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聖索菲亞折射土國身分認同角力 清真寺化首辦伊斯蘭禮拜 保守派得償夙願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bit.ly/30Jkfay
https://i.imgur.com/xPLBlJB.jpg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左一)昨日率領最高軍事委員會成員,出席在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
爾的陵墓紀念館(Anitkabir)舉行的一項軍人紀念活動。(法新社)
【明報專訊】
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今日(24日)將舉行伊斯蘭「主麻日聚禮」,是該著名文化古蹟由
博物館變回清真寺後首次,有份推動成事的總統埃爾多安將出席。把聖索菲亞「清真寺化
」是保守派多年夙願,但引發國際社會反彈,土耳其世俗派亦感憤怒,揭示土耳其近代身
分認同的角力。埃爾多安及其代表的保守派向被質疑尋求移除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的世俗改革遺產,但分析認為,他從下一代着手想要徹底扭轉世俗化的構想成效有限。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本月10日,土耳其法院裁定將聖索菲亞(Hagia Sophia)變成博物館的法令無效,變相為
重新「清真寺化」開綠燈,埃爾多安隨即宣布聖索菲亞會重新作禮拜用途,其後拍板今日
舉行用途變更後的首次主麻日聚禮(Friday prayers),預計將有1000至1500人出席,包
括埃爾多安和執政聯盟高層。當局邀請全球領袖參與儀式,但迄昨僅阿塞拜疆和卡塔爾答
允。
諾獎得主斥破壞「唯一世俗穆斯林國」
因應新冠疫情,與會者須配合防疫措施,例如戴上口罩、使用當局安排潔手液和禱告氈等
。聖索菲亞的「轉型」決定令土耳其世俗派大感憤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直斥此舉
抹殺土耳其作為「唯一世俗穆斯林國家」的自豪感,他形容聖索菲亞變成博物館是現代土
耳其國父凱末爾 (Mustafa Kemal Ataturk)「最重要和刻意的決定」,旨在告訴全世界
「我們是世俗化,跟其他穆斯林國家不同,我們就像歐洲人亦是現代的,請接受我們作為
你們的一分子」。
不過各大民調顯示,聖索菲亞重新「清真寺化」屬土耳其主流民意,帕慕克這類世俗派只
是少數聲音。但帕慕克點出當年「博物館化」跟凱末爾改革的聯繫,卻有助了解這場爭議
如何折射土耳其近代的身分認同角力。
埃爾多安對國父遺產取態曖昧
凱末爾1934年下令將聖索菲亞變成博物館後,要求回復清真寺「原狀」的的保守派呼聲未
曾消失,只是受限於把持政壇的世俗派軍方。但隨着埃爾多安大權在握,這訴求不再是幻
想。
專跑中東新聞的傳媒人戈什(Bobby Ghosh)在彭博社專欄形容,埃爾多安的政治生涯一
直有系統地剝走凱末爾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留下的世俗基礎,只是對外仍宣稱捍衛凱末
爾的遺產。但在聖索菲亞一事上,埃爾多安放下偽裝,「如今的土耳其像是埃爾多安理想
的展現,多於凱末爾的(理想)」。
埃爾多安如何看待凱末爾的遺產,一直備受爭議,對凱末爾的稱呼便是一例。土耳其宗教
保守派向來迴避使用其姓氏「阿塔圖克」(Ataturk,意思為「土耳其人之父」,國會
1934年通過《姓氏法》後贈此姓氏),以表示不完全支持甚至反對凱末爾世俗改革的立場
,埃爾多安本人也不例外,直至2017年罕有表明不反對這姓氏,還惹起輿論熱議。分析認
為,其政府在2016年流產政變後重新將凱末爾視為團結象徵,只是出於現實政治需要。世
俗派始終質疑,執政的正義與發展黨(AKP)欲清除凱末爾遺產之心並未改變。
有關聖索菲亞地位的法院判決出爐後,埃爾多安發表電視演說,在不提起凱末爾姓名下,
批評當時的「一黨政權」作出「歷史的背叛」。當地傳媒人質疑,埃爾多安向來不敢直接
批評身為民族英雄和救星的凱末爾,但這次卻間接地做到了。
培養虔誠一代有難度
然而凱末爾在土耳其社會播下的世俗化種子已落地生根,埃爾多安似乎也無力將其連根拔
起。他原計劃從下一代着手,宣稱要塑造「虔誠世代」,大力投資興建宗教學校,但其教
學質素欠佳,並不受歡迎。去年民調更顯示新一代宗教虔誠度下降,15至29歲群體自稱宗
教保守派的比例由2008年的32%跌至7%。現在美國留學、支持聖索菲亞兼具清真寺和基督
教堂用途的土耳其人Esat Ariturk向本報說:「我相信年輕一代,他們非常寬容和尊重所
有宗教和國家。」他認為,埃爾多安為年輕一代打破了一些舊有掣肘,如同「打開了另一
扇門」,但自己卻無法跟上時代。
(世局解碼)
───────────────────────────────────────
歷3教變遷 聖索菲亞命途多舛
https://bit.ly/30L84di
【明報專訊】
聖索菲亞在中文世界中多被以其最早期用途被稱為「大教堂」,目前的建築其實是原址歷
史上第三座大教堂,由查士丁尼大帝下令興建,公元537年落成。儘管當時已有東西羅馬
的裂痕存在,但天主教會要到11世紀才正式東西分裂,真正可稱為東正教堂的時代要由
1054年計起——聖索菲亞也就成為東正教會最重要的大教堂。
聖索菲亞此後命途多舛,1204年被西歐的天主教十字軍攻陷,變成天主教堂,到1261年獲
收復變回東正教堂。但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最終難敵土耳其人的擴張,1453年奧斯曼帝
國征服君士坦丁堡後,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聖索菲亞改造成清真寺。東正教會地位最高的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駐地後來遷往今伊斯坦布爾古城區邊陲的聖喬治座堂,規模比聖索菲
亞小得多。
變博物館 凱末爾國家工程一環
奧斯曼帝國一戰後崩潰,全賴凱末爾力挽狂瀾,重建現代土耳其,並展開世俗化改革,聖
索菲亞1934年被下令改為博物館便是其中一筆。而這決定背後的理由,其一說法是當時他
要跟巴爾幹半島各國和解,自視為拜占庭繼承者的希臘開出這條件,獲凱末爾答允。聖索
菲亞1935年正式成為博物館,直至本月10日的法庭判決。
───────────────────────────────────────
聖索菲亞將開放聚禮 鴨頭綠地毯艾爾段選定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007230043.aspx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伊斯坦堡23日專電)
從博物館變成清真寺的世界遺產聖索菲亞24日將開放穆斯林進行主麻日(禮拜五)聚禮。
建築的整修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著,其中地毯顏色鴨頭綠由總統艾爾段親自選定。這將是
1934年土耳其頒布政令將聖索菲亞改成博物館後的第一次聚禮。
當局指出,聖索菲亞清真寺於穆斯林聚禮以外時間仍對所有觀光客開放,建築內的馬賽克
鑲嵌畫人像「不會遭到毀損」。總統府發言人卡林(Ibrahim Kalin)日前指出:「我們
正在施工,要用簾幕(於聚禮時)進行遮掩。」
地毯是清真寺重要一部分。地毯工廠老闆透露,工人正在聖索菲亞建築內24小時趕工舖地
毯,地毯顏色「鴨頭綠」由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親自選定,質料為100%
羊毛,有16毫米厚,每1平方公尺5公斤重。
聖索菲亞建築群正前方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Sultanahmet Square)已經封鎖,入口處原
本掛著「聖索菲亞博物館」的標示牌已經取下,截至22日下午未掛上新標示牌。警方用卡
車運送金屬圍欄,在建築週邊設置第2、3重封鎖線,為24日開幕式進行準備。
65歲的沙弗孫(Nejdat Savsun)頭戴穆斯林禮帽,22日下午在聖索菲亞前方花園的草坪
上祈禱。他身上披著大紅色土耳其國旗,在陽光下相當醒目。沙弗孫說:「我們可以對非
洲或是對美國的決定說三道四嗎?」艾爾段於10日決定將聖索菲亞改為清真寺後引發多方
質疑,沙弗孫對此不以為然。
他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是在我們國境之內、我們領土上的清真寺,這座清真寺不該遭到
其他勢力干擾。這是我們國家,我們為此而努力,是我們的權利,要開放或關閉都是我們
的自由。」
57歲的切雷比(Mahfuz Celebi)在聖索菲亞附近巷子裡賣水果。他認為,聖索菲亞變成
清真寺是真主讓整個伊斯蘭世界踏出的美好一步,「我為聖索菲亞(改成清真寺)而恭賀
所有穆斯林」。
儘管遭到海外質疑聲浪,土耳其社會對於將聖索菲亞改為清真寺似有高度共識。根據親政
府的「新曙光報」(Yeni Safak)上個月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73.3%土耳其人贊成將此
一歷史建築改成清真寺,不贊成的比例為22.4%,4.3%未表示意見。艾爾段24日將會出席
在聖索菲亞清真寺重新舉行聚禮的開幕儀式。這場歷史性禮拜預計將有1500人參加。
(編輯:馮昭)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