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upmedia.mg/forum_info.php?SerialNo=84997
塔魯爾(Shashi Tharoor) 2020年04月11日 12:00:00
《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的頭版標題寫道:「印度正在步行回家(India is
walking home)」,許多報紙、電視新聞都呈現了百萬的移工徒步回家的畫面,他們拎著
單薄的行囊,沿著荒蕪的公路,一路走回數百公里外的家園。
上回見到這個景象,已是70年前了。當時印度因為巴基斯坦建國而分裂,數百萬流離失所
的人跨越邊境來到新家園,這次,又是另一場人為的悲劇了。
3月24日晚間,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下令4小時後,也就是25日零時起,要進
入為期21天的全國封城狀態。然而,他並沒有想好配套措施,以面對受衝擊的龐大非正式
經濟。
對於富裕的專業人士而言,封城意味著在家遠距工作,或者充其量只是被迫休假,然而,
對窮人而言又是另一回事。
建築工地閒置,工廠、辦公室、商店、餐廳、理髮店、美容院也都關門了,員工也因此領
不到薪水,許多雇主、承包商對此置之不理,他們表示自己也損失慘重,所以無力支薪給
那些被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的員工。
由於無法掙錢養活自己,或支付擁擠貧民區的租金,印度大批的工人選擇打包回家,回到
遙遠的村莊。
火車、公共汽車停駛後,他們只好用走的。
回家之路並不容易。沿途沒有水和食物,也沒有休息站,疲勞、腳起水泡,是回家見到家
人、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代價。
當部分邦考慮讓閒置的公車重新上路,載送這些徒步者,公車站所出現的人潮時,簡直在
嘲諷封城禁令,中央政府於是迅速關閉邦界,並命令地方當局在移民行到之處,都要提供
他們住所、食物及水。
諷刺的是,防止流行病的措施已衍生人道主義危機。
莫迪在電臺中為封城道歉:「這帶給你們的生活許多不便,尤其是對窮人」,並請大家共
體時艱,但是,因為莫迪政府團隊未能預見如此龐大的人口流動,人民的性命反而受到威
脅。
矛盾的是,莫迪政府卻積極迅速地回應旅外僑民、海外移工的返國心願。
在封城之前,數千人乘坐疏散航班返國,反觀政府對於國內移工的漠視(這群人還正是龐
大非正式經濟所依賴的人),相形之下,形成鮮明的對比。
「災難當頭想要回家是人之常情。如果滯留國外的印度學生、旅客、朝聖者想要回家,那
些住在大城市的工人也想要我們不能只派專機送一部份的人回家,卻讓另外的人走路
回鄉。」印度新聞網《ThePrint》編輯在推特上寫道。
移工的困境,只是印度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中,敲得最響的警鐘。
毫無疑問地,隔離13億人口是一種極端的措施,也難以公平的執行。「保持社交距離」對
於多數的印度人民是不可能的,因為許多人要與十餘人共用一個房間。
實施封城已然出現問題大概也不足為奇。
雪上加霜的是,對於到底誰能走在街頭上,標準不一,有上街採買必需品的民眾甚或是醫
護人員,就遭警察攔下,甚至還遭執法過當的警察用警棍毆打。
然而,儘管執法不公,農民無法在春季收成。報導指出有許多新鮮農產品及牛奶被浪費,
因為封城阻斷了運送,許多基本民生物資缺乏、報紙停止派報,經濟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唯一能慶幸的是,印度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空氣品質竟然奇蹟似的變好。
德里的空氣質量指數(air quality index)通常超過500(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範圍是25
),但現在它沐浴在藍天及陽光下,且許多天來,指數降到30以下;一場大雨之後,指數
甚至低於7。
印度各邦政府的反應也大相徑庭。
位於南部的喀拉拉邦(Kerala)出現印度首例新冠肺炎個案(一名從中國回來的醫科學生
),也被視為處理危機的模範。
擁有數十年來完善的醫療基礎設施,喀拉拉邦處理新冠肺炎得當,它很早就開始進行檢驗
和追蹤,實施適當的隔離措施,援以福利政策,並透過提供移工食物以防止他們大規模的
流動。儘管此處聚集大量遊客(印度的海外移民大多來自喀拉拉邦,主要集中於灣區),
但該邦已避免了失控的大爆發。
喀拉拉邦的病例數很高,但那是因為它檢測的人數比其他邦還要多,在喀拉拉邦,每一百
萬人就有220人受檢測,但是北部的比哈爾邦(Bihar)卻只有1人。
低案例數通常反映了檢驗的限制。
儘管印度團結一致,還是存在一些合理的懷疑,到底印度為什麼會在此次的疫情反應上如
此遲緩?
即使它強大的中央政府是由受歡迎的政治人物所領導,還有絕對多數的國會,即使反對黨
領袖早先指出需要提前部署,為什麼政府在面對即將到來的傳染病時沒有先做好準備?為
什麼今日的印度不但需要憂慮疾病傳染,還要擔心經濟崩盤、饑餓、貧困加劇和社會動蕩
?
要得到這些答案需要時間。
但首要的挑戰,是要確保這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能夠避免落入末日預言中的可怕場景,也
就是出現數百萬的感染者。
(翻譯:吳思潔,責任編輯:簡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