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鴻溝」:一個國家兩種態度,從防疫看見瑞士內部的文化藩籬
瑰娜/瑞士不是只有起司鍋
自 2 月 25 日出現第一起新冠病毒的病例以來,目前瑞士一共累積 28,063 人確診及 1,187 人死亡(4 月 21 日公共衛生局的資料)。為了加強防疫,瑞士全國於 3 月 17 日進入緊急狀況。政府採取軟性封鎖措施,關閉所有的休閒娛樂場所,僅允許公家機關、銀行、郵局、超市和加油站照常開放,4 月 27 日起則會逐步解封。
瑞士是一個擁有四種官方語言、兩大宗教、多元文化的國家。尤其,德語區、法語區和義大利區人的性格相異,行事風格不太一樣。因此,當地媒體時常就不同的面向,分析比較各個語區的狀況與反應。這次他們便發現,瑞士日耳曼及拉丁區在新冠病毒危機中的差異,並創造了「新冠鴻溝」(Coronagraben)一字。
法語和義語區的感染死亡率比較高
根據《20 分鐘日報》的報導,就新冠病毒的死亡率而言,法語區和義語區比德語區來得高。法語和義語區每 10 萬民居民之中,分別有 24.5 和 53.5 人死亡,而德語區只有 6.2 人。而就確診人口比例來?,德語區也比較低。
不過,這不代表德語區防疫做得比較好,而是德語區人在時間及地理位置上佔優勢。首先,義語區緊鄰義大利倫巴底,在人員流通之下,疫情自然首當其衝。日內瓦大學流行病學家 Olivia Keiser 更表示,義語區和法語區較早爆發疫情,隨後政府便展開禁閉措施,讓德語區免於遭受更嚴重的傳染危機。除此之外,有一種說法是,德語區人的社交距離向來比法語區和義語區人長, 也可能因而間接降低病毒的傳播。
德語區人比法語區人更支持解封
原先,聯邦政府計畫於 4 月 19 日解除軟性禁閉的措施,卻在 4 月 8 日宣佈延長至 4 月 26 日解封。隨著疫情趨緩,4 月 16 日聯邦總統進一步公佈三個階段的解封計畫。
第一步:4 月 27 日起,理髮院、刺青店、美容院、按摩中心、園藝店、花店、五金行和診所開始營業,而醫院可以進行非緊急手術。
第二步:5 月 11 日起商店和市場開放營業,中小學復課。
第三步:6 月 8 日起其它學校、博物館、圖書館、植物園和動物園准許開放。
很有意思的是,對於「解封」這件大事,德法語區人抱持不一樣的態度:雖然德語區人對解封感到雀躍,但是法語區人卻反應平平。依據瑞士法語《RTS》電視台的報導,德語區人迫不及待禁閉放緩,重?經濟活動。新聞舉蘇黎世政府主席 Carmen Walker Sp?h 在《新蘇黎世日報》的發言為例,她希望聯邦議會針對小型企業儘快決定新的解封細節。相反地,法語區保持比較謹慎的態度。沃州議員 Rebecca Ruiz 在接受採訪時便表示,如果解封太快,可能會爆發第二波新冠病毒的流行,造成經濟上的災難。
文化差異造成新冠鴻溝
其實,早在瑞士全國開始採行軟性封鎖措施時,德語區人便表現得特別抗拒,也因而格外期待解封的到來。除了疫情嚴重度不同之外,文化差異更是瑞士?部防疫態度分歧的重要因素。
根據法語區《時報》的報導,德語區人更加注重個人責任的觀念,而法語區人傾向為政府的追隨者。歷史學家 Olivier Meuwly 表示,在日耳曼文化中,人們預設個人責任會引導集體責任 ;但是在拉丁文化中,責令應該來自上頭。這可以?明,為何早先許多法語區民眾希望政府實行更加嚴格完整的禁閉措施,甚至透過請願表達訴求,期望以從上到下的方式嚴控疫情。
現在,他們對於解封更保持謹慎的態度。相反地,德語區基本上僅只呼籲民眾(出自個人責任)遵守規則,現在瑞士日耳曼人更是萬分期待解封的日子的到來。
此外,德語區戶外運動的風氣比法語區更加興盛, 因此對於德語區人來?,軟性禁閉對生活影響更大, 反彈自然也比較大, 希望儘快解封。
面對新冠鴻溝,瑞士政府必須多方考量
瑞士是一個文化多元的特殊國家。在新冠病毒危機之下,各地方的疫情大相逕庭。面對新冠鴻溝,聯邦政府必須考量不同的狀況與意見,特別慎重行事。聯邦公共衛生局局長 Alain Berset 在週日接受《RTS》電視新聞訪問時,便強調他會聆聽各方的聲音、制定解封的相關法令。無論如何,可以預見的是,自 4 月 27 日起,瑞士政府開始逐步解封, 這個阿爾卑斯山小國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