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暗殺手法防不勝防,9位頂級人物喪命,改變地緣政治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1-04 16:51:52
標題: 中東火藥庫,領導人難為!暗殺手法防不勝防,9位頂級人物喪命,改變地緣政治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storm.mg/article/2143048
蔡娪嫣 2020-01-04 16:00
美國總統川普3日一聲令下,美軍突襲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刺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
特種部隊司令蘇萊曼尼,全世界因此提高警戒,擔憂德黑蘭當局將強烈報復,也恐怕未來
會發生涉及其他國家與武裝組織的大範圍衝突。
中東地區有如火藥庫,長期瀰漫煙硝味,不同宗教與派系間的鬥爭掀起亂局,關鍵政治與
軍事人物被暗殺或意外死亡的事件頻傳,導致國家動盪,地緣政治大洗牌,也加劇各國之
間愛恨情仇。《美聯社》(AP)整理出二戰終結以來,中東地區最重大的領導人物死亡事
件:
瑞典外交官伯納多特
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都以各式外交手段,保持中立國地位。對外,該國積極參與和平進程
,因此有不少外交官協助解決國際爭端。在二戰期間,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Oscar II)
的孫子伯納多特(Folke Bernadotte)伯爵進行多項談判,協助要求納粹德國釋放集中營
裡的數千名猶太囚犯。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方案,欲將巴勒斯坦英國託管地分成兩國,一個猶
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造成阿拉伯國家領袖和部分猶太激進組織的不滿。1948年以色
列獨立建國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伯納多特代表聯合國前往中東調解,促使各方
宣布停火協議。
但伯納多特主張耶路撒冷不屬於以色列,引發以色列強烈抗議,1948年9月17日,他在耶
路撒冷一條偏僻的路上遭到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武裝組織「萊希」(Lehi)槍殺,
享壽53歲。以色列隨後破壞停火令再度進攻,直到1949年2月才停戰。
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一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約旦由英國代國際聯盟管理。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邊界,西部為
巴勒斯坦、東部為外約旦(Transjordan)。1946年5月25日,外約旦獲得獨立,阿布杜拉
一世(Abdullah I)登基為王。1948年以色列建國,阿布杜拉一世率領國家參加第一次中
東戰爭,佔領約旦河西岸(後來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管轄),併為約旦王國。
1951年7月20日,阿布杜拉一世在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遭到恐怖分
子暗殺,享壽53歲,在位僅5年。據悉,行兇者追隨前耶路撒冷大穆夫提(Grand Mufti,
伊斯蘭教法權威)穆罕默德(Mohammed Amin el-Husseini),這位大穆夫提奉行阿拉伯
民族主義,主張自己是唯一能在中東地區統一阿拉伯國家的人,並曾為納粹德國滅絕猶太
人出謀劃策。
沙烏地阿拉伯費瑟國王
沙烏地阿拉伯第三位國王費瑟(King Faisal)在任內穩定了國家的政治地位,堅決支持
巴勒斯坦獨立,利用石油優勢打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列強,引發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5年3月25日,費瑟遭侄子費薩爾(Faisal bin Musaid)刺殺身亡,外界認為這是費瑟
進行世俗化改革,引發王室成員鬥爭的結果。
費瑟的死相當戲劇性,在王宮迎接剛從美國歸鄉的費薩爾時,他親暱地擁抱並向親吻侄子
的臉頰,沒料到費薩爾竟拿出手槍往他的頭部開轟,2聲槍響,國王倒地不起。費薩爾最
初被判定患有精神病,但經過審判,醫學專家認定他槍殺國王時保持理智,最後他在利雅
德廣場上被公開斬首。
費瑟國王享壽68歲,在位不到11年,他的猝逝引發中東政治震撼,45年後的現在,費瑟國
王最恨的以色列與美國皆成為沙烏地盟友,共同敵人變成伊朗。
埃及總統沙達特
在追求和平的過程中犧牲的性命,於1981年10月6日多添了一筆。中東重要的和平推手、
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當天在4層維安人員保護下,出席首都開羅(Cairo)閱
兵典禮,突然間,幾位軍官同時從檢閱台前方的軍用卡車跳出,沙達特以為這是表演的一
環,也站起來向眼前表演的軍官敬禮。
不料,從卡車跳出來的軍官卻向總統扔出了手榴彈,舉起機關槍瘋狂掃射,導致沙達特失
血過多身亡。兇手隸屬於「埃及伊斯蘭聖戰組織」(Egyptian Islamic Jihad),他們反
對沙達特與以色列和談,1981年遂在全世界面前將他暗殺。沙達特享壽62歲,在位11年。
沙達特是美國堅定的盟友,1978年與以色列總理比金(Menachem Begin)簽署《大衛營協
定》(Camp David Accords),結束以埃兩國長達30年的對立與戰爭,埃及也成為第一個
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由於對中東和平貢獻卓著,沙達特與比金也在當年同獲諾貝爾
和平獎。
沙達特死後,副總統穆巴拉克(Muhammad Hosni Mubarak)繼任,開啟了長達30年的強人
統治。2011年「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革命浪潮興起,才終於讓穆巴拉克政權垮
台。
以色列總理拉賓
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是首位出生於以色列本土的總理,軍人出身的他戰功
彪炳,曾擔任參謀長與國防部長,也曾指揮「六日戰爭」作戰,徹底打敗敘利亞、埃及與
約旦聯軍,成功控制巴勒斯坦全境。
1994年,擔任總理的拉賓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前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會談並
簽署《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推動以巴之間「勇敢的和平」。這項協議授予巴
勒斯坦自治政府,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的部分控制權,但保證以色列仍能有效維持對該
地區的控制。該年,拉賓、阿拉法特和時任以色列外交部長裴瑞斯(Shimon Peres)因而
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殊榮。
不過這項協議使拉賓在以色列的評價趨於兩極,有人認定他是和平英雄,也有人認為他背
叛國家、賤賣國土。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以色列右翼激進分子刺殺,享壽72歲。其後
,以巴之間再無寧日,巴勒斯坦極端勢力向以色列反擊,零星街頭衝突演變成軍事對抗。
以色列繼任領導人皆為右翼,奧斯陸協議遭無限期擱置。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2名領袖
哈瑪斯(Hamas)成立於1987年,阿拉伯文原意為「伊斯蘭抵抗運動」,由精神領袖亞辛
(Sheikh Ahmed Yassin)帶領對抗以色列,另有一附屬武裝組織「阿克薩烈士旅」(Izz
ad-Din al-Qassam),作風激進剽悍,曾被美國及歐盟列為恐怖組織名單中。
2004年春季,哈瑪斯2名重要領袖在一個月內雙雙死於以色列空襲。該年3月22日清晨,亞
辛在加薩一間清真寺結束晨禱後,以色列空軍向他發射了飛彈,亞辛和他的保鏢,與其他
9名無辜的旁觀者立刻粉身碎骨。蘭蒂斯(Abdel-Aziz al-Rantissi)成為繼任領袖,沒
想到4月18日他在搭乘汽車途中,也遭以軍飛彈暗殺身亡。
連續兩名重要領袖喪命,點燃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的怒火,自此以巴之間的跨境衝突不斷
,哈瑪斯更頻頻自製飛彈,威脅以色列國土。
黎巴嫩總理拉菲克.哈里里
黎巴嫩經歷1975年至1990年期間的宗教內戰,期間敘利亞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黎巴嫩真
主黨(Hezbollah)對抗強敵以色列。戰亂犧牲12萬人性命,國政百廢待舉,內戰結束後
,敘利亞仍長期占領黎巴嫩。
億萬富豪拉菲克.哈里里(Rafic Hariri)透過大量捐款與外交手段建立威望,兩度擔任
黎巴嫩總理,1990年協助推動《塔伊夫協定》(Taif Agreement),結束長達15年的內戰
。哈里里成為內戰後第一任總理,透過發行債券,使該國的經濟逐漸復甦,並主張「所有
留在黎巴嫩境內的外國部隊應撤軍」。
2005年2月14日,哈里里在貝魯特(Beirut)聖喬治酒店門外,被汽車炸彈炸死,享壽60
歲。黎巴嫩民眾普遍認定是敘利亞政府行凶,多達100萬人示威遊行,要求結束敘利亞對
黎巴嫩的占領。這次起義被稱為「雪松革命」(Cedar Revolution),黎巴嫩人短暫地從
宗教派別鬥中團結起來,迫使駐軍30多年的敘利亞軍隊從黎巴嫩撤出。
利比亞獨裁者格達費
1969年9月1日,利比亞王國軍官格達費(Muammar Gaddafi)發動政變,逼迫王儲放棄繼
位,取而代之成為最高領導人。在他執政下,利比亞是中東地區相對穩定、富裕的國家,
不過他執意發展核武,被美國政府批評為「狂人」(Mad man)與「流氓政權」領導人,
直到2003年宣布主動放棄核武,利比亞與美國及西歐的關係才大幅改善。
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西亞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格達費統治的示威遊行
,並很快惡化為內戰。同年10月,在美國及北約(NATO)的協助下,利比亞反抗軍扳倒格
達費,結束他長達42年的獨裁統治。10月20日,格達費遭反抗軍俘虜殺害,死狀甚慘。
但格達費倒台之後,利比亞的局勢長期動盪不安,新政府無力平亂,頭號恐怖組織「伊斯
蘭國」(Islamic State)進駐帶來新的亂局。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