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雄:新馬關係的前景
http://www.zaobao.com.sg/zopinions/views/story20160915-666572
在8月21日的國慶群眾大會演講中,總理李顯龍表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關係雖然“敏
感”和“複雜”,但雙邊關係維持良好。他也列舉和馬來西亞首相納吉針對《馬來亞鐵道
公司在新加坡土地發展協議要點》達成共識,和雙方簽署新隆高鐵諒解備忘錄為例子。
這些正面的發展凸顯了自2003年以來,雙邊關係大有改善。事實上,堅定的政治意志和沒
有歷史包袱的新一代領導人,為兩國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關係。最高領導人在塑造雙邊
關係上舉足輕重,但外交上製度性的規範和對彼此的利益相互尊重,對確保雙方關係更上
一層樓,卻也是必要的。
1965年分家後,因為政治意識形態和處理種族課題上的重大分歧,新馬關係一直起起落落
。馬哈迪擔任首相的後半期,是雙邊關係的最低點。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雙方有許
多懸而未決的爭議,包括白礁(Pedra Branca)主權、馬來西亞人的公積金、柔佛水供協
議及建造“美景大橋”取代新柔長堤等。
其中一些由前首相阿都拉和時任總理吳作棟迅速與和諧地解決了,另外一些則由繼任的納
吉和李顯龍著手處理。新一代的領導人認識到,雙邊關係的發展不應該受到歷史包袱的阻
礙。
許多新馬關係觀察家認為,從馬哈迪手中接過首相一職的阿都拉,在根本上改變了馬來西
亞對新加坡的外交政策。有別於馬哈迪,阿都拉和納吉在外交上採取了較溫和及實事求是
的姿態,這讓雙邊關係開始變暖。
然而,正因為兩國關係的進展和領導人的更換息息相關,一些人也擔心現任領導人卸任後
,良好關係是否可以持續。國內政治局勢的突變、宗教與政治上的激化,和根深蒂固的種
族敏感性等因素,可以讓雙邊關係脫軌。
新馬可以通過三方面在未來進一步提升雙邊關係。首先,雙方可以更緊密遵守國際規範和
規則,來加強雙邊往來的穩定性。自長堤兩邊由新一代領導人接班以來,外交政策便從由
強人主導,過渡到更注重製度性規範和國際法。
比如,白礁主權和柔佛海峽填土課題,都交由國際仲裁和平解決。兩國關係的發展日益以
製度性規範為依據,可以減少以往曾經發生,強勢領導人將雙邊關係變得不可預測的可能
性。
其次,雙方必須認識並尊重彼此的不同利益。過去50年,在政治意識形態和種族課題的處
理上,雙方選擇了非常不同的發展道路。要求彼此改變其內部和外交政策是不實際的。
一些觀察家認為,新馬不同的外交政策是造成雙方不容易解決分歧的原因。比如,馬來西
亞的外交政策,在必要時會強調伸縮性和妥協,但新加坡卻把重點放在遵守國際法和規則
,以確保和其他國家的協議是有保障的。
不過,雙方的外交政策也有重要的共同點。類似新加坡強調遵守國際規範和條例,馬來西
亞的外交政策也是建立在以國際法為中心的原則和實用主義上。此外,兩國皆是亞細安的
成員國。
新馬都遵守亞細安奉行的多邊主義,尤其是和平共存和以共識為根本的外交。兩國若能把
焦點放在這些相似之處,就有助於為解決將來可能出現的爭議找到共同基礎。
第三,新馬還有更重大的利益考量,特別是在經濟領域。在亞細安國家中,新加坡是馬來
西亞的最大貿易夥伴,也同馬來西亞在其依士干達經濟特區進行重大的合作。加強經濟聯
繫可以促進“與鄰共榮”(prosper thy neighbour)的政策,深化兩國間的緊密與“共
生”關係。
當然,上述一切並不能保證新馬之間再也不會出現爭端。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些糾紛。事實
上,兩國的外交政策基本上還是精英主導的。因此,明智的政治領導是必要的。這可以確
保雙邊關係是建立在了解彼此的分歧,但又願意以有章可循的互動來和平共處的基礎上。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研究院馬來西亞項目研究分析員。原載研究院電子
刊物《RSIS 評論》。葉琦保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