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11-11 09:11:33標題: 法國擬禁將警員起底 惹損新聞自由質疑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bit.ly/3pghsRJ
https://i.imgur.com/2sShXI6.jpg
法國擬訂立《全球安全法案》,規定將惡意發布能識別執勤警員及憲兵樣貌和身分的相片
及影片列為刑事罪。圖為今年7月法國巴黎反政府示威中,有示威者拍攝過程(法新社)
【明報專訊】
法國擬訂立《全球安全法案》,規定在社交平台或新聞媒體上惡意發布能識別執勤警員及
憲兵樣貌和身分的相片及影片,列為刑事罪。該法案下周將呈交國會審議,輿論質疑法例
界線模糊,在警暴問題日益嚴重之際推出,恐會損害新聞自由。
源於黃背心運動 最高囚一年
《全球安全法案》(law on global security)中最具爭議的第24條,規定在社交平台或
新聞媒體上,發布能辨識執勤警員及憲兵身分的相片及影片,且若涉及「傷害意圖」(
intent to harm)屬刑事罪行,違者面臨最高一年監禁,並罰款4.5萬歐元(約41萬港元
)。法國民眾在請願網站「Change.org」發起聯署反對,截至香港時間今日凌晨(11日)
有4.7萬人簽署。
下周交國會審議 4.7萬人聯署反對
該法案於10月20日由國會兩黨議員共同提案,獲內政部長達爾馬寧(Gerald Darmanin)
支持,法案將於下周二(17日)呈交國會審議。法案的訂立源於去年黃背心運動,當時警
方武力鎮壓示威,許多警員遭「起底」,資料被放到社交平台流傳,甚至牽連家人的安全
。法國全國警察工會組織「另類警察」(Alternative Police)秘書長雅各布(Denis
Jacob)指出,部分影片顯示警員的臉孔,使他們及其家人有遭受報復的危險。內政部強
調,新法例旨在保護警察和憲兵,因為他們屢成針對目標並受威脅。
無國界記者:草案定義含糊
不過,外界質疑法案恐有箝制新聞自由疑慮。無國界記者(RSF)認為草案內容定義含糊
,已要求當局明確保證警方不會依據有關法例拘捕在現場拍攝的記者,或阻止記者及新聞
媒體發布警員的圖像。
去年10月採訪黃背心示威被捕但最終無罪獲釋的記者伯納德(Guillaume Bernard)表示
,若法案通過,他將來在示威現場進行拍攝時,會三思是否將鏡頭對準警員。記錄警暴問
題的法國獨立記者杜弗雷斯尼(David Dufresne)稱,新聞工作者不是唯一受法律影響的
人,普通市民也會受影響,形容這是可怕的審查制度。
(衛報、The Local)
───────────────────────────────────────
教師當街被斬首!五年來恐襲不斷為什麼是法國?
https://bit.ly/3pk5Cpy
來源:瞭望智庫
歐洲地區近期恐襲威脅上升。11月2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發生了恐襲,最終造成四人死
亡。9月、10月,法國連發三起恐怖襲擊。入秋以來,尚未擺脫新冠肺炎疫情纏繞的馬克
龍總統又遇到了新的麻煩。接踵而至的恐怖襲擊嚴重威脅了國家安全,恐襲的根源被認定
是伊斯蘭極端主義,於是加大打擊力度成為確保安全的重要一環。
然而,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很容易被誤解為針對伊斯蘭教本身。這就激怒了眾多信奉伊斯
蘭教的國家。這些國家在全球範圍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反法浪潮,伊斯蘭國家的立場勢
必影響和牽制法國的反恐鬥爭力度。於是,馬克龍陷入了空前的反恐和外交困境。
以上就是馬克龍所遇麻煩的內在邏輯,軌跡很清晰,但如何走出來卻是一道難解的課題。
無論如何,釐清這些麻煩的方方面面,可以幫助人們認清法國所面臨的反恐困局。
文 沈孝泉/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 蒲海燕
麻煩之一:「本土化」
2015年是法國遭遇恐怖主義襲擊最嚴重、最集中的一年。
年初,巴黎《查理周刊》編輯部遭遇襲擊,兩名暴徒持AK47突擊步槍對編輯部工作人員掃
射,造成12人當場斃命。兩名嫌犯劫持汽車逃逸,後均被警方擊斃。
當年11月,巴黎又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系列恐襲事件。8名暴徒分別在法蘭西體育場以及巴
黎市內繁華地段和巴塔克蘭劇場等6個地點幾乎同時製造槍擊和自殺式爆炸事件,一共造
成130人死亡、300多人受傷。
最先是在北郊正在舉行法德足球賽的法蘭西體育場門口3名歹徒引爆炸彈。幾分鐘後,一
夥暴徒乘車來到巴黎市中心偏東部的繁華區域,在餐館、酒吧和街角處等4個地點瘋狂掃
射,然後引爆了身上的爆炸腰帶,當場自殺身亡。最後是3名暴徒衝入巴塔克蘭音樂廳大
喊「真主偉大」「為了敘利亞」等口號,把場內被圍困的人一一處決,至少89人當場斃命
。警方衝入場內,兩名暴徒自殺身亡,另一名被擊斃。當晚的6起襲擊行動從開始到警方
攻入巴塔克蘭音樂廳結束,持續了大約3小時50分鐘。
第二年的7月14日,晚10點30分左右,法國南部重鎮尼斯的國慶煙火晚會剛結束,一輛19
噸重的白色半掛式冷藏貨車突然行駛到濱海大道的人群聚集區,更直接衝上人行便道,然
後加速沖向聚集的人群。卡車瘋狂地左沖右撞,撞擊和碾壓行人。警察立即追上去,在一
名行人幫助下阻止了卡車的行進,後面追來的警察立即開槍將行凶者當場擊斃。這起事件
共造成84人當場死亡。
事後,「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宣布對這三起大規模恐襲案負責。也就是說是這兩個
國際恐怖集團組織策劃和派遣人員進入法國,與當地人合夥完成的恐襲行動。
為什麼法國會成為國際恐怖主義勢力襲擊的主要目標?
原因很簡單,法國當時參與了以美國為首的圍剿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伊斯蘭國」勢力的國
際聯盟。美國地處大西洋另一端,恐怖勢力鞭長莫及,而法國是臨近中東,巴黎是國際大
都市,影響力大,因此成為恐怖勢力襲擊的首選。
如今,「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的強大勢力雖已不復存在,但幾年內小規模恐襲持續
不斷。2019年10月3日,巴黎警察局內,一名持刀男子襲擊多名警員後被擊斃。襲擊者是
巴黎警察局總部工作人員。在這起襲擊中4名警局工作人員遭襲死亡,5人受傷。襲擊者是
一名45歲男子,此前皈依伊斯蘭教,襲擊者曾聲稱支持2015年針對法國的多起恐怖襲擊事
件。
2020年9月25日,在巴黎第11區,一名男子手持屠刀在勒努阿大道一座辦公樓下的便道上
將一男一女砍傷,然後逃逸。警方很快在巴士底歌劇院石階處將身上帶有血蹟的嫌犯擒獲
。這起刑事案件看似一般,但發生在2015年《查理周刊》案件正式開庭審理之際,而嫌犯
在這家雜誌的舊址作案,因此報復意圖十分明顯。
緊接著,10月16日發生了震驚法國的教師被斬首慘案。
巴黎郊區孔夫朗市一所初級中學的一名地理歷史教師在「文明和道德課」上展示伊斯蘭先
知穆罕默德漫畫,引起家長不滿,要求學校辭退這名教師,但沒有得到校方應允。於是,
這名教師的姓名和學校地址被公佈在網上,等於向他發出了追殺令。
16日,這名教師在下課回家途中被一名年僅18歲的外籍移民斬首於街頭。兇手高呼「真主
至大!」,因他拒捕被警方當場擊斃。
兩個星期後的10月29日上午,尼斯聖母大教堂再次發生斬首血案。一名突尼斯籍青年持刀
行凶,三人喪生,其中一人被斬首。嫌犯在行凶時用阿拉伯語高呼「真主偉大!」,現已
被警方制服。
從近兩年的案件中不難看到,恐怖勢力已經「本土化」。作案者都是法國本土年輕移民,
受到「激進化」的蠱惑,對社會充滿仇恨,最終鋌而走險。其背後則是伊斯蘭極端主義作
祟。對法國政府而言,「本土化」使打擊恐怖勢力從國外轉向國內,反恐鬥爭增添了新的
難點,無疑更加複雜化。
麻煩之二:複雜性
法國政府認定,當前恐襲行動的根源是伊斯蘭極端主義,打擊的重點是伊斯蘭極端勢力,
馬克龍則決心從立法的高度進行這場鬥爭。
10月2日,馬克龍在訪問拉脫維亞期間發表了一篇重要講話,這個講話被認為是向伊斯蘭
分離主義的「宣戰」。
馬克龍在演講中提出,分離主義的立場是「對宗教法的偏愛超過法國的共和、世俗價值觀
」。他說,「宗教分裂主義」者試圖在法國建立「平行社會」,以宗教法律取代法國法律
,最終「完全控制」法國社會。他宣布,政府會在12月提交一份法律草案,以加強法國的
世俗主義,反對「伊斯蘭分離主義」。
10月16日「斬首案」發生後,馬克龍視察現場時提出,案件背後的「禍害已經明確,政府
將加強行動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為此,政府提出了三項具體措施:取締由涉嫌此案的
伊斯蘭極端分子賽夫里埃所創立的亞辛協會、關閉龐坦市清真寺、嚴格管控在這起案件中
起了重要作用的網絡社交媒體。
極端勢力是極少數,但其能力巨大。而且,信奉極端主義者大有人在,他們遍布包括學校
在內的各個領域公開活動,網絡社交媒體是最方便的傳播手段。從某種意義看,製造恐襲
的極端勢力要比日夜街頭巡邏的警察強大得多、主動得多。
而這一勢力又打著伊斯蘭教的旗號,聲言使用一切手段捍衛伊斯蘭教教義,因此煽動性和
欺騙性極強。
從行動上看,極端與非極端也就是一步之遙、一念之差。所以,一些年輕人很容易被「激
進化」所洗腦,最後成為犧牲品。
剷除極端恐怖主義勢力的複雜性由此可見一斑。
對馬克龍而言,極端勢力的源頭在國外,法國的伊斯蘭教,必須擺脫外國勢力的操縱。
法國目前有2500座清真寺,這些機構大都有海外資助背景,甚至成為國際極端宗教勢力滲
透的渠道。因此,清真寺是法國警方監控的主要目標。法國內政部在2015年宣布,警方已
經關閉了法國境內的三座涉嫌傳播極端主義思想的清真寺,其中一個清真寺內還搜出了藏
匿的武器。
自2012年以來,法國還驅逐了65名來自境外的伊瑪目,因為這些人進入法國後宣講極端的
伊斯蘭教教義,蠱惑人心。此外,一些鼓吹極端思想的網站也被封閉。據透露,巴黎警方
這次準備把政府觀察名單中的231名外籍宗教極端主義者驅逐出境。
麻煩之三:難相融
歷史上,法國人曾長期信奉天主教。但是現在,天主教早已淡出政治和日常生活,留下的
只是一些宗教生活習俗,如周日去教堂、過聖誕節等。
法國憲法明確規定,法國實行政教分離和世俗主義,宗教被嚴格限制在私人領域和特定的
宗教場合。在西方國家中,法國實行世俗主義是最徹底的。比如,美國總統宣誓就職時手
中緊握著的是《聖經》,美國政客們的競選演講中往往以「上帝保佑美國」來結束。但是
,法國領導人演講的結束語則是「共和國萬歲!」「法蘭西萬歲!」。
在英國,女王不僅是英聯邦元首,而且是國教(聖公會)的捍衛著,耶穌十字架出現在西
班牙學校的教室裡,這些在法國都不存在。
「侮辱宗教信仰」在德國刑法中規定被判刑三年,但是,「瀆神罪」在法國大革命後已不
復存在,對宗教的批判成為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因此,只有在法國才能有像《查理周刊》
這樣對宗教進行諷刺戲謔刊物的存在。《查理周刊》遭血洗後,法國全國悲痛哀悼,因為
這是對民主自由的扼殺,而穆斯林移民認為,這是對褻瀆先知的懲罰。
法國是個移民國家,來自伊斯蘭國家的移民目前已佔法國總人口的8%。一些輿論認為,穆
斯林的生活和行為方式過於宗教化,這違背了法國所奉行的世俗化原則;法國人擔心,穆
斯林的宗教熱情以及宗教習俗將會改變法國世俗社會的特性;而政府則擔心,伊斯蘭教影
響力的擴大會對國家統一和安全構成威脅。
法國立法把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的一切宗教習俗和活動嚴格限制在私人領域和特定場合。馬
克龍強調,「法律允許人們選擇屬於自己的任何信仰,但學校和公共服務將禁止對外展示
宗教信仰。」
他還採取措施使國內伊斯蘭教擺脫國外勢力的操縱。這實際上是要對法國伊斯蘭教實行改
造,使之與世俗化相融合,但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2004年和2010年,法國議會曾兩次通過法案嚴禁穆斯林婦女在公共場所佩戴面紗頭巾和伊
斯蘭罩袍,引起穆斯林移民的強烈不滿和抗議。可見,世俗化雖然是法國立國之本,但是
遭到佔人口8%的移民反對,當局者也無可奈何。
由此可以看出,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目的是反恐,但遭遇穆斯林移民抵制也難以避免,
所以改造伊斯蘭教,使其與法國世俗主義相融合就很難實現。
麻煩之四:外交困局
馬克龍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的一個巨大阻力來自國外,即眾多的伊斯蘭國家。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最近一次公開集會上譴責馬克龍對待穆斯林的做法,認為馬克龍有
「精神問題,應當去做心理健康檢查和治療」。對於這種有失外交禮節的言辭,馬克龍決
定立即召回法國駐土耳其大使回國,以示抗議。作為回應,埃爾多安又呼籲各國抵制法國
貨。
法國遭遇恐怖主義的打擊,埃爾多安似乎從中看到了機會,希望恐襲成為牽制法國的一個
因素,自己則可以從中漁利。
馬歇爾基金會駐安卡拉辦事處主任厄斯吉爾認為,埃爾多安與法國的外交衝突使他在國內
和國際方面受益,「與西方領導人發生衝突會提升埃爾多安的形象,因為他公然反抗西方
針對土耳其人和其他穆斯林的傲慢態度。」
法國地緣政治專家呂賽爾說:「埃爾多安有兩大野心,他想同時成為『蘇丹』與『哈里發
』,即政治領袖和宗教領袖。法國現在被認為反穆斯林,於是他便在這個敏感點上進行發
揮。」
10月27日,孟加拉國爆發數万人抗議示威,稱「馬克龍是穆斯林的敵人」。敘利亞、加沙
地帶、利比亞爆發示威,憤怒的人群焚燒了馬克龍的畫像。在俄羅斯穆斯林占多數的車臣
共和國,總統卡羅夫指責馬克龍的做法是把穆斯林推向恐怖主義。伊朗和巴基斯坦兩國召
見了法國外交使節進行交涉;約旦政府提出了抗議;摩洛哥強烈譴責了《查理周刊》的漫
畫;沙特阿拉伯則反對任何把伊斯蘭教同恐怖主義掛鉤的企圖。
設在阿布扎比的穆斯林智者委員會宣布,將起訴《查理周刊》以及「所有冒犯伊斯蘭教的
人」。另外,伊斯蘭國家還掀起了抵制法國貨的運動,抵制範圍從普通商品到旅遊和航運
。一場反法浪潮正在伊斯蘭國家興起並不斷蔓延開來。
法國推行全方位外交,以維護其戰略利益,中東地區正是法國的外交重點。然而,馬克龍
為了反恐加大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力度,造成阿拉伯國家的不滿和疑慮,甚至引發外交衝
突,這就給法國推行全方位外交增添了新的難點,打擊恐怖主義也就更加複雜化了。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