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黎巴嫩總統首稱爆炸或涉襲擊 拒國際調查 稱會「模糊真相」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8-08 09:40:05
標題: 黎巴嫩總統首稱爆炸或涉襲擊 拒國際調查 稱會「模糊真相」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bit.ly/2XzLzHF
https://i.imgur.com/RuDvCcA.jpg
黎巴嫩貝魯特周四有民眾在國會附近聚集抗議政府,其間有人縱火。(路透社)
【明報專訊】
黎巴嫩總統奧恩周五首次表示,貝魯特大爆炸有可能是襲擊所致;但對於法國總統馬克龍
等人提出國際調查,奧恩明言拒絕。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周五否認有傳言指真主黨在港口
倉庫存放武器,並呼籲展開公正透明調查。大爆炸引發的人道災難加劇反政府情緒,有示
威者周四晚在國會附近促官員辭職,縱火燒商店,並向安全部隊擲石,安全部隊發射催淚
彈,數人受傷。
真主黨否認涉事倉庫藏軍火
奧恩周五稱,大爆炸可能是「疏忽、或透過導彈或炸彈的外國干預」所致,是黎巴嫩官方
首次承認爆炸有可能是襲擊引起。此前官方一直稱,儲存在港口倉庫的逾2000噸硝酸銨因
火種引爆。事件引發各方追究官員責任。黎巴嫩國民、組織及外國均倡國際調查,但奧恩
拒絕。有記者問他是否認為國際調查會阻礙真相,他說:「當然。」他之後在Twitter說
:「就港口事件促國際調查的聲音目的是要模糊真相。」但奧恩強調,政府會加快調查,
無論是高官還是一般僱員都不會放過。
大爆炸災難釀逾154人死亡、約5000人傷,摧毁30萬人的家園。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昨稱,
約三分之一無家可歸者是兒童,他們當中許多人受驚,還將因學校被炸而失學。世衛稱,
5間醫院完全或局部受損,病牀減少500張。為新型冠狀病毒而準備的17個貨櫃的醫療物資
與個人防護裝備亦化為灰燼,加上對當地居民來說防疫已非首要關注,誘發病毒在社區擴
散可能。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則指出,黎巴嫩由於沒有戰略儲備,如今爆炸又摧毁了黎
巴嫩唯一的大糧倉,引發全國600萬人陷糧荒的憂慮。
法國總統馬克龍周四視察港口爆炸災場和慰問災民。他向現場群眾矢言會給予糧食,援助
無家可歸人士,並稱救濟善款和物資「不會經貪污的人」。現場群眾隨即大罵黎巴嫩總統
奧恩和高叫政府落台。
馬克龍籲徹底改革 萬計網民請願促交法國託管
馬克龍呼籲黎巴嫩領袖「徹底改革」,並展開國際調查。他說:「如果不推行改革,黎巴
嫩將繼續沉淪。」法國曾殖民統治黎巴嫩至1944年。有人周三發起網上請願,指「黎巴嫩
官員完全沒能力保護和管治這個國家」,提出將黎巴嫩交給法國託管10年。請願迄當地時
間周五早上已有近6萬人聯署。
黎巴嫩駐約旦大使沙蒙(Tracy Chamoun)周四宣布辭職,稱「在發生事情之後,辭職至
少是那些在位者今天能辦到的。」她是繼國會議員哈馬德(Marwan Hamadeh),在爆炸後
辭職的第二名政府官員。
(綜合報道)
───────────────────────────────────────
貝魯特港口16職員遭扣查
https://bit.ly/2XDhW88
【明報專訊】
貝魯特大爆炸事緣港口儲存逾2000噸硝酸銨逾6年,責任誰屬仍待調查。黎巴嫩軍方檢控
官昨稱,貝魯特港口18名職員被傳召問話,當中16人被扣查作進一步調查。他們包括港口
及海關官員、包括經理及維修工人。黎巴嫩外長周四曾稱,調查委員會有4天時間找出誰
要為大爆炸負責。硝酸銨為何會在港口,事件涉及船東貪婪以及港口人員貪污等前因。
消息人士指港口依靠「賄賂」運作
《金融時報》引述出入口貿易商人和船公司人士稱,涉事港口仰賴「精於用不法手段辦事
的人」和「賄賂」運作。 一名拒絕披露身分的入口商說:「你有一個餐牌,上面有你的
價錢。」他表示要貨物進出那個港口,想快些通關須向各方支付500美元至1000美元,價
錢任憑查檢單位說了算。
肇事硝酸銨的貨船「羅索斯」(MV Rhosus)號原來的船長普羅科謝夫(Boris Prokoshev
)憶述,原定由格魯吉亞駛去莫桑比克。但俄國船東想賺多一些錢,要求貨輪折往貝魯特
加載幾台重型機械送往約旦。但貨輪負荷超重,他拒絕起錨。 普羅科謝夫跟律師代表部
分債主,控告船東拋棄貨船。不久,船便因為被當局指未繳港口費,捲入官司。普羅科謝
夫稱,船員被困港口11個月沒有離開船,硝酸銨亦一直在船上;到他們走後,硝酸銨被送
至港口貨倉,直至周二爆炸。
(路透社、金融時報、英國廣播公司)
───────────────────────────────────────
馬克龍插手黎巴嫩政局 轉視線挽民望
http://paper.wenweipo.com/2020/08/08/GJ2008080001.htm
大爆炸後閃電到訪 被當地民眾視「救世主」
黎巴嫩貝魯特大爆炸受到國際社會關注,法國總統馬克龍前日閃電訪問貝魯特,由於黎巴
嫩民眾對國內政府貪腐、無能極為憤怒,民眾將馬克龍到訪視如「救世主」,馬克龍亦「
批示」黎國政界,稱必須面對社會深陷危機的「難堪真相」,進行改革。傳媒質疑在法國
內民望低迷的馬克龍,試圖藉黎國大爆炸事件展現外交手腕、改善形象;法國國內隨即出
現聲音,警告馬克龍不應干涉別國內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黎巴嫩曾成為法國保護國一段長時間,因此法國對黎巴嫩社會
及政界仍有一定影響力;貝魯特周二發生大爆炸後,馬克龍即安排在前日訪問貝魯特。
受夾道歡迎 諾提供援助
馬克龍視察爆炸倉庫附近的杰邁澤區,獲民眾夾道歡迎,他一度推開身旁的保鑣,擁抱一
名女子,亦有一名男子一邊飲泣、一邊向馬克龍稱「請幫助我們」。馬克龍則向民眾稱,
見到他們的悲傷和痛苦,「我便是為此而來」。馬克龍與民眾近距離接觸的「零售式政治
」畫面,在法國內反而非常少見,法國也有網民發起聯署,要求法國在未來10年間託管黎
巴嫩,截至前日已有近6萬人簽署。
爆炸發生後,黎巴嫩官員罕有親身往災區視察,民眾對本地官員的態度亦截然不同,例如
司法部長納杰姆曾視察被毀民居,不過遇上民眾示威,高呼「辭職」、「你沒有廉恥嗎」
口號,納杰姆更需躲入受損建築內,等待軍方前來解圍。
當地民眾在馬克龍視察期間,一直高呼反對政治貪腐的口號,馬克龍承諾,法國所提供的
援助「不會落入舞弊者的手中」,並表示會與所有政治派系磋商,要求他們提出新的政治
協議,同時他亦會向各派系建議新協議的內容。馬克龍還提到會推動國際調查爆炸起因,
並會協助組織國際會議,為黎巴嫩調配糧食、藥物、住屋等資源。
反對派不滿 斥干預內政
法國反對派對馬克龍做法表示不滿,極左政黨「不屈法國」的梅朗雄表示,不應以任何方
式干預黎巴嫩政治,直指「黎巴嫩不是法國的保護國」。
法國媒體則認為馬克龍藉大爆炸涉足黎巴嫩的做法,與法國已故總統希拉克在1996年到訪
耶路撒冷舊城近似,是嘗試透過外交政策挽回國內的民望,法國《世界報》外交新聞記者
斯莫拉亦指,到訪黎巴嫩的畫面,將成為馬克龍外交政策的重要時刻。
馬克龍在行程期間表明自己無意干預黎巴嫩內政,向民眾表示自己不可能取代黎國的領袖
,這亦並非解決方法,「你們要自己寫下自己的歷史」,不過他同時稱法國不會背棄黎巴
嫩。黎巴嫩總統奧恩昨日稱,他不會就爆炸案展開國際調查,又稱當局的調查方向除了意
外或人員疏忽外,亦會了解是否有外部勢力介入。
■綜合報道
───────────────────────────────────────
【越洋採訪目擊者】大爆炸後的貝魯特街頭,黎巴嫩人談他們的憤怒和冀望
https://www.twreporter.org/a/lebanon-beirut-explosion
文字:陳映妤
離爆炸還不到48小時,一些黎巴嫩青年已等不及政府收拾災害殘局,他們在緊急狀態下再
次走上街頭,揮舞雪松國旗、於國會前抗議,要求政府下台。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在8月4日
發生至今超過150人死亡、5,000人受傷,威力相當於數十顆炸彈之母的爆炸,讓黎巴嫩進
入緊急狀態,並面臨可能的斷糧情況。
曾於黎巴嫩採訪的《報導者》特約記者陳映妤,透過越洋採訪5位當地人和專家,理解爆
炸現場及危機背後的黎巴嫩結構性問題,也看見人民在災難中的行動,甚至對一些青年來
說,災難再次激起了自去年10月以來,他們發起公民抗命的動力。
黎巴嫩8月4日當地下午6時,29歲的敘利亞籍媒體工作者阿爾哈瓦里 (Bassam Alhawari
)正騎著腳踏車前往首都貝魯特,準備到朋友家進行拍攝工作。正當他靠近貝魯特港口時
,先是注意到不遠處開始起火,接著是第一聲爆炸,伴隨著黑煙與閃光。他直覺有更危險
的事即將發生,周圍的人也開始大喊快逃。但還是太慢,幾秒後第二個更大的爆炸鋪天蓋
地而來。
「我在距離港口200公尺外,整個人飛了出去,我目睹著眼前的男子直接在空中被炸碎,
當場死亡。我剛好前面有個柱體物救了我一命。我腦中第一時間想的是我朋友和他的女兒
有沒有事,但爆炸後幾分鐘內完全沒有手機訊號,我試著撥打幾次電話後,回過神來,才
發現我的四肢和臉全部是血。」
2,750噸硝酸銨大爆炸,30萬人流離失所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港口區域當天發生巨大的爆炸,波及方圓約10公里的區域,甚至遠在
200公里外、隔了一個海峽的賽普勒斯,都感覺得到爆炸的威力。
爆炸影響所及,隨處可見滿地的碎裂玻璃、崩塌的建築物、被轟炸到扭曲變形的車體,以
及死亡與受傷人們的血跡。根據黎巴嫩衛生部統計,目前大爆炸導致的死亡人數已上升到
至少157人,超過5,000人受傷,目前仍有人被埋在瓦礫堆下,社群媒體上還有人在尋找失
散的家人或朋友。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大約有75萬人居住在爆
炸波及的範圍,而自爆炸發生後,已有至少30萬名貝魯特居民流離失所。
阿爾哈瓦里在朋友趕到現場後,被送往藥局,因為他知道貝魯特的醫院應該皆已超出負荷
,便自行在藥局止血包紮。阿爾哈瓦里後來得知朋友和他的女兒,都因重傷在醫院急救。
去年(2019)6月,我一度到黎巴嫩做採訪,阿爾哈瓦里被炸傷的港口所在,就是我曾經
與友人吃冰散步的地方;在引爆港口的幾條街外,是當時我拜訪另外兩位朋友的住處。黎
巴嫩是個靠地中海東岸的中東國家,面積約是台灣的三分之一大,人口約680萬人,2019
年的人均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是15,327美元,相對其他中東國家,黎巴嫩現代化程
度高,受西方文化薰陶,人民擁有高教育水準。貝魯特因其豐富的文化,被形容為「中東
巴黎」。爆炸發生的那一帶,更是繁華文明的標誌,特色酒吧和時尚文藝小店林立,是許
多文青聚集之地。
然而,這一切在一夕之間灰飛煙滅,當局於爆炸後,宣布貝魯特為「災難城市」。
政府怠惰釀禍?3個部門知情、6年來置之不理
爆炸的初步原因,依照黎巴嫩政府的說法,是港口倉庫中儲放約6年之久的2,750噸硝酸銨
。硝酸銨可製成肥料,也可做成炸藥。1995年死亡數高達168人的奧克拉荷馬市聯邦大樓
恐怖攻擊案,以及2015年造成約150人身亡的天津爆炸案,皆與硝酸銨有關。
但硝酸銨為何會引爆、責任歸屬、由誰引爆等問題,當局仍在密切調查當中,尚未正式發
表聲明。即便如此,根據《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導,黎巴嫩海關署表示這批硝
酸銨原本並非運往黎巴嫩,過去6年海關署數度寫信至上級單位,要求處理這批硝酸銨,
並警告其可能帶來的致命危險。政府單位明顯知情,卻直到爆炸發生前,都無採取任何行
動,直至今日釀成重大災難。
在海關署的文件於媒體上曝光後,政府隨即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幾名海關署官員
被即刻逮捕,至今有16位港口工作人員被拘留(註)。此舉卻引來外界更多對於政府調查
能否公正透明的質疑。
在黎巴嫩,政府忽視人民需求和安居權利是深根的結構性問題。政治倡議家暨貝魯特美國
大學教授道歐(Mark Daou)指出:「這些化學材料本不應該儲放在港口,但是很不幸地
,這反映了政府長年腐敗的一部分──至少3個政府部門知情,但6年皆無行動。這和去年
公民抗爭改革的訴求,是同一個問題根源。」
人民長年不滿當局腐敗,10個月前早已爆發抗爭
黎巴嫩的治理問題有其歷史地理背景。地理上雖然緊鄰地中海、遙望歐洲,但卻因夾在兩
大強國敘利亞以及以色列之間,在國土與國力懸殊之下,黎巴嫩的近代史充滿戰火。1975
年黎巴嫩內戰起因於政治派別之間的武裝衝突,引發15年的內戰,讓境外勢力有機可趁,
敘利亞與以色列紛紛在黎巴嫩駐軍,以代理人方式在黎巴嫩國土上對戰。
黎巴嫩面臨的挑戰,還包括伊朗扶植的反以色列什葉派武裝組織真主黨(Hezbollah)。
真主黨在黎巴嫩勢力龐大,至今仍非常活躍,是黎巴嫩非常有威脅性的反對派政黨。而以
色列也兩度入侵黎巴嫩進行箝制與報復,直到2000年才開始撤軍。再加上當地有許多教派
坐擁的民兵,讓黎巴嫩的政治、軍事上長年動盪。
1990年內戰結束後,各派系簽訂塔伊夫協議(Taif Agreement),規定什葉派、遜尼派、
基督馬龍教派、德魯茲教派等各宗教群體共同劃分政治權力,例如黎巴嫩議會所佔席次在
選舉前就已依照教派分配比例,以及總統、總理與議會首長也須維持「三權鼎立」。名義
上是為了平衡權力,避免一派獨大以維持和平;然而長期下來,教派政治從中央政府深根
到地方,派系為各自利益產生分歧,貪腐嚴重,也讓政府決策長期裹足不前。
尤其在2005年黎巴嫩總理哈里里(Rafik al-Hariri)遭到炸彈暗殺後,引發了「雪松革
命」,政黨教派形成兩大對立聯盟,政府推出政策、解決問題的能力幾乎進入癱瘓,像是
地方電力短缺、垃圾處理不當、缺乏大眾交通、經濟萎靡不振、失業率居高不下等長年的
社會與民生問題,都未受政府正視和獲得改善。
去年10月,人民再也無法忍受官員長期的腐敗無能與治理不當,幾十萬民眾上街表達憤怒
,大聲疾呼要求政府官員全面下台、徹底改革,高漲的聲勢創下黎巴嫩近代史上最有規模
且首次跨越教派隔閡的公民抗爭,許多抗爭者更在長年的失望中看到改革的一絲希望,抗
爭的能量持續至今。
雪上加霜:爆炸前的通膨與疫情、爆炸後更陷缺糧危機
但抗爭沒有換來足夠的改變。街頭上的民意,雖成功讓前總理薩德.哈里里(Saad Hari-
ri)與幾位官員下台,多數政治菁英仍握緊權力不放,政府承諾的改革淪為口號,同時政
治的動盪、長期的經濟蕭條,換來自1990年內戰後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
從2019年開始,黎巴嫩鎊幣值開始明顯下跌,直至今年7月貶值85%(註),導致通膨率高
達89%,官方1美元本來等於1,515黎巴嫩鎊,但黑市價格已飆升到6,000到10,000黎巴嫩
鎊;原因除了國內政治與經濟危機,也受鄰國敘利亞的局勢波動(註)。在黎巴嫩鎊暴貶
的情況下,許多人不只面臨實值薪資幾乎減半,銀行也開始禁止人民提領美金。
加上該國高度仰賴進口,超商食品與民生必需品價格也隨之飆漲,使得短短一年時間,黎
巴嫩已有5成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在COVID-19 疫情爆發之前已有22萬人口失業,幾個
月內若未獲改善,可能會重演一個世紀前的饑荒。
雖然黎巴嫩COVID-19疫情相對受到控制──目前5,400多人確診、68人死亡──但疫情仍
對黎巴嫩的醫療與經濟體系帶來相當的負荷。
黎巴嫩已處在危機中的危機,首都這一爆,讓情況更加搖搖欲墜。除了30萬人民無家可歸
,爆炸事發的港口遭關閉,將影響糧食供給的穩定,因為該港口占了全國65%~85%的糧
食進口,其中有15,000噸小麥當時儲存在港口的糧倉中,讓糧食已面臨短缺的黎巴嫩更添
霜雪。
多年在貝魯特協助當地病患做心理治療的55歲黎巴嫩籍資深心理醫生蘇斯(Bernard
Sousse )表示,因為經濟危機導致人民承受生活的巨大壓力,個案有自殺傾向的情況比
過去高出許多,這次的爆炸,他認為是另一波對當地人的創傷。
國際援手卻不信任當局,青年自發救國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WB)皆表示願意評估貝魯特當
前所需資源,協助恢復與重建,歐盟與聯合國則分別承諾提供貝魯特金援;歐洲、中東多
國及其他國家也紛紛表態會協助黎巴嫩度過此次難關,但援助項目主要以物資為止,包括
糧食、能源與醫療物資,雖有少數金援,但像是丹麥政府就是直接捐款給非政府團體,這
背後代表著國際對黎巴嫩政府的不信任。
「黎巴嫩政府的貪腐長期未獲國際社會的信任。國際社會有意願幫忙,但是黎巴嫩政府是
非常困難合作的對象,」道歐認為當前國際援助只能短暫止血,但是否能協助減緩黎巴嫩
通膨帶來的後遺症,他並不樂觀。
同時,國內的民間青年,因為憤怒而在線上、線下快速團結起來。
災後不到一天,民間就建立開放給全世界的線上捐款系統,舉列紅十字會以及數個多年獲
得地方信任的當地非政府組織。被列為其一的Basmeh & Zeitooneh共同創辦人哈利索(
Fadi Hallisso),在爆炸隔日一早便到現場搭建臨時帳篷,提供人道援助。一開始是10
幾個志工,一下子變成100多人,還有好幾個其他的組織都在現場,民眾自發性協助患者
送醫、在瓦礫堆中搶救倖存者,在一線提供物資,或協助恢復家中遭到破壞的部分。
「大家跑來問我,希望他們怎麼幫忙?那幾個瞬間讓我感受到民間美好的團結,這是在災
難中你可以看到來自黎巴嫩青年的正向力量,」哈利索說。
另一位黎巴嫩青年薩卡(Salma Saker)從第一天開始就在協助家中被破壞的人們打掃清
理,她與許多朋友也預計到醫院協助記錄失蹤人口,並確保醫院內大家仍遵照防疫標準,
避免疫情進一步散播。像薩卡這樣的年輕人,每天都可以在貝魯特街上看到。
「我們年輕人願意做任何事,讓大家能趕快振作起來,」薩卡邊準備趕往現場,邊沉著地
和我說,「我們這一代青年是一群知識分子,已經準備好,要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好。」
馬克宏的大動作,有助改革嗎?
當地青年們有的加入救災行列,有的忍不住對政府發出怒吼。8月6日晚上,數十名反政府
示威者聚集在議會外,揮舞著國旗,與去年10月開始的革命訴求一致,他們要求包含總統
在內的政府官員全面下台,安全部隊則以催淚彈控制抗爭場面。
第一位前往災後現場了解狀況的政治人物,竟是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
他在6日前往貝魯特表達支持,強調會確保援助送到百姓手上,同時呼籲黎巴嫩政府針對
巨大爆炸進行獨立透明審查,並且正視官員貪腐問題,要求在幾個月內做出結構性的改革
。馬克宏少數的大動作可能與黎巴嫩是法國前殖民地,與黎巴嫩仍有後殖民情結有關,當
地民眾對此也有正反兩極的反應。
除了馬克宏積極表態,IMF此時也強調黎巴嫩政府必須打破僵局,正視改革的必要。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國際社會、尤其是歐洲各國,近幾年都盡可能協助黎巴嫩處於平和
狀態,因為黎巴嫩境內有超過100萬的難民,是全世界難民密度最高的國家,扮演著難民
往歐洲前重要的門戶之一;黎巴嫩國內安穩,才能協助安置百萬的難民。然而這次大爆炸
讓黎巴嫩境內人民流離失所,和今年經濟危機帶來的傷害,很可能導致難民再度往外尋求
庇護。
這次爆炸,如駭人的濃煙火光震驚世界,然而如何面對長年教派政治導致深根的貪腐問題
與空前的經濟危機,是黎巴嫩能否度過難關的關鍵。隨著爆炸而來的全球關注,能否促使
國際社會、黎巴嫩政府採取相對積極的行動,將危機化為轉機,讓改革真正如青年所期盼
的發生,眼前的挑戰仍極為艱鉅。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