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美軍難兼顧抗疫與全球攻防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擴散,極大影響了全球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態,也對各國軍隊的部署和戰備構成了嚴峻挑戰。而美軍作為“全球部署、全球攻防”的力量,客觀上最容易受到疫情的影響。截至4月8日,美國國防系統確診病例已超過3000例,其中60%為現役軍人。
其中,美軍太平洋艦隊及印太總部的情況尤為嚴重,疫情已波及珍珠港、圣迭戈、橫須賀、吉塞普—班戈、橫田、厚木、嘉手納等幾乎所有的海外或前沿基地,太平洋艦隊所屬“裡根”號、“羅斯福”號、“尼米茲”號和“卡爾文森”號航母都已出現確診病例,“羅斯福”號的確診人數更是超過400。
作為世界最強大和戰備水平最高的軍事力量,美軍的抗疫表現有些令人大跌眼鏡。原因當然有很多,比如海外部署人員多、分佈範圍廣、軍政關係不睦,以及重視不夠等等,但根本的問題在於美軍在執行一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兩難任務。實際上,美國軍方和情報系統很早就注意到了疫情的嚴峻性和巨大危害,並頻頻向白宮和五角大樓示警,美軍也很早就做出了防控措施。
然而,在大國戰略競爭的背景下,加強與中國等國的競爭在華盛頓已經屬於“政治正確”,必須常抓不懈。疫情暴發以來,美軍就面臨著既要加強疫情防控,又要強化對中俄軍事競爭的兩難困境。在2-3月份,即便亞洲的疫情已經非常嚴峻,美軍在南海等海域的活動頻次和烈度卻達到了一個高潮,“羅斯福”號航母打擊大隊、“美國”號兩棲戒備群、第七艦隊旗艦“藍岭”號等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艦艇都曾到南海及周邊海域進行巡航、演習和威懾等行動。3月初,“羅斯福”號航母打擊大隊不顧疫情影響,對越南峴港進行了港口訪問;1月25日和3月10日,“蒙哥馬利”號瀕海戰
鬥艦與“麥克坎貝爾”號導彈驅逐艦還分別在南沙和西沙實施了“航行自由行動”。2月中旬至3月中旬,“勝利”號和“忠誠”號測量船一南一北,針對西沙群島及附近海域,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高強度水下偵察。
即使到了3月底,疫情在美國本土及美軍系統已呈大規模暴發之勢,美國國防部和印太總部高層仍堅持“魚肉與熊掌”要兼得,即一面要抗疫,一面要維持戰備和威懾。雖然應對疫情已經成為美軍當前的首要任務,美國國防部也下達了“海外移動停止命令”,但是,美軍仍試圖極力維持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和威懾力度,不願意對外示弱。
一方面,美軍加強了對疫情信息的管控,要求統一歸口對外發布,另外不再發布確診病例的詳細信息,以防止對外釋放軟弱或有機可乘的印象;另一方面,仍極力保持在敏感區域的軍事活動和力量存在,目前,美軍艦艇在東海、南海等海域的活躍度下降明顯,但還維繫著較高強度的空中偵察。
此次“羅斯福”號航母事件集中地暴露了這一矛盾:華盛頓的高官們天天唱著“大國競爭”的高調,而一線官兵早已水深火熱。疫情更是加劇了這一矛盾。在中美軍事實力差距相對縮小、西太力量對比日趨平衡的情況下,美國要維繫甚至強化其在該地區的海上獨霸地位很難了。
自1784年美國“中國皇后”號訪華以來,中美雙方雖有過軍事衝突,但中國從來就不是美國的軍事威脅,也未曾主動威脅過美國。近些年來,中國國防現代化成就顯著,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但中國並未改變其防禦性的國防戰略,也沒有放棄超越歷史慣性的努力。
中國力量增長後,其活動範圍和強度自然會越來越大,維護固有海洋利益會更加堅決,也會追求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海洋安全秩序。從權力轉移的視角來看,美國一定程度的警惕和反應在情理之中。但當下的美國,顯然對於所謂的“中國威脅”過度焦慮,甚至到了偏執的狀態,即使在全球合作抗疫的緊要關頭,還不願意放下成見。
天天準備著應對“中國威脅”和與中國的衝突,但現實中恐怖主義、新冠肺炎疫情或將來的其他問題而非中國才是美軍需要應對的主要威脅。(作者是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協調人)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3xlv9MTfs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