓國各大媒體的報紙,比如《中央日報》等。這幾天,筆者印象最深的是,面對
中國媒體就韓國部署決定的評論,韓國媒體的反應非常大,用詞上十分“激烈”。
《朝鮮日報》的一篇文章把中國方面的反制言詞與行為,拔高到“執著於中華秩序”
的高度進行批判,甚至稱“中國在薩德問題上對韓國的高壓態度令人聯想起舊韓末時期的
噩夢。連日以粗野言辭轟炸韓國的中國已經跨過了主權國家之間平等外交關係能夠容忍的
水平”。就連被認為對華相對友好的《中央日報》也發表一篇名為《請中國展現最起碼的
尊重和信任》的文章,措詞強烈地對中國媒體進行批判。
相對而言,對中國國內出現的所謂“限韓”現象及其對相關韓國企業的影響,韓國媒
體的關注反而不那麼集中。筆者剛剛認識了一位在韓國某影視製作公司工作的中國朋友,
該公司已經和中國的某網站合作製作過幾部網絡劇。由於他們的項目早已開始,國內紛傳
的“限韓令”目前對他們並沒有太大影響。但從她所接觸到的情況看,這種影響確實存在
,她的韓國朋友也很擔憂。但韓國媒體對此問題的報導就不那麼帶有情緒性,對中國的批
評也不多。
筆者的感受是,韓國媒體之所以更在意中國媒體上的言詞,而不是“限韓”產生的實
際影響,一個重要原因是韓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尊嚴感,有時甚至到了過度敏感的水平。
有些文章在中國人看來只是正常的意見表達,但在韓國人看來可能傷害到了其自尊心。另
外,韓國人多認為“中國媒體均受政府控制”,因此媒體的聲音一定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所以,一旦中國媒體上出現比較強硬的聲音,他們就十分敏感。
中韓媒體之間的隔閡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兩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思維方式差異。筆者
和在韓國生活多年、現在延世大學任教的中國學者金凱討論,共同的看法是中國人思維方
式講究中庸,比較在意名分,而韓國人則較易走極端,有時不顧及實際後果。這可能是導
致中韓在“薩德”部署問題上產生衝突乃至兩國間出現媒體戰的重要原因。
“溝通派”面臨越來越大壓力
不少韓國人還十分擔心中國在韓國內部採取分而治之的戰術。
筆者到達韓國時,“薩德”部署地星州居民在首爾的示威已經結束,朴槿惠政府也展
示出可以另外選址的姿態,但引發巨大爭議的新事件出現了——反對黨共同民主黨的6名
議員就“薩德”議題訪華交流。
就在這批議員抵達中國的當天,峨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崔剛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員舉行
了歡迎筆者的宴請,席間他表示贊同中韓之間進行對話,但反對這些議員在這個時刻訪華
。
筆者註意到,韓國各方面的輿論也以質疑聲音為主,如《中央日報》的文章指責道:
“共同民主黨竟然縮小韓國外交的立足之地並為中國添一份力,真的難以理解。 ”而新
國家黨院內代表鄭鎮碩更是敦促“立刻停止事大主義式的賣國行為”。面對強烈反對,共
同民主黨內部也出現分裂,其黨代表金鐘仁認為“這些舉動旨在動搖韓國”。但由於這些
議員是以個人而非黨代表的身份訪華,他無權加以阻止。
筆者的總體感受是,在這種輿論環境下,少部分主張與中國溝通(更不用說妥協)的韓
國政界人士、學者在韓國媒體上很難發聲,在中國媒體上發聲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韓民族本就是一個特別強調整體性的民族,很多人認為,即使反對部署“薩德”,也不應
該在中國媒體上發聲或發表文章。於是,對一些來自中國媒體的採訪邀請,一些黨派禁止
其議員接受。當然,一些中國媒體與記者在採訪中可能存在個別不妥當的做法,從而加深
了他們的疑慮。
依筆者的經驗看,兩國媒體在表達學者觀點時都不同程度存在斷章取義、過度發揮的
現象。如何容納不同聲音,而不是在表達國家利益方面千篇一律,是中韓都需要正視的挑
戰。畢竟,迄今為止,兩國政府都還比較低調,反而是雙方媒體起了衝鋒陷陣的作用。這
個時候,更加客觀、理性的聲音有利於管控危機,而不是將兩國關係逼到牆角。
9月會是轉折點嗎
儘管在國內面臨一些反對聲,外部鄰國反應強烈,但韓國政府不太可能明確放棄“薩
德”系統的部署。筆者在峨山政策研究院看到不少該院的公開政策研究報告,其中有報告
提到他們對部署“薩德”系統支持率的追踪調查。根據這一數據,2015年的支持率是
61.4%,而反對率為20.3%;2016年,反對的比率基本未變(20.7%),但支持率上升到73.9%
。
報告沒有對這一變化的原因進行解釋,但主導韓國政界、學界、媒體的聲音基本上支
持了這一數據。8月3日,韓國前外長韓昇洲接受采訪時稱,“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和名分部
署薩德,沒必要因為中國反對就放棄該做的事”。韓國前駐華大使辛正承也持此態度,強
調“我們沒必要事先為中國會採取什麼樣的報復措施而大驚小怪”。《中央日報》在一篇
文章中雖然批評部署“薩德”決策的程序和方法太過草率,從而引起很大風波,但認為一
旦決定,政府就必須用盡一切辦法與力量凝聚政治圈的意志,整合國民民意。基於這一點
,該文章甚至認為朴槿惠關於重新選址的言論非常有失妥當,因為這是動搖的表現。
可見,部署“薩德”是一個充滿強烈政治意志的決定,要韓國明確宣布放棄部署不太
可能。當然,中國顯然也不會從已經公開宣示的立場上讓步,其結果就是中韓關係很可能
僵持一段時間。
至於當前的風波何時會結束,崔剛研究員對筆者說:9月份朴槿惠赴杭州參加G20峰會
或許會是一個轉折點。但筆者最擔心的還不是這次風波如何落幕,而是導致這次風波的結
構性問題,即“朝核”因素與“ 美國 ”因素對中韓關係的雙重“綁架”。
所謂朝核因素,主要是指韓國在評價對華關係時,主要以是否有利於阻止朝核威脅為
考慮。儘管中韓兩國在實現半島無核化、阻止朝鮮發展核武器方面擁有共同利益,但畢竟
兩國的情況不同,在具體的應對方式上會存在差異。由於韓國視安保為最優先課題,而中
國又一貫被視為對朝鮮影響最大的國家,因此一旦在朝核問題上出現某些“新動態”,韓
國就傾向於將問題歸咎於中國。這次,韓國政府提出中國在要求韓國放棄部署“薩德”之
前應該先抗議朝鮮的主張,就是這一思維的反映。
所謂美國因素,是指韓國作為美國的盟國,是美國強化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一環,
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捲入到中美博弈中來。在中國一方,對美關係是外交的重中之重。在韓
國方面,為換取美國對其安全的支持而選擇配合美國的製華動作。筆者來韓後拜訪了亞洲
大學的金興圭教授,他認為美國現在更加重視美日同盟,韓國擔心被拋棄,決定部署“薩
德”實際上也是一種旨在鞏固韓美同盟的政治姿態。這樣一來,中韓關係就不可避免地被
美國因素所綁架,而韓國也成了中國怒火的發洩點。
了解中韓關係的人或許還記得6年前的“天安艦事件”。那次,因中韓兩方對事件起
因有不同看法,韓國方面感到不滿,對中國的看法出現冷感,而這次則是雙方因“薩德”
而相互產生憤怒。
風波終究會過去,但中韓關係能否回到從前,特別是擺脫朝核議題和美國因素的“綁
架”則遠不確定。中國之所以對韓國決定部署“薩德”感到失望,反應強烈,也反映出我
們以前對韓國可能存在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在筆者與金凱的討論中,他稱此為認知差距
問題。他的看法是:“今後兩國關係或許需要重新進行戰略定位了!”▲(作者李開盛是上
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訪問研究員)
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6-08/9287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