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曼谷再爆萬人示威 巴育稱願聽民意 血洗陰霾籠罩 泰學生領袖:至死方休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is.gd/iYCvHg
https://i.imgur.com/LE55KI1.jpg
泰國示威者周日在曼谷反政府示威期間手持被捕示威領袖的肖像海報,其中女性肖像是法
政大學示威領袖帕努莎亞,她在8月10日宣讀要求王室改革宣言,上周四因組織示威被捕
。(路透社)
【明報專訊】
泰國反政府示威持續,數以萬計民眾周日(18日)聚集首都曼谷勝利紀念碑,要求首相巴
育下台。分析指出,泰國在1970年代經歷過兩場學運,政府曾以武力鎮壓示威者,外界憂
慮血洗悲劇將會重演,但面對打壓,示威者似乎未有被嚇怕,有學生領袖表示「至死方休
」,令示威終局難以預料。政府發言人表示,政府願意聆聽民眾的聲音,尋求解決辦法。
反政府組織周日號召民眾於當地時間下午3時前往曼谷各地鐵站及輕軌站,等待公布集會
地點,以擾亂警方部署,與上周六(17日)採取同樣策略。組織其後宣布在勝利紀念碑舉
行集會。
上周四凌晨頒發的緊急法令後,昨仍有數以萬計示威者前往勝利紀念碑聚集,要求首相巴
育下台。部分示威者走出勝利紀念碑對開的馬路,舉起象徵抗爭的三指手勢,亦有民眾高
舉被捕學生領袖的畫像。現場氣氛大致和平,警方估計約1萬人參與集會。全國大約19個
地點同日舉行集會。人權律師表示,警方自上周二(13日)以來,最少拘捕80名示威者,
27人仍被拘留。
《曼谷郵報》報道,政府發言人阿努差(Anucha Burapachaisri)周日表示,巴育承認示
威權利,但強調必須依法示威,又稱「政府願意聆聽所有人的問題,並持續解決各方面的
問題」。與上周相比,巴育的口脗稍微軟化。
彭博社分析,過去數十年泰國示威運動主要因當局鎮壓或軍事政變結束,社會其後大致恢
復正常。這次學生領導的示威運動,示威者毋懼批評王室,更不是以爭取權力為目標,而
是希望從根本上改變泰國的政治制度。當局如何鎮壓及平息事件成討論焦點。彭博社指政
府可能要採取更進取手段,以阻止示威持續發酵,引起外界對1970年代泰國軍隊血腥鎮壓
學運的恐懼。
1970年代兩場民運悲劇收場
泰國在1970年代發生過兩場歷史性的學運。1973年10月,十多名學生因派發宣傳新憲法的
傳單被捕,學生組織發起反政府示威,逾40萬人參與,當年軍政府首相他儂下令血腥鎮壓
,造成77人死亡,後來泰王普密蓬高調介入才得以平息。1976年10月流亡海外的他儂回國
,企圖插手政治,大批學生在法政大學和平集會,其間有學生上演話劇,被指對王室不敬
,觸發軍方武力鎮壓,官方稱46人死亡。
與1970年代不同,即使當局這次鎮壓了示威,仍須平息社交網絡的輿論,並要化解人們對
社會不公平、腐敗和濫權的不滿情緒,這些不滿情緒增加公眾對示威的支持。泰國烏汶大
學政治學系主任提提蓬(Titipol Phakdeewanich)表示:「由於這場示威由社交平台發
起,所以示威的勢頭依然存在。」隨着示威領袖陸續被捕,他認為將會出現新的領袖,政
府的策略有可能適得其反,最終導致更多人加入運動。
學者:青年參與因長期不滿及無經濟前景
朱拉隆功大學安全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蒂提南(Thitinan Pongsudhirak)認為,年
輕一代如此積極參與這場示威運動,是因為他們看不到經濟前景,對泰國政治體系長期積
累不滿。研究泰國的學者休伊森(Kevin Hewison)稱,巴育政府沒有表現出任何妥協的
意願,未來有可能發生衝突。
泰國警方上周五出動水炮車驅散示威者,外界估計即使政府準備使用武力,重演1970年代
高壓手段對付示威者,也不見得示威將在短期內結束,正如學生領袖帕努蓬(Panupong
Jadnok)15日(上周四)對《華盛頓郵報》稱,就算面對被捕威脅,「我們不會退縮,我
們將作戰直至死亡」。
(曼谷郵報、路透社、法新社、彭博社)
兒稱父「盲撐」王室 父疑子遭「洗腦」
自今年夏天學生抗議活動開始,泰國各地的家庭日益分裂。有的父母與子女、兄弟姊妹都
變成了陌生人。年輕一代的泰國人質疑君主制及其所代表的一切,近期示威湧現改革君主
制的訴求,突顯了該國年長世代跟千禧世代對王室擁護程度的落差。
清邁一名大學生9月在facebook表示,父親因她的反君主制觀念,想控告她,還不准她用
家族姓氏。曼谷19歲法律系學生達奈(Danai),是今夏上街主張改革君主制一員,與父
親巴功(Pakorn)見面時便要迴避君主制話題以免口角。他說:「對於家父,國王是不可
碰觸的。我反問為什麼?他說我年紀太小尚不明白。他勃然大怒,然後靜下,不跟我說話
。」
新泰王不再神聖不可侵犯
父親教誨批評國王就是罪惡,達奈認為父親只是盲目愛戴君主。他在17歲第一次對父親提
出對君主制的質疑,那次去戲院,達奈不想跟大隊一聽到電影播放前播《頌聖歌》就起立
向國王致敬,他繼續坐着,但其父逼他起立。
巴功認為兒子受大學教師和網路影響:「在泰國社會,有一群核心人物是反王室的。加上
互聯網、社交媒體不斷湧現誤導資訊和假新聞。年輕人未經過濾便迅速全盤接收。」泰國
人視君主為「半神」,覲見時要匍匐自稱「君主腳下的泥塵」。巴功生於國王普密蓬在位
時,認為國王是「非常特別的存在」,他曾與先王碰過兩次面,感覺他親民隨和。巴功說
:「他為人民比為自己子女所做的多。他生病時,我甘願折壽,以使他長壽一些。可是像
我兒子的Z世代,沒那種經歷。」
新國王哇集拉隆功醜聞纏身,他繼位改變了一切,如今新一代已不再視王室是神聖不可侵
犯的禁忌。在8月一場示威,一名學運領袖公開發言指摘政府愚弄民眾指「王室人員是神
或天使的化身」,詰問「你肯定神明會有如此人格嗎?」
巴功認為追求改革君主制篤定事敗,他希望兒子智慧隨年事增長,父子想法歸一能變回親
近些。
(BBC)
───────────────────────────────────────
【泰國示威】美學者︰香港抗爭運動改變世界 激發全球對抗專政
https://is.gd/CdCj1s
泰國示威浪潮持續,當地警方周五晚出動水炮車驅散人群,數以萬計民眾翌日仍走上街頭
,要求總理巴育下台、改革君主立憲制等。日經新聞亞洲版(Nikkei Asia)今日(18 日
)刊出由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歷史學教授華志堅(Jeffrey Wasserstrom)撰寫的評論
指,香港的抗爭運動正在為世界帶來改變,與六四事件相比,香港去年的反送中運動強調
的「be water」精神,正前所未有地在全球範圍激發出對抗專政的,更為堅韌的力量。
華志堅熱衷研究中國近代史,著有研究香港政制發展的書作《Vigil: Hong Kong on the
Brink》。他在評論中指,香港的抗爭者曾在 2014 年和 2019 年發起大規模運動,均未
能如願推進民主化進程。然而,即使香港如今看來前景黯淡,只要留意白俄羅斯、美國明
尼蘇達州、黎巴嫩貝魯特,以至泰國曼谷的示威者如何表達訴求,明顯地,香港的抗爭鼓
舞和影響了全球人民,對抗各自的專制政權時的行動。
反送中比天安門事件更具影響力
他回溯中國近代抗爭史,由 1989 年的天安門事件開始,抗爭者即使遭到血腥鎮壓,仍未
能成功爭取到他們想要的自由,然而當時中國抗爭還是啟發了之後在布拉格和德國萊比錫
的政治抗爭。即使在中國,對天安門的記憶仍在持續影響好幾代人,天安門六四事件也在
香港的民主抗爭運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至 2014 年的雨傘運動成了自六四後,大中華地區最大型的示威活動,引起國際關注,雖
然最後仍未能成功爭取普選,但卻影響了很多人在去年再次走上街頭,並且持續了更長的
時間,再次引起了全球更多目光,從反對一項引渡法案開始,演變成了一場抗爭,對抗政
權的打壓和警暴。雖然《逃犯條例》被撤回,但同時北京卻在今年七月實施了《國家安全
法》,令到異見份子更容易被送中,一旦被拘留隨時無法與律師聯絡而被判刑。同時,政
權更取消了今年的立法會選舉,亦限制了港人遊行集會的權利,警權不受束縛。
香港人創造出獨特的抗爭戰略
華志堅認為,不能單純或簡單地說,香港的抗爭運動就如 1989 年六四事件一樣失敗了,
因為無論 2019 年的抗爭會否在將來醞釀成更大的行動,都已為全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
響,令抗爭者的抵抗力量得以大大提升。無可否認,很多戰略和組織手法的起源無從考究
,是香港的年輕人從不同地方借鑑而來,但是香港人在其中發揮的創意,令這些抗爭方法
變得獨特,例如人們用不同工具撲滅催淚彈、運用社交平台組織行動卻「無大台」、「兄
弟爬山」思維等等,這些香港抗爭行動的影子,可從泰國示威者使用雨傘的方法、抬高手
機燈的行為中看見。
更重要的是,由美國到泰國等地的示威,都看見示威者貫徹了香港抗爭中「Be water」的
精神,強調靈活性和堅韌。「Be water」起源於道教、武術,由香港武打巨星李小龍發揚
光大,這種精神令示威者的行動多變,例如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示威者在遭遇警方驅逐時
馬上散去,並將示威地點轉移到了令一個地方。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