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蓉:“一帶一路”的學術跟進正在加速
答疑解惑已成中國學者近年學術交流的常態。對已提出6年多的“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和地區仍然渴求來自中國視角的深刻解讀和闡釋。但現實情況不盡如人意,中國學界尚未能給“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紮實的學理支撐,甚至出現以政策解讀代替學術研究、以區域宏論遮蔽國別研究、以西方理論淹沒中國思想、以動態報告否認靜態研究等現象。
最近兩年,越來越多中國學者致力於在詮釋這一“中國方案”時注入中國思想,學界還出現絲路歷史與絲路考古研究、中國特色理論和學科構建等熱潮,這些都表明“一帶一路”的學術跟進正在加速。在此過程中,加強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建設,無疑是提升“一帶一路”闡釋能力的兩個關鍵。
就理論研究而言,闡釋“一帶一路”涵蓋面廣、理論性強,並對實證研究與政策建言要求極高,至少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在理論建構方面,“一帶一路”是中國外交傳統理念及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從鄭和“宣德化、柔遠人”的絲路外交,到新中國成立後“睦鄰友好”的人民外交,再到近年來“親誠惠容”的大國外交,其中蘊含由包容型人文觀、互惠型經濟觀及合作型安全觀構成的絲路精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結伴不結盟的新中國外交理念,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國特色全球治理觀等,這些都需要在理論高度上予以系統總結和提煉,形成“中國視角”的理論分析和判斷。
二是在實證研究方面,應對鄭和時的絲路外交與“人民外交”、大國外交的同構性做案例研究,對“海絲”與“陸絲”的異同做案例研究,對朝貢制度與睦鄰友好政策的關聯性做斷代研究,以及對中巴經濟走廊、中歐班列、中哈吉絲路申遺、中蒙俄經濟走廊等一批“一帶一路”示範性項目予以深度案例研究,旨在對中國外交理念及其實踐進行跨時空、多學科和追根溯源的實證性研究,為構建中國特色外交理論提供歷史經驗與現實佐證。
三是在對策建言方面,應在紮實的政策研究基礎上對“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中面臨的風險進行客觀評估、提出有效對策,力爭使“一帶一路”政策宣示真正具有現實和理論的雙重指導意義,從政策實施、項目合作、風險評估到有效應對等全方位解讀“一帶一路”,以回應如何將“一帶一路”建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合作新平台這一重大現實命題。
就話語體系建設而言,“一帶一路”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尤其是包容性話語體系建設帶來新機遇。
為此,可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遵循破立結合原則但絕不簡單地“破西立中”,而是要在逐步修正西方單一話語體系霸權現狀的同時,不斷融入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多元話語體系,其中包括非西方國家“去西方化”的理論重構,也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土化的原創性話語體系建構過程。
二是從重估“中國與世界關係”這一現實出發,確立包容性話語體系建設的邏輯起點。也就是從以西方視角看“中國與世界關係”轉向以中國視角看“中國與世界關係”,從西方關於中外關係研究的闡釋框架轉向基於中國外交實踐的闡釋框架,力爭形成闡釋“一帶一路”特有核心概念的闡釋體系。
三是繼續將包容性話語體系建設作為“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核心目標。圍繞“一帶一路”的“井噴”式研究熱和相關學科構建,表明中國學界的現實自省與理論自覺日益增強,學者們在竭力清除西方話語體系影響的實踐中努力構建包容性話語體系,旨在實現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學術對接。
闡釋“一帶一路”,不僅需要通過加強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建設提高闡釋能力,更需要闡釋的策略。
首先,應精細化研究絲路腹地與“一帶一路”核心區的“中國新疆周邊地區與國家”。因為共享絲路的這種歷史能在創建今天的合作、信任和貿易形式上發揮重要促進作用,“西域治理”之於當今世界的全球治理等學術命題也具有歷史與現實雙重意義。其中,涉疆議題既是美歐絲路學派持久關注的熱點,也是西方政客和媒體炒作“中國威脅論”的抓手,因此,中國學者聚焦“中國新疆周邊地區與國家”的研究,實際上也是抓住了闡釋“一帶一路”的最大難點。
其次,應聯動性研究絲綢之路天然夥伴與“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夥伴。過去上千年的絲路經貿往來與人文交流,促成了“地通、路聯、人交往”的絲路天然夥伴關係,使絲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累積了情誼,共建了“絲路認知”。這些都成為現在共建“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歷史資源與現實動力,另外也能使中國結伴不結盟的外交原則,在國際體系轉型中彰顯更大建設性作用。
最後,應包容性推進“一帶一路”學科建設。闡釋“一帶一路”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敦煌學的引領學界、絲路學的美歐再盛以及代表絲路學未來的“一帶一路”學蓄勢發軔等,均表明中外學界對“一帶一路”的積極態度與切實努力,這也使中外學者在統一的話語體系內開展學術對話成為可能。這是闡釋“一帶一路”的對話策略,也是包容性推進“一帶一路”學科建設的應有之義。(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絲路戰略研究所所長)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oh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