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美中漸行漸遠 「戰略競爭」取代「接觸」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10-19 09:52:56
標題: 美中漸行漸遠 「戰略競爭」取代「接觸」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is.gd/l2RmUf
https://i.imgur.com/nYxh9yy.jpg
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在特朗普任內走近盡頭,專家估計「選擇性脫鈎」在所難免。圖為
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去年6月在大阪G20峰會期間會面。(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記者周宏量
中美關係是美國大選最重要外交議題,隨着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漸在兩黨共識中走到盡
頭,評論普遍認為下屆美國政府將延續較對抗的路線。著名亞洲事務專家葛來儀上月接受
本報電郵專訪,直言中美「選擇性脫鈎」符合美國利益,相信雙方關係未來多年都會以「
戰略競爭」為主調。內地學者則認為中美存在戰略競爭屬正常,但雙方不應誤判,尤其美
國應改變思維,停止挑釁行為。
2018年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特朗普政府對華新政策的演說,普遍被視為宣告1972年
尼克遜訪華以來的「接觸政策」(engagement policy)壽終正寢,所謂「脫鈎」(
decoupling)可能性漸受重視。但這股跨黨派戰略變化有迹可尋(見表),到後來中美貿
易戰如火如荼,圍繞「新冷戰」的討論更不絕於耳。
葛來儀:選擇性脫鈎符美國利益
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亞洲顧問兼中國實力項目主任葛來儀(
Bonnie Glaser)向本報直言,中美「選擇性脫鈎」是不可避免,「無關誰人入主白宮」
。她解釋,中美政治體制存在鮮明差異,兩國卻又有深入的經濟相互依賴,兩相結合下導
致中美之間出現的激烈對抗。在這情况下,華府尋求減少相互依賴、在涉及國家安全的特
定範疇降低對華依賴、限制中國進入美國欲維持優勢的範疇等,其實「符合美國利益」。
「戰略競爭在未來很多年——如果不是數十年——很可能仍會是中美關係的中心特徵」。
葛來儀認為華府與北京會在不同範疇展開競爭,並重點提到軍事和科技的部分。
談到軍事層面,葛來儀預計競爭會聚焦於兩點:一、中國對「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
)能力的開發——即旨在防止美國軍事力量介入中國邊陲的潛在衝突,尤其是台灣海峽;
二、美國維持介入能力和機動性的努力。她相信美國會繼續在南海作「自由航行行動」,
並會派軍機和軍艦駛靠中國,解放軍則會尋求迫使類似行動後退。
有觀察認為,對中方反介入能力的忌憚,正是特朗普政府前年決定退出《中程導彈條約》
並要求中方加入新條約談判的關鍵。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研究員庫珀(Zack Cooper)
兩年前接受本報訪問時,也指中美之間長期存在「中方反介入能力 vs. 美方力量投射能
力」的競爭,但在中國正開發力量投射能力下,美國也變得有需要開發反介入能力。
庫珀本月再向本報稱,這趨勢仍在繼續,並提到兩個例子:一是北京正加速開發航母和其
他長程系統(例如轟炸機和後勤船艦),及發展外國基地和接入點;二是美國更多討論開
發長程導彈,令美軍無法在第一島鏈內巡航時仍可遠距轟炸目標。他相信未來會更多循這
方向發展,「尤其如果美國國防預算面臨巨大壓力」。
談到科技層面,葛來儀則指美國會收緊對科技轉移到中國的限制,「以阻礙中國利用其『
軍民融合』項目取得21世紀軍事科技的主導地位」。她直言科技會是中美競爭的中心焦點
,雙方皆尋求在人工智能、量子電腦和半導體等21世紀科技範疇成為領導者。葛來儀相信
中美還會對「構成國際秩序之規則及慣例」展開競爭。
周永生:戰略競爭屬正常 雙方勿誤判挑釁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向本報稱,中美社會性質和政治體制不同,存在戰略
競爭肯定是不可避免,認為這「沒關係」,但雙方不要相互誤判,政策上「不要挑釁對方
」,保留回復合作的可能性。
周永生呼籲美方「不能把戰略競爭當成中美關係的主要內容」。他直言中美過去都有戰略
競爭,但以前有蘇聯作共同對手,冷戰結束之初美國也未把中國當成最大和最危險的對手
,因此也能跟中國合作,「從這角度來說,美國政治領導人真的應改變某種思維」。
他強調中國其實「不想跟美國對着幹」,又指中方競爭形態「總體來說還是良性的」,只
為國家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須在經濟和高科技領域追趕美國,屬「非常正常」。
韓磊:關係取決於雙方 不隨選舉結果改變
不過,曾任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的韓磊(Paul Haenle)向本報稱,中美要回歸更具
建設性的關係——「即使仍主要由競爭所定義」,並非只取決於特朗普還是拜登入主白宮
後做些什麼。他強調美國大選結果不會改變中美關係進程同時取決於雙方的事實,倘若中
方不願承擔自身對中美關係迄今惡化的一部分責任,雙方也無法有建設性對話,「正如中
國學者陳定定在我的Podcast節目上跟我說的:『一隻手掌拍不響』」。
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漸見盡頭
2017年
12月:「修正主義大國」
特朗普政府發表任内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和俄羅斯列為「修正主義大國」(
revisionist power),認為兩國是意欲改變現狀的美國戰略競爭對手。
2018年
2月:反思接觸政策
兩名前奧巴馬政府高官、現拜登對華政策高級競選幕僚坎貝爾和拉特納在《外交事務》期
刊撰文,批評接觸政策未收預期效果,反映民主黨外交建制在檢討對華策略。
10月:彭斯政策演說
副總統彭斯發表對華新政策演說,被視為宣告接觸政策終結;他指美國對中國之百年幫助
原是盼中國自由化,卻換來面臨北京軍事和科技等威脅。
2019年
7月:「中國不是敵人」
逾百名中國和亞洲事務專家或前官員在《華盛頓郵報》發表「中國不是敵人」公開信,批
評特朗普政府強硬對華政策反令美國陷孤立;對華鹰派隨後在《華盛頓自由燈塔》發公開
信打對台,斥「接觸政策派」過去40年誤判中國
2020年
7月:鷹派四箭齊發
國務卿蓬佩奧發表「共產主義中國和自由世界的未來」演說,明言接觸政策失敗,點名劍
指中共,呼籲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合組新同盟,被評為「新鐵幕演說」;這是特朗普政府
一連4篇對華政策演說的總結篇,另外3篇由白宮國安顧問奧布萊恩、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
斯托弗雷和司法部長巴爾發表
美危機管理機制存弱點 專家料棄「大交易」聚焦特定議題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本月初警告,中美領袖須為日趨激烈的競爭訂立「交戰規則」,商討
叫停威脅的界限及其定義方式,否則恐如一戰前隨時擦槍走火引發世界大戰。這說法進一
步呼應美國戰略界對中美缺乏有效危機管理機制的連串警告,但曾經任職白宮國家安全委
員會和五角大樓的國防專家庫珀向本報稱,預期下屆美國政府將不再容許有關危機管理機
制的談判跟其他中美議題掛鈎。
指北京樂於「碰運氣」施壓對手
庫珀與曾任拜登副總統亞洲政策特別顧問的斯托克斯(Jacob Stokes)上月底在美國軍事
評論網站War on the Rocks撰文,敦促美國決策者須「以戰略方式思考」中美危機管理機
制。二人指中國一向以戰略方式看待危機管理機制,只有在無法自信可掌握局勢升級主動
權下,才肯認真執行。換言之,幾乎只在避免與美軍發生直接和傳統衝突時,才會重視相
應機制,否則樂於利用「試碰運氣的威脅」來施壓牌面較弱的對手。因此二人認為美國決
策者也應現實地看待危機管理機制,避免過度依賴機制工具來處理對華緊張局勢。
稱美易妥協 助長踩界行動
庫珀接受本報專訪時解釋,中方只會在事態升級選項不夠吸引(大多是指對美國的大型傳
統衝突)之時,才會去限制升級的可能,但美國不理會危機管理機制的「相對價值」,只
簡單接受中方大部分的提案,因此憂慮部分中美危機管理機制「會令中方領袖更有信心從
事在灰色地帶的行動,而毋須面對美方大幅升級緊張事態」。
庫珀認為,北京經常要求華府犧牲自身安全利益來保護中美關係的其他部分,這點在過去
幾年可見於經濟關係、外交聯繫和對抗氣候變化的合作。他說:「但我懷疑下屆華府會否
參與這種形式的議題聯繫,我認為華府會代之以大體上放棄尋求跟北京達成『大交易』,
並轉向更多聚焦特定議題的互動。因此,我懷疑危機管理(機制)會否跟其他議題扣緊,
相信那大體上會被視為單獨的關注事項。」
美保守派戰略新星:不強調意識形態分野 免限對外合作
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還有另一爭議面向:意識形態。美國政界普遍強調中美之間存在專制
與民主的政治制度角力,近來特朗普政府還額外強調中共與中國的分野。但有評論質疑,
意識形態非中美角力本質,華府不應過分強調這點以免自我設限。
特朗普政府強調中共中國之分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7月發表「共產主義中國和自由世界的未來」演說,強調要牢記中共政
權是「馬列主義政權」,總書記習近平是其「真實信仰者」,因此號召「志同道合」(
like-minded)的國家合組新的民主國家同盟,應對中方挑戰。其頭號對華政策顧問余茂
春隨後罕有接受《華盛頓時報》專訪,指馬列主義意識形態及中國中心民族主義的結合,
有份促成中國如今成為美國的戰略競爭者,挑戰西方自由民主制度。
拜登團隊雖不如蓬佩奧般高舉中共與中國之分,但也強調要跟民主國家合作,核心幕僚蘇
利文曾稱,拜登相信美國跟「志同道合的民主盟友合作以達成共同目標」,方會更為強大。
然而,曾在特朗普政府任副助理防長的柯伯吉(Elbridge Colby),上月與著名地緣政治
作家兼智庫學者卡普蘭(Robert Kaplan)投書《外交事務》網站,提出「意識形態並非
中美關係緊張的根源」,華府不宜過度強調自由民主,免令對外合作受限——畢竟美國許
多潛在合作對象要不屬非民主國家(如越南),要不屬被批評非自由主義的民主政體(如
印度)。
倘達穩定平衡 中國體制非關鍵
柯伯吉與另一特朗普政府前高官成立專研大國競爭的小型智庫,獲布魯金斯學會專家賴特
譽為共和黨其一最有影響力的地緣戰略新星。柯伯吉接受賴特訪問時直言,中國帶來的挑
戰來自其國力上升多於中共,美方面臨的風險是中國「可主導全球最富裕地區,並以損害
美國的方式塑造全球經濟和秩序」。他不否認中共令情况更壞,「但假使中國是民主政體
,我們仍需要擔心這樣強大的國家」。
柯伯吉宣稱,他的強硬派立場是因美國決策圈漠視中國太久,但他指「強硬派立場的目標
是抵達『令低盪(detente ,即關係緩和)變得可能』的有利位置——當我們去到穩定的
平衡,則應準備接觸中國,不用理會其體制」。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