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羅興亞衝突並非單純宗教紛爭,痛罵翁山蘇姬也沒有幫助:
從歷史脈絡看羅興亞問題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asean.thenewslens.com/feature/rohingya/78236
新聞內容:
羅興亞人是誰?
羅興亞人分布在今天的若開邦,是緬甸最西邊靠印度洋的地區,與孟加拉相接。1989年之
前,這片土地被稱作阿拉干(Arakan),而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被稱作阿拉干人(
Arakanese),這群信仰佛教的人民與仰光的緬族在文化上相似(Yunus, 1994),更被認
為是若開邦的原住民。
而今日所稱的羅興亞人,被認為是幾支不同穆斯林移民後裔的總稱,主要是由孟加拉移民
後裔所組成,但所謂的「羅興亞人」並不等同「在若開邦的穆斯林」,因若開邦還有兩支
非羅興亞人的穆斯林族群,分別是卡曼人(Kaman)及蔑都人(Myedu),而這兩支穆斯林
族群都被緬甸政府承認是若開邦土著,且享有合法身分,可見宗教差異並非羅興亞人問題
的主因,在緬甸也有許多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卻都相安無事。
羅興亞人從哪來?
早在1826年起,緬甸就被英國不斷蠶食鯨吞。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讓英國更容易穿梭
在歐洲與亞洲之間。英國開始大舉透過農業拓殖若開邦,為削弱當地土著的反抗勢力,英
國人用計奪走許多若開人的土地,並分給來自英屬印度的移民耕種。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
爭後,緬甸王國正式滅亡,隔年被劃入英屬印度進入英國統治時期。
因較早受到英國殖民,這些來自英屬印度的移民反而成為若開邦在政治經濟上的優勢族群
。(Aye Chan, 2005)英國利用各種強取豪奪的方法,例如發放高利貸,使繳不出還款的
若開農民被迫交出土地,轉而交給來自孟加拉且效忠英國的穆斯林移民,讓原本若開的佛
教原住民成為弱勢。在這樣的脈絡下,許多穆斯林移民蜂擁而至前往若開邦,根據當時人
口統計記錄,英國政府稱這些移民為「吉大港人」(Chittagongese)。
二戰英日對決下的民族分裂內戰
早在1920年代,緬甸就開始有脫離英國的民族獨立運動,而這場民族運動正是種下現今若
開邦羅興亞衝突的種子。由於英國軍隊許多是由英屬印度(孟加拉穆斯林)組成,而當日
本打著驅逐白人,解放東南亞受壓迫殖民民族的大東亞共榮旗幟時,當時的緬族民族分子
其實是敞開雙臂歡迎。
1941年,日軍進攻緬甸,守備不足的英國落荒而逃,英國緬甸殖民政府便從從若開邦撤離
到印度。這時,護送英國殖民者的軍隊,就是由這些後來被稱作羅興亞人的孟加拉穆斯林
移民後裔所組成,而為奪回緬甸,英國也開始計畫性地武裝當地穆斯林,組成了V縱隊(
V Force),面對當時與日本結盟對抗英國殖民的緬甸民族英雄翁山將軍。
這場英國與日本的對抗,在緬甸戰場上反而成為一場特別的內戰,轉為由支持英國的穆斯
林軍隊與當地緬甸民族主義分子的對戰。這過程雙方都有死傷,也有許多若開佛教徒原住
民在這場「戰爭」中流離失所,V縱隊甚至犯下過屠殺整個佛教徒村落的罪刑,許多佛教
徒因而離開家鄉,而這後來自稱為「羅興亞人」的孟加拉穆斯林族群,便在若開邦北部成
為優勢族群。
二戰後的短暫團結
翁山將軍為停止這樣荒謬的族群內戰,曾經允諾獨立後,要給包括羅興亞人在內的所有緬
甸各民族自治權,遺憾的是翁山隨即被暗殺,但首任總理努( Nu )仍延續這樣的思維,
給予了羅興亞人公民權。
在努政府(1947-1962)時代,有身為羅興亞人的官員與議員,已放下過去二戰時的對立
仇恨,為國家團結而努力,努也曾在1954年宣示羅興亞人是緬甸民族的一份子。50年代,
孟加拉地區的經濟遠不如當時的緬甸,許多穆斯林難民遂進入若開邦,當時緬甸沒有拒絕
他們,若開邦的孟加拉移民人口達到近百萬人。
印巴分治的影響 阿拉干的聖戰運動
隨著印度獨立後宗教衝突的升高,印度境內穆斯林要求獨立成國,最後分裂出巴基斯坦。
而同樣信仰伊斯蘭的孟加拉最初也跟著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巴基斯坦不相連的飛地「東巴
基斯坦」。
看到自己同胞成功獨立成伊斯蘭教國家後,若開邦的羅興亞人也開始有同樣野心。他們開
始宣稱要脫離緬甸並加入東巴基斯坦──他們的祖居地。他們的目標是脫離緬甸建立阿拉
加尼斯坦(Araganistan)國,且最終與東巴基斯坦合併。他們的口號是「Pakistan
Zindabad, Allah Mujahid」,更發起了聖戰(Khin Maung Saw, 2011)。
這場聖戰運動中,許多無辜的若開人再次遭受戰火波及,在自己的家園喪命。幾次圍剿下
,這群聖戰分離分子最後投降。而努的繼任者奈溫,卻再無法忍受明明已有緬甸公民和參
政權的羅興亞人,最後竟發起武裝分離運動。因此在1982年緬甸政府發布了新的公民法中
,開始不承認羅興亞人的政治權利。
西方殖民才是衝突根源
談到這裡,可以知道緬甸當今的問題其實是起源於英國殖民。緬甸目前仍有許多地方割據
政權存在,而這些割據政權起源也是西方列強殖民的後遺症。
就如當代許多國界並非民族聚集下的自然分界,而是西方殖民者的勢力劃分,例如印尼跟
馬來西亞,這樣有相同歷史淵源的地方被分為兩個國家,且有對立衝突傾向。同樣,今天
在中東、非洲的許多國界線,同樣是民族被硬生生分開,或不同民族被劃在同一國家內,
這都是西方殖民者的傑作。
西方人用簡單二分法稱羅興亞衝突是宗教紛爭,這樣的上綱把這場國內族群衝突變成國際
紛爭,導致土耳其、車臣、印尼等地的穆斯林包圍緬甸大使館甚至投擲石塊汽油彈攻擊,
卻沒有看到哪個西方媒體提到,在仰光可是有一堆穆斯林跟清真寺,許多信仰伊斯蘭的少
數族群也是緬甸的合法公民,有著參政權等權益。
跟著西方起鬨,看到事情表面就指著翁山蘇姬痛罵對事情沒有幫助,了解背後成因,才是
尋找解決的方法。
參考書目:
Rohingyas: Insecurity and Citizenship in Myanmar- Trevor Gibson, Helen James,
Lindsay Falvey(2017)
A Modern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Decolonization, Nationalism and
Separatism-Clive J. Christie(1996)
備註: 來點平衡報導 緬甸人不仇伊斯蘭 他們仇的是用成立阿里發國為獨立藉口 不舉行
公投 而是以屠殺洛開邦緬甸佛教徒來排除反對者的孟加拉難民 而這是1950中期
所發生的事情 距離現今也不過60多年 連當初來台的中國老兵都還有人存活
身為加害者的孟加拉難民跟受害者的緬甸洛開邦佛教徒必定都還有人證 這樣還想
緬甸人吞下去 不追究? 除非阿拉顯靈或是釋迦摩尼佛降生才有可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