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視角:歐盟戮力同心 對抗氣候變遷不再難行
https://www.upmedia.mg/forum_info.php?SerialNo=77848
雷納德
歐洲議會外交關係委員會主任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走馬上任時許下雄心壯志,目標以地緣政治的格局領導歐盟。然而,新官上任不滿一個月就將面臨首個重要試驗:歐盟(European Union)領袖將針對《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展開討論。
范德賴恩提出的綠色協議牽一髮而動全身,倘若不能一舉鞏固歐盟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便將撕裂歐洲政壇,導致全歐支離破碎不堪一擊。
顯而易見的是歐洲各國務必待在同一條船。
綠色協議旨在解決氣候變遷急遽惡化為歐洲及全球帶來的威脅,這項議題不分國界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採取行動。協議計劃打造碳中和經濟亦將帶來萬千契機:一旦適當的政策就位,歐洲便能藉此加強區域的科技創新實力,實施碳訂價(carbon pricing)與其他財政措施,保護歐洲勞動市場不受中國或他地削價競爭的影響。
再者,歐盟能利用下轄的歐洲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活用大量儲備資本,投資於公共基礎建設、研究發展及其他重要領域。如經濟史學教授圖澤(Adam Tooze)主張,歐洲各國可以發放綠色債券(green bonds)及其他安全資產(safe assets),利用他國力量確保歐洲的經濟獨立性,擴大歐元使用範圍成為全球貨幣。
然而除了前景一片看好的預測走向外,更多的是反烏托邦式(dystopian)的劇情發展。
氣候政策討論可能導致各國在地理與社會經濟面上產生嫌隙,進而加深民粹主義者的強烈反彈。儘管無人能倖免於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但發生其衍生的影響十分不平均,因此轉換為碳中和經濟的成本也不盡相同。
成本與回報喬不攏就會在歐洲埋下危機的種子,加速東西與城鄉間的文化戰。
歐洲各領袖的討論是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縮影。
許多東歐國家仍極其仰賴煤礦作為能源生產的資源,因此懼怕推廣碳中和不過是先進經濟體(如德國)暗中施行保護主義的手段。波蘭能源部長托爾朱斯基(?Krzysztof Tchorzewski?)嗤之以鼻道,波蘭80%的電力都是來自煤礦,要想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根本是「癡心妄想(a fantasy)」,而且光是轉換的成本就高達1兆歐元,相當於1.1兆美元。
綠色協議不僅凸顯東西歐的差異外,更可能會讓歐盟會員國彼此產生摩擦。
雖然法國總統馬卡洪(Emmanuel Macron)試圖將法國塑造為全球氣候領導,不過2018年底,法國政府提高燃料稅後隨即擦槍走火,引發上百萬身穿黃背心的抗議人士(gilets jaunes)走上街頭表達不滿。
歐盟理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啟動深度民調了解全歐洲的政策意向,並發現氣候政策是最具分歧的議題。在民意調查的國家中約2/3的歐洲受訪對象認為處理氣候變遷問題是首要任務,即使意味著經濟成長將面臨縮水。
不過也有1/4的受訪對象不認為氣候變遷是實質的威脅,比起氣候異常,他們更擔心伊斯蘭激進主義以及民族主義的崛起。
黃背心運動並非單一個案。
近來許多選舉顯示出,類似綠協議的計畫很容易成為特定人士的沙包,像是民粹主義者、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r Deutschland,?AfD)與法國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前身為「國民陣線」)等。
關鍵是深入民調後發現,從一開始詢問氣候變遷是否為全球威脅,再問應如何解決相關問題後,民眾對於解方的社會經濟公平性與成本分配呈現相當兩極的看法。
歐洲議會中達62%的歐洲議會議員(Membe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MEPs)?以綠色政見拿下席次,不過僅56%認同歐盟應快速轉向低碳排經濟。此外,僅1/3 議員準備對製造大量碳足跡的公司企業採取強硬手段。
整體而言,歐盟的氣候政策只有兩種可見的未來:一是綠色協議成為歐洲的首要志業,賦予動能整合歐洲各國,強化歐盟在全球的地位,甚至超越中國及美國。二是綠色協議成為「難民危機第二( the next “refugee crisis”)」,徹底將歐洲劃分為東西兩方勢力,區域各國的民粹勢力則將趁機崛起。
要想第一套劇本美夢成真,歐盟領導人務必少聽點正義魔人的話,譬如年輕氣候行動家童貝芮(Greta Thunberg);歐盟應採納務實主義者的建議,他們了解向前邁進的代價勢必會增長反動勢力。
唯一能成功實施綠色協議的辦法是提供大量的財政資助,讓計畫中落後的國家也能從乾淨能源轉移中獲得報酬。
倘若歐盟各會員國無法戮力同心,那麼歐洲對抗氣候變遷的解決之道將崎嶇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