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特朗普主義」外交留烙印 強調「國家」 挑戰冷戰以降國際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10-12 09:59:09
標題: 「特朗普主義」外交留烙印 強調「國家」 挑戰冷戰以降國際秩序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bit.ly/33PSosg
https://i.imgur.com/LAzAzAn.jpg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左起)、美國總統特朗普、阿聯酋外長阿卜杜拉,上月15日在白
宮簽署《阿伯拉罕協議》。該協議標誌阿聯酋和巴林確認將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法新
社)
【明報專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施政方式向來備受質疑,其一焦點在於主張恢復對國家作用的重視、強調
大國競爭的所謂「特朗普主義」,會否對共和黨外交路線形成長遠影響。共和黨外交建制
精英普遍強烈反對特朗普,但部分保守派學者和特朗普政府前高官嘗試為這名「非常規總
統」的理念辯解。有觀察家更點出,共和黨新世代的戰略學者正嘗試將現屆政府的戰略觀
點融入黨內外交路線,反映無論特朗普能否連任,他在共和黨留下的烙印也不會輕易消除。
最新一期《外交事務》期刊以「特朗普製造的世界」為主題,嘗試總結特朗普任內對美國
外交的影響。其中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撰文,承認特朗普
繼承的國際體系「不完美」,但強調它「有價值」,批評特朗普「在未有提供替代方案下
試圖將之廢除」,令美國以至世界局勢明顯每况愈下。他警告特朗普若連任,其對美國外
交的擾亂影響將深遠到無法扭轉。
共和黨前高官聯署數「十宗罪」
類似的美國外交建制觀點,可見於數十名共和黨前國安高官早前聯署,力數特朗普任內「
十宗罪」(表1),表明票投拜登。較知名的聯署者包括小布殊任內兩名副國務卿阿米蒂
奇和內格羅蓬特,以及奧巴馬政府的共和黨籍防長哈格爾。但同一期《外交事務》也有前
年初短暫出任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的薛德麗(Nadia Schadlow)撰文,試為特朗普辯解。
她批評建制精英長年存在錯覺(表2),特朗普反是「經常直言不諱和有時不連貫地」提
出糾正。她宣稱特朗普強調「國家」在國際秩序的作用,挑戰冷戰結束以降轉移權力至國
際機構的趨勢,不代表單方面減少美國在世界的角色,而是「標誌着對別國主權的尊重」
。她又指特朗普政府在各種國際體制及慣例上採納「對等」原則,體現於要求盟國承擔更
多自身安全責任,以及高調質疑中方對美國開放市場設限等的商貿爭議。
前高官批建制外交精英4錯覺
共和黨外交政策研究權威杜克(Colin Dueck)上屆大選前曾加入共和黨人反特朗普聯署
,但其後看法漸改。他去年著書指特朗普實際脗合美國開國元勳的「保守民族主義」,上
月再向國防新聞網站Defense One稱,共和黨內「新保守主義」和「不干預主義」側翼一
再爭取塑造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但特朗普「找到某種中間位置……他肯定是創造了此前不
存在的新立場」。
常在《外交政策》網站撰文支持特朗普的美國學者巴博斯(Salvatore Babones)也向本
報稱,特朗普政治風格雖違常規,實際政策卻符合共和黨主路線。他質疑布殊父子年代的
共和黨人方是例外,只因跟石油業私人關係密切才過度聚焦中東,現屆政府僅返回「懷疑
歐洲、熱中亞洲」等共和黨外交政策根源,「隨着石油巨頭的時代走入歷史,共和黨很可
能保持專注於將美國焦點由歐洲和中東轉移到印太地區」。
內外遽變 美面臨「自我修正時刻」
共和黨新世代確在醞釀變化,布魯金斯學會專家賴特(Thomas Wright)8月在《大西洋》
專欄點名柯伯吉(Elbridge Colby)和米切爾(Wess Mitchell),形容是「共和黨外交
政策專家下一世代的其中兩名最有影響力地緣政治思想家」。二人曾任特朗普政府高官,
離任後去年成立「馬拉松倡議」(The Marathon Initiative),專注探討大國競爭。
賴特指這個新智庫規模雖小,但重要在於代表「調和特朗普主義與傳統共和黨外交政策的
元素」的迄今其一最認真嘗試。柯、米二人強調共和黨人應優先重視中國崛起,威懾俄羅
斯和保護歐洲盟友居次,跟傳統共和黨人不同,他們質疑伊朗不足為懼,維護中東地區秩
序在戰略順序只排「遙遠的第三位」。
米切爾向賴特剖析,美國正面臨「自我修正時刻」,內外環境已有急劇變化,「我們過去
30年來習慣沒有同級競爭者和擁有無限資源,那情况已過去」,華府精英須積極主動走出
傳統外交政策路線,否則遲早被迫改變時將承受更大痛楚。
即使是特朗普批評者也明白,特朗普的影響不會輕言消失。有份參與8月撐拜登聯署的小
布殊時代國防部次長艾德爾曼向賴特坦言,即使特朗普落敗,美國外交政策恢復原狀的機
會仍低。杜克則明言特朗普任內已揭示現實,「這將不會消逝,外交政策將有民族主義選
項,我不認為你還可忽視它」。
明報記者 周宏量
表1:特朗普「十宗罪」
逾70名共和黨前國家安全高官8月公開聯署,列舉10項理由解釋為何特朗普有負國家,令
他們寧願票投拜登,至今累計有逾百名前官員參與,包括前防長哈格爾和前副國務卿阿米
蒂奇。其列舉「罪名」如下:
1.重創美國領導世界的地位:
羞辱美國全球聲譽、損害美國道德和外交影響力,例如形容北約「過時」、醜化歐洲為「
敵人」,以及威脅要終止美國長期以來的同盟等。
2.無力領軍應對全國危機:
在疫情下不去號召美國國民和全球抗疫,反而一直散播假資訊和對公共衛生專家扯後腿等
,關注連任選情遠多於國民健康。
3.招攬外國影響力:
曾「公開要求」俄羅斯總統普京「協助」上屆競選、呼籲中國和施壓烏克蘭對調查大選對
手拜登,變相損害大選信譽。
4.與獨裁者同一陣線:
多次讚揚獨裁者和侵犯人權者的行徑,獲點名者包括中國、俄羅斯和朝鮮的領袖。
5.貶低美國軍隊、情報機關和外交官:
曾攻擊殉職軍人家屬、嘲笑在戰爭被俘的前軍人、標籤美國外交官是「深層國家」等。
6.損害法治:
危害司法部的獨立性、屢次攻擊聯邦法官、解僱對他發起調查的官員等。
7.令總統一職蒙羞:
作出幼稚人身攻擊和散播陰謀論等,在國際社會一再令國民丢人現眼。
8.分化國家:
持續在國內尋求挑起政治和種族分歧,散播對美國的黑暗和悲觀看法。
9.詆譭移民:
攻擊和詆徵來到美國的移民,並加劇對移民的偏見,以爭取連任支持。
10.管理國安團隊不善:
特朗普任內解僱或撤換多名重要國安官員(例如國務卿、國防部長和白宮國安顧問等),
只因對方拒絕掩飾其不法行為或拒絕展示足夠個人忠誠。
表2:美外交建制「四大錯覺」
曾短暫出任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的薛德麗,是特朗普政府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的主
要起草者,該報告焦點之一是將中、俄列為「修正主義大國」,屬尋求改變現狀的美國戰
略競爭者。她在《外交事務》今年9/10月號期刊撰文,批評美國外交建制自冷戰結束以來
存在以下四大錯覺:
1.假設各國同邁自由民主體制
她形容後冷戰新共識假設各國向「自由主義民主制」趨同,帶來穩定國際政治秩序。她指
上述假設令美國認定中國經濟自由化最終會帶來政治自由化,但她認為中國無意跟西方趨
同,中共從未打算跟隨西方規則,反佔便宜以壯大自身經濟和軍事力量。
2.迷信國際組織和「全球治理」
她指美國決策者認為可依賴國際組織協助應對重大挑戰,並在華府帶頭下出現「全球治理
」,在上述政經體制趨同的假設下,誤以為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等跨國挑戰會成為外交最
重要焦點,取代原先的國與國競爭,並可由國際機構管控。但事實是聯合國和世衛等深陷
官僚架構臃腫的批評,反無力回應真正危機。
3.以為美國軍事霸主地位不變
她批評「自由國際主義」(註:主張自由主義國家應介入外國以達成自由主義目標的學說
)的基礎,是相信華府可永遠維持冷戰結束初期的軍事優越地位,但實際上美國在軍事上
正受到中俄的全方位挑戰。
4.誤解科技進步只助傳播民主
她批評決策者和商界領袖在數碼革命之初樂觀認為,科技會加速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傳播,
但如今才開始清楚同一種可聯繫和賦權人民的科技,也可用來危及自由和開放,她認為中
共的「最精密監控系統」便是例子。
特朗普任內的外交爭議
2017年
1月23日:退出TPP
上任第3天即簽行政命令,美國退出「跨太平洋載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TPP),被批單
邊主義
1月27日:穆斯林旅遊禁令
再簽行政命令,禁止伊拉克等7個穆斯林為主國家的公民入境美國90天、無限期禁止敘利
亞雜民入境,惹歧視爭議
12月6日:耶城認都
宣布華府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被轟破壞以巴和談;翌年5月駐以使館正式搬遷
2018年
3月22日:中美貿易戰
下令對估值6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徴收關稅,打響中美貿易戰,雙方時戰時和,到今
年1 月簽首階段貿易協議;關稅成效向受美國輿論爭議
5月8日:退出核協議
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重啟經濟制裁,惹歐洲盟友不滿
6月12日:「特金會」
於新加坡舉行歷史性首埸美朝峰會,但被抨繫太遷就平壤,翌年2月河內二次峰會談判破

2019年
9月20日:烏克蘭門
披揭施壓烏克蘭總統調查拜登父子,12月被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彈劾,但共和黨学握參議
院擋住
2020年
1月3日:暗殺將領
下令美軍空襲擊殺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被批評鹵莽,或招德黑蘭報

8月13日:以阿建交
發表公告指在華府斡旋下以色列跟阿聯酋建交,9月15日正式簽署《亞伯拉罕協議》,被
質疑出賣巴人
───────────────────────────────────────
韓磊:「極限施壓」效果成疑 反削美優勢
https://bit.ly/2GU1KKj
特朗普任內常以制裁等所謂「極限施壓」(maximum pressure)手段處理外交難題,除了
以強力制裁對付伊朗和朝鮮等對手,又以關稅戰等「招呼」像中國的競爭者甚至像歐盟的
盟友或伙伴,惹來巨大爭議。曾在小布殊和奧巴馬政府出任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的清
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韓磊(Paul Haenle)向本報直言,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成果有
限,且乏連貫戰略,反削弱美國在國際舞台的優勢。
韓磊批評特朗普自吹自擂的「極限施壓」最終「未能取得任何接近(最高)極限的成果」
,以朝鮮為例,制裁迄今未帶來可靠的無核化承諾,平壤反而續發展武器級別的核原料和
建立導彈庫。他又質疑特朗普傾向跟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直接打交道,繞過重要盟友和未跟
北京協調,削弱制裁效果。
決策出於政治動機 乏多手準備
談到中美貿易戰,韓磊則指自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簽署後,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回升,華府
最關注的結構經濟議題從未開始解決,北京反加強其國家主導資本主義制度。他又批評華
府同向歐洲伙伴徵關稅,妨礙跟布魯塞爾合作處理經濟對等待遇和市場等對華共同關注議
題。
韓磊認為,特朗普視關稅、制裁、出口管制和禁令等「極限施壓」戰術作政策武器選項並
不令人驚奇,「其決策並非由連貫戰略所驅動,而是建基於直覺,及出於政治動機卻缺乏
有力邏輯或多手準備的行動」,因此非但無法達成原先目標,更經常令美國在世界處於更
不利或較不安全的位置。
特朗普首要目標增美利益非受歡迎
經常在《外交政策》網站撰文評論美國外交和中國經濟的美國學者巴博斯,卻大讚特朗普
的外交政策「非常成功」,「一直記住其目標是增進美國利益,而非取得某種全球受歡迎
程度」。巴博斯更向本報稱,美國在千禧年後首次同時在全球主要地區達成最重要外交目
標,例如在歐洲迫使北約盟友正視國防責任;在中東降低以色列面對的安全挑戰和避免捲
入敘利亞內戰等;在東亞則成功刺激日本和澳洲等盟友加入反制中方擴張主義,以及促使
印度和越南等非盟友尋求跟美國建立更緊密關係。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