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wei (光影)
2021-01-03 03:26:23中印邊界問題的回顧與展望
http://www.yuanwang.com.tw/detail?id=337
吳啟訥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目前世界上對於中印邊界問題有真正瞭解的人很少,即使是不抱偏見的人,看地圖時的第
一感覺仍是「在中印邊境爭議裡,印度是更為佔理的一方」。這種感覺,源於近代以來一
般人認為世界各國的自然邊界都是依照河流或者是山脈的稜線來劃分的印象。因此,中印
邊界爭議裡的東段部分,印度佔領區位於喜馬拉雅山稜線的南半部,很多人便直覺認為其
為印度所屬。然而,持這種看法的人不知不覺間就抱持了雙重標準,事實上,在中印邊界
西段地區,中國的邊界根本未及喜馬拉雅山麓。可見現代人在認知上普遍具有「現代刻板
印象」與「雙重標準」,而且這些認知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一、中印邊界的人文與歷史生態
歷史與大自然和我們的想像有巨大落差。例如〈中華民國頌〉的歌詞說「青海的草原,一
眼望不完;喜馬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喜馬拉雅山是不是一個「峰峰相連到天邊」
的山脈呢?實際上不是。喜馬拉雅山的山峰並不相連,數道到數十道山體,被由青藏高原
流向南亞次大陸的河流切割形成山口,可做為交通孔道,其切割過程以地質數字來計算都
在千萬年以上。這些河谷才是喜馬拉雅山區人類生活的核心地區,透過自然流動的河流,
所有藏人皆可沿著河谷穿過喜馬拉雅山,上游的人可通往中游,這就是今天藏文化分佈區
含括整個喜馬拉雅山兩側的關鍵原因。
歷史上一個事件亦可為此佐證。清朝將領福康安曾穿越喜馬拉雅山脈,打到了今天尼泊爾
首都加德滿都附近,反擊當時尼泊爾對西藏日喀則的進攻,一般人會以為福康安需要翻越
聖母峰(珠穆朗瑪峰)等重重阻礙才能過去,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實際上只需沿著河谷行
走即可抵達。
藏印邊界是「鹽線」不是山脈稜線
因此,要真正理解中印邊境的自然生態,必須從河谷看起;人類生態亦然,理解政治與軍
事的關鍵即在人類所居住的喜馬拉雅山的河谷、山谷之中,不是山脈的稜線。
傳統西藏和印度間界線的形成與當地人類生態的形成直接相關,人類的生活圈不同,所劃
分的政治圈自然也不同。西藏與印度的生活圈主要根據「鹽」的取得方法來區隔:印度次
大陸的鹽來自印度洋,西藏的鹽則是從青藏高原上的眾多鹽湖中提煉而出,以鹽湖做為鹽
巴來源的藏民生活範圍廣及喜馬拉雅山的南麓。「鹽線」才真正構成了西藏和印度之間的
「傳統習慣邊界線」,而它並非是一個抽象的界線,不但具體,且在現實中有過數百年的
實踐經驗。印度不管在蒙兀兒王朝(1526至1858年,大陸譯為「莫臥兒王朝」)或是後來
的英屬東印度公司時期(1858至1947年),政治勢力都無法觸及藏文化區。同一時期,西
藏地方當局與清朝政府的管轄範圍卻是含括整個西藏的「鹽線」,而且向在當地半農半牧
的藏人、門巴人、珞巴人收稅。西藏在元朝之後即納入傳統中國的管轄範圍,並被後來的
中華民國政府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繼承。這是中印傳統邊界線的形成始末。
阿克賽欽:「中國的白石灘」
最近在加勒萬河谷發生衝突的阿克賽欽地區,網路上廣泛地把它錯認為是克什米爾的一部
分。這個認知是錯誤的,它完全是從當今印度的政治觀點出發而得出的結論。事實上,「
阿克賽欽」這個詞的語源就可以破除這謬論。「阿克賽欽」源自突厥語族中的維吾爾語,
在維吾爾語裡「阿克」是「白」、「賽」是「河灘」、「欽」是「中國」,「阿克賽欽」
也就是「中國的白石灘」。「阿克賽欽」名字本身就標明了它與新疆的關係,今天阿克賽
欽的主要部分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闐市管轄區域之內,雖與和闐市區之間隔了崑崙山
,卻與前述的喜馬拉雅山情形類似,並非無法翻越。
阿克賽欽一直是新疆到西藏的傳統通道。自成吉思汗征服了包括今天的新疆在內的內亞區
域以後,西部蒙古人便是沿著阿克賽欽走向西藏的阿里。明末清初時,西部蒙古人在新疆
建立「準噶爾汗國」,與西藏之間透過宗教活動「熬茶」建立起特殊的政治關係,與準噶
爾具備某種競爭關係的清政府也用「熬茶」的方式建立和維繫與西藏的關係。從準噶爾到
西藏,也必須從阿克賽欽通過。同時期的印度勢力根本沒有涉足至此。1950年代中期修建
的「新藏公路」,從新疆葉城開始到西藏的拉孜,途中也是從阿克賽欽通過的。
拉達克首府又稱「小拉薩」
從地理上來看,阿克賽欽與今天印度聲稱的「克什米爾」區域東北部的「拉達克」相連,
而拉達克被強行認定為克什米爾的一部分。但事實上,拉達克是一個藏語文化區,過去至
今一直使用藏語,雖與拉薩的方言有口音上的差異,但可以互相聽懂。此外,拉達克的首
府「列城」與西藏首府拉薩頗為神似,又被稱為「小拉薩」,當地也有個類似布達拉宮的
宮殿,雖不屬於黃教(即格魯派,藏傳佛教四大派之一),但也是藏傳佛教的一個支派。
拉達克的這種形態,正說明它與西藏間密切的文化、政治關係。拉達克不是由西藏政府直
接管轄,它有自己的貴族,西藏對它採取間接統治。這種情形在西藏並不特殊,歷史上西
藏唯一的統一,即由著名、偉大的吐蕃君主「松贊乾布」所建立的「吐蕃王朝」所整合,
王朝的統治範圍曾經相當遼闊,從帕米爾到喜馬拉雅山兩側,向東則到藏彝走廊,包括今
天中國境內的四川、甘肅、青海、新疆與雲南一角,全都是吐蕃王朝的一部分。可是吐蕃
王朝到9世紀就解體了,解體之後的9至13世紀,在宗教上是所謂「藏傳佛教的後弘期」,
政治上傳統西藏則分裂成數十個小政權,這些小政權不由貴族統治,而是政教合一的宗教
統治。
西藏受益於和元明清的政治關係
西藏在9至13世紀一直保持著分裂的狀態,假若西藏想要統一,就必須連結一個更強大的
政治、軍事力量。他們一直都是往東看,也就是中國。到了13世紀,這些小政權終於找到
了一個契機──元朝。蒙古帝國建立、轉變成元朝並統一了中國,西藏薩迦派的首領薩迦
班智達與元世祖的代表闊端在今天的甘肅會談結成了聯盟,西藏在政治上將自己納入成為
中國的一部分,如此,西藏的核心地區才完成統一。同樣的,西藏後來透過與明、清朝廷
建立政治關係,來維繫西藏的統一併鞏固當地的地方統治。在西藏和元、明、清的這段關
係裡,受益較多的不是元、明、清,反而是西藏本身,因為如果不依靠元、明、清,西藏
就無法統一。
即便如此,西藏仍有些地方無法統一,即今天的不丹、錫金、尼泊爾、拉達克以及附近的
木斯塘。拉薩要管轄這些地區,必須穿過喜馬拉雅山南麓,在技術上存在困難,因此還維
持著原來吐蕃王朝解體後的狀態。但因為同屬藏傳佛教的關係,這些地區和西藏還是維持
政治上的聯結,即最高政治決策、對外關係與軍事行動皆聽命於拉薩。當然他們內部有時
也發生政治變化或叛亂,大方向則總體不變。到了清朝時期,喜馬拉雅山南麓像牙齒一樣
排列的這些小國家,便同時成了西藏與清朝的雙層藩屬。
二、英國殖民改變了中印關係
傳統中印關係自19世紀的30年代開始發生改變,這與印度次大陸的伊斯蘭化有關。印度次
大陸的最後一個王朝「蒙兀兒王朝」(1526至1858年),是「伊斯蘭化」的統治集團,其
統治的部分目的在於推展伊斯蘭的影響力,今天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形成便與蒙兀兒王
朝的統治有很大的關係。從拉達克往西南邊山腳下走,到半山腰的地方就是「克什米爾」
,它是較早被伊斯蘭化的區域。1834至1839年,伊斯蘭化的克什米爾進攻信仰藏傳佛教的
拉達克,拉達克的土邦主曾向拉薩與清朝駐藏辦事大臣求援,但礙於西藏軍力不足,清朝
在當地的駐軍也十分有限,拉達克最終還是受到克什米爾土邦主的控制,幸而當地貴族尚
在,並未完全滅國。
1846年,英國人取代克什米爾的土邦主直接控制拉達克,並逕自宣稱在拉達克東北的阿克
賽欽(與拉達克並無關係)也屬拉達克。1865年,英國軍官William Johnson(大陸譯為
約翰遜,臺灣譯為詹森)到今日的新疆和闐旅行後,拿起筆來片面在地圖上畫定疆界,將
和闐南部的阿克賽欽劃到拉達克的範圍內,此即為印度主張位於中印邊境西段詹森線(
Johnson Line)的來源。然而,詹森線在歷史上從未被實現,英國人也沒到過阿克賽欽。
何況1899年(庚子事變前1年),英國駐清朝公使竇訥樂給清朝的照會裡清楚承認「中國
的領土包括阿克賽欽」,但此聲稱卻被後來繼承英國殖民遺產的印度所否認。詹森線與中
印邊境東段的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情形不同,中印邊境東段,曾在1950年代中國
涉入韓戰之際被印度趁機向北推進了9萬平方公里,到達或進一步越過麥克馬洪線;西段
則除了地勢較低的河谷區曾被印度推進後控制,至今仍被部分佔領外,面積大約三萬多平
方公里的土地仍在中國的統治下。
我們再來看中印邊境的東段部分。印度堅持依照麥克馬洪線來劃分疆界,但中國政府從不
承認此線,並於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將軍隊推進到麥克馬洪線以南,恢復中國的傳
統邊界。但中國軍隊在獲勝之後卻自動退回戰前的麥克馬洪線以北,甚至進一步再向後退
20公里,以致印度現在實質控制的東段範圍較1962年還要更向北推進,中國在東線領土損
失嚴重。至於西線,中國在1962年戰爭裡則奪回一部分被印度搶佔的領土,所以實際控制
線沒發生太大變化,直到2017年,印度人改採「前進策略」。它的後果下面再講。
三、中國和印度領土的性質有別
做為現代國家,中國是一個傳統領土遺產的繼承者,也就是對傳統國家的統治遺產做法律
上以及政治上的確認。這個確認過程,包含了不斷向後收縮,收縮後確認、繼承的「收縮
-確認」為模式,因此,過程中不僅沒有超過、而且主動縮減了自己的傳統統治範圍。
印度曾經是一個傳統文明體,這一點毫無疑問。可是今天印度的領土遺產是從英國繼承來
的。做為曾經擁有獨特傳統文明與傳統國家的印度,在轉化為現代國家之後,卻把自己界
定為應當「全面繼承英國殖民遺產」的國家,因為他們發覺「沒有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
,印度就根本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因此,印度在1947年成立時,很快就變成以民
粹主義為核心的現代民族主義國家,他們在國際的各個方向都要求繼承英國的殖民遺產,
不僅和中國,也和其他鄰邦緬甸、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發生衝突(與巴基斯坦的衝突最
嚴重),而印度內部的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等地也時有族群衝突。
這些衝突形成的原因,必須回歸印度國家的性質──英國殖民遺產的繼承者。英國人統治
各殖民地的一貫手段是「分而治之」,如向北把西藏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但將西藏管轄
的部分土地劃歸給印度,至於印度能否實際控制則是另一回事。今天印度的阿薩姆邦、曼
尼普爾邦有大片的領土即屬於原來緬甸的雍笈牙王朝(同樣的手法亦見於二戰之後,蘇聯
人將德國東部領土劃歸波蘭,又把波蘭東部領土劃給自己)。西方列強長期玩弄這種帝國
主義的遊戲,導致各殖民地,包括印度內部出現非常強烈的族群衝突。此即印度做為一個
現代國家的形成和中國有巨大差異之處,印度內部的族群關係很大程度上由政治利益強行
組成,迥異於中國內部族群由2,000年以上長期互動所形成的關係。
四、印度的戰略目標及中印關係前景
最近媒體上很多文章,都在討論有關印度的戰略目標。西方傾向低估印度的戰略目標,反
而特別誇大、強調中國的戰略目標,認為「中國為了自己的商業與政治利益要控制東南亞
以及南亞」、「中國是一個擴張型的國家」、「印度好像一直在防守」等根本的誤判。中
文媒體同樣也有誤判,認為「印度採取守勢,沒有多大的侵略性」,在邊境衝突裡「基本
上是中國人佔了便宜,印度人佔不了什麼便宜」,並且「將來沒有什麼便宜好佔的時候,
印度大概就會退出去,有所收斂」。這是嚴重低估了印度。
中國與西方嚴重低估印度戰略目標
在戰略上,印度從建國開始就有很強烈的目標,不僅要主宰南亞次大陸,而且要主宰印度
洋,甚至將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到曾受印度影響的阿拉伯區域、東非以及東南亞(中國和
印度之間的東南亞曾泛稱「印度支那」,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半島、
印尼等地都是同時受到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影響的地方)。
1980年代以後,印度的戰略目標更加明確,它要成為世界經濟強權。儘管印度的經濟進展
比中國慢,但仍比許多開發中國家要快得多。假若把中國放在一邊,印度的經濟成長是很
驚人的,已超越了原來的殖民宗主國英國的經濟總量。經濟總量的增長雖使印度增加了國
民自信,但國民自信的背後還有幾個潛在危機。
比如印度人口已接近中國,名義上排在世界第二,實際上可能已超過中國(因為印度的統
計不足),而印度的耕地面積雖比中國大,但印度的農業生產效率較為低落,仍存在嚴重
的饑荒問題。印度認為在實現農業以及工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擴張勢力範圍與戰
略安全範圍。印度的思維完全繼承英國,所以不只是前面所提的區域,連西藏、阿克賽欽
、新疆管轄的一些地方都被它視為勢力範圍。印度在這些地方採取非常強烈的作為,遠從
1947年建國以來,它就積極維護英國人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影響力。殖民時期的英國官員
被留下來當顧問,由他們幫忙控制喜馬拉雅山南麓。從1950年開始,又進一步向北擴張,
在最東段佔領中國的藏南,即印度後來所建立的、非法的阿魯納恰爾邦,同時還將不丹與
錫金都變成印度的保護國,並且滲透至尼泊爾的王室政治裡。尼泊爾王室最後的衰微與消
滅都與印度有直接關係;往西,則繼承了英國的殖民遺產──克什米爾與拉達克,蠶食了
一些中國領土,並和新成立的鄰邦巴基斯坦發生戰略衝突。
印度掌控中印邊界各小國
喜馬拉雅山南麓、被稱作「喜馬拉雅山的牙齒」的這些小國家中,第一個被拔下來的牙齒
,是錫金。印度在1950年把錫金變成保護國,簽訂所謂的「印度錫金友誼條約」,全面控
制錫金的政治和經濟命脈。然而錫金的整個國民組成和宗教皆與西藏相同,他們對印度的
作為非常不滿,遂於1968年發動反印度遊行示威,卻遭到印度的強力鎮壓與大量屠殺,並
於1973年進一步駐軍、軍事接管錫金。軍事接管使錫金異常焦慮,曾在1974年的一年中,
發了一百六、七十封信件予世界各國,要求各國關注錫金的獨立主權及領土完整,可是無
人理會。事實上,因為錫金和西藏、清朝的傳統關係,當時錫金對中國抱持最大期待,希
望中國可以干預、保護錫金的獨立,然而當時中國正值文革期間,經濟和政治都比較混亂
,自顧不暇。在1974到1975年期間,錫金曾在所有的政府大樓升起五星紅旗,單方面宣佈
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錫金特別行政區,但是當時的中國政府除了對印度做口頭抗議之外沒
有任何動作,印度則以軍事強力鎮壓,將維護錫金獨立的人士(包括一些親中人士)全部
殺害。甚至到了21世紀,中國為了強化與印度的關係,乾脆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
印度吞併錫金的重要原因在於,它要擴大本土到東部阿薩姆邦之間的「西里古裡走廊」戰
略通道的寬度。西里古裡走廊靠近錫金,印度將錫金滅掉以後,走廊的寬度自然擴大許多
。這件行動非常清楚地呈現了印度實現戰略目標的取向,它的下一個目標是不丹。不丹的
領土比錫金大得多,並且在世界上擁有較大影響力,有類似於「亞洲瑞士」的形象。印度
這些動作對中國來說是一個警訊。
壯大印度必先壓制中國?
印度近年來在新形成的中印邊境的中段及東段大規模修路,東段修築了更多高品質的道路
,可供包括俄製的T90坦克(比解放軍在青藏高原的15坦克重得多)行進。印度在中印邊
境的西段阿克賽欽地區也修路,因當地本是無人區,原本雙方駐兵稀少,2017年以後印度
的駐軍開始大增,從一個團增加到一個旅、一個師、一個軍,現在又專門成立了14軍(取
代原來負責控制克什米爾的15軍),專門對付駐守在阿克賽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相對於印度在邊境上的強硬動作,中國方面則顯得相當保守。原因之一是中國面臨地理條
件上的限制,印度則否。印度軍隊前往喜馬拉雅山南麓,是從人口稠密區上來,調動容易
,資源豐沛;但對於中國而言,無論是從新疆還是從西藏過來,都要經過很長時間,中間
都是人口稀少(今天新疆總人口約兩千萬,西藏則為兩三百萬)、資源稀缺的區域,道路
條件並不好,中國對於邊境的經營和印度相比向來較為弱勢。另外的關鍵則在於河谷,中
印邊境間的河谷大約只有半數有中國駐軍及哨所,剩餘沒有任何哨所的河谷,在印度實際
控制的那側已被印軍使用人海戰術全都填滿。這裡額外補充一點,1962年中印衝突發生時
,當時臺北《聯合報》的報導寫道「匪軍(人民解放軍)用的是人海戰術擊敗印軍」,這
是非常荒謬的描述,不僅無知還帶有意識形態的偏見。當時解放軍的人數大約只有印軍的
1/10,完全不占人數優勢,靠的是戰力而非人海。
印度的戰略目標早已呈現得相當明顯,即希望在面對未來國家成長中最大的對手中國時,
能展現出主控的姿態。對於中國而言,它必須體認到將來在世界上面臨的最大戰略對手雖
然仍是美國,但第二大戰略對手就是印度;印度也是中國在亞洲最大的戰略對手,而非國
力正在衰退的日本。日本和中國今天真正的衝突點已然不多,儘管日本在政治上不得不服
從美國,但在經濟上中日的互補遠遠大於競爭,經濟上乃至政治上的共同利益亦多於衝突
,這是今天中日關係的實質。
中國須認清第二大戰略對手是印度
中國的戰略目標不在於擴張,在面對印度擴張性戰略目標時,會有很大危機。印度的戰略
目標包括要控制南亞次大陸的制高點──中國的青藏高原。面對印度的領土威脅,中國必
須警惕,可是中國自身好像有點輕忽。全球觀察家看到的可能也都跟事實相反,他們覺得
「中國威脅了印度」。以1962年印度陸軍全面潰敗為例,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若從青藏高
原向下推進到南亞次大陸,印度是完全沒有抵抗之力的,印軍將在一個多星期之內全軍覆
沒,印度會被佔領。可是,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在政治局開會表明「我們不能打下
去」,「因為我們會背上(當時)6億印度人口的大包袱」、「背了以後可能自己都會亡
國」。現在的想法和那時仍然相同,中國對印度沒有任何政治上、領土上的野心,亦不想
影響印度的戰略利益,基本承認印度在南亞是一個大國,以及做為第三世界國家、不結盟
國家的地位。中國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對印度相當友善。
但是印度卻一直很鄙視中國,後來則把中國視為競爭者。印度鄙視中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印度人的「後殖民情結」,他們覺得自己從殖民者那裡接受了英文教育、他們的「英文比
中國人好太多」,「制度和設施比中國好太多」等等。印度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而且還保留
「後殖民文化」的國家,對此臺灣讀者應比大陸讀者更容易理解。「後殖民情節」使印度
人看不起中國人,從1962年一直到今(2020)年和中國人發生衝突之前,印軍都是用非常
蔑視的心態去看待解放軍,直到動手之後才發現和他們想像的不太一樣。由於每一次上來
的都是新兵,所以每個印度兵都經歷過一次心理幻滅的過程。
對於印度的戰略目標,觀察家以及中國都有嚴重低估的現象。未來印度的人口還在高速成
長,印度的經濟增長在疫情之後向上的趨勢應當也不會停,雖然它還有一些結構性的問題
。那些認為印度會為了中印共同利益而擱置爭議的想法,恐怕是「天真的期待」。衝突將
是中印關係態勢的主流,中國只能儘早做好準備。
//
喜瑪拉雅秩序的解體與印度擴張
http://www.yuanwang.com.tw/detail?id=283
吳啟訥
中印領土之爭始於1950年代末期。在龍象相爭期間,在冷戰中對立的東西方陣營竟然忘卻
意識形態之爭,不約而同地站在印度一邊。1950年代以來各國出版的世界地圖,多數都依
照印度的領土主張標示中印邊界。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時,印度理所當然地期待與北
京的共產黨政權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臺北當局與之合作,形成對中國大陸的戰略夾擊態勢。
令印度意外的是,儘管蔣介石將中印邊境衝突定位為「印度反抗共產帝國主義之鬥爭,而
非中印兩民族間之戰爭」,但並未對印、美向臺北提出的相關合作建議做出正面回應,反
而重申中華民國政府不承認「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的立場,並針對美國國務院
發表承認麥線的宣示表達抗議。
印度的意外,源自印度傳統當中的非歷史化傾向與現代印度國家建構過程中直接繼承自殖
民母國的殖民遺產和領土想像。古代印度文化當中,時間概念的尺度極為宏大,在這樣的
體系內,千年歷史不過是瞬間,因而古代印度不僅缺乏可靠的歷史紀錄,也缺乏對應於古
印度政治狀況的原型族群政治學、原型地緣政治學、原型國際關係學基礎的建構。面對橫
亙在恆河平原北方盡頭──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人僅將它視為神的領域,視為婆羅
門─佛教文化體系中的一部分,卻從未理性檢視過這一地區人類政治生態形成與演變的背
景和過程。殖民者的到來,為印度人帶來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印度」的概念,印度人迅
即走向另一極端,將「印度」當做自古延續至今的主權政治實體,其主權管轄範圍即是英
國在印度的殖民當局實際控制或宣示擁有的全部土地。
喜馬拉雅山麓的傳統政治秩序
歷史上,印度河平原與恆河平原的政治輻射力很難投射到平原盡頭的喜馬拉雅山脈西麓、
南麓山地,更遑論這個世界最高山脈的東麓、北麓;因此,山脈北/東、西/南兩坡的傳
統政治生態與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在西藏高原的政治勢力影響下形成的。中世紀的吐蕃王朝
長期直接統治喜馬拉雅山脈北/東、南/西兩麓山地;近古以來,在喜馬拉雅山南/西麓
形成的幾個小王國,都是西藏政治─宗教體制開枝散葉的結果,在古代政治體系下都是西
藏的藩屬。而在此之前,處於佛教後弘期,經濟、軍事實力脆弱的西藏,即尋求蒙古軍事
─政治勢力的政治保護,因此加入蒙元王朝統治中國的體系,並與繼承元朝的明、清之間
延續了這種封建性質、臣屬形式的政治關係。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葉,是喜馬拉雅山麓
政治秩序體系的穩定期,在這一體系內,西藏是中國清朝的內藩(清朝擁有西藏內部的政
治事務的最終決定權);哲孟雄(錫金)、布魯克巴(不丹)、拉達克等是西藏的藩屬;
拉達克、巴達克山等同時又是清朝的內藩;哲孟雄(錫金)和廓爾喀(尼泊爾)是清朝的
外藩(臣屬於清朝,但清朝不干涉其內部的政治事務)。
英國殖民南亞次大陸:摧毀喜馬拉雅傳統政治秩序
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其後更為完備的英印殖民當局的到來,打破了喜馬拉雅山麓的傳統政治
秩序。在逐漸征服印度河、恆河流域的蒙兀爾諸土邦,成為印度的主人之後,英國亟欲阻
滯俄國由內亞方向朝南亞的擴張,乃將西藏視作其潛在勢力範圍,欲以之緩衝俄國的南進
趨勢。然而,英國人充分瞭解西藏乃至整個喜馬拉雅山麓都處在中國主導的政治秩序之下
,欲控制中國西藏,需先拔除「中國從喜馬拉雅山伸出的一排牙齒」,乃於18世紀初到20
世紀初期間,相繼從印度河、恆河平原進攻喜馬拉雅山麓一系列清朝和西藏的藩屬國,以
及由西藏直轄的藏南地區,除控制這小國和藏南的政治、經濟命脈外,還侵吞這些小國的
大片土地、脅迫西藏地方政府依英人單方設想的「麥克馬洪線」簽署割讓富饒的藏南地區
的條約。著名的大吉嶺,就是英國於1835年從錫金割佔而來的;而西藏地方政府竟然在缺
乏現代地理知識的情形下,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在藏南的出生地達旺也一併割給英印,儘
管英印並未真正控制藏南,中華民國政府則既未簽署,也不承認這個非法的西姆拉條約。
印度繼承英國殖民遺產,中國放棄傳統財產
印度本是英國殖民的受害者,但當英國被迫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後,其殖民政府的外殼
意外地成為統一的現代印度國家的基礎。獨立後的印度,除了將包括英國奪自緬甸的阿薩
姆在內,前英印的統治範圍直接轉為印度的國土外,也進一步將英國人對喜馬拉雅山麓的
侵略範圍視為現代印度國家的領土或勢力範圍。基於這種擴張性的認知和國策,印度自建
國之日起,即急迫推動向喜馬拉雅山麓諸小國和中國西藏藏南地區的擴張。1947年後,印
度陸續控制拉達克、錫金等國,並在政治上不同程度地控制了尼泊爾、不丹。與此次洞朗
事件直接相關者包括:於1948年至1960年期間,陸續完成對沒有法律依據的「麥克馬洪線
」以南藏南地區的軍事佔領;於1949年與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取得對不丹
外交的決定權;於1950年入侵錫金,至1975年吞併錫金。
繼承清朝領土遺產的中華民國放棄了清朝的宗藩體系,除自願加入「五族共和」,成為中
國民族國家一員的「滿、蒙、回、藏」之外,不追求對原清朝所有「外藩」和部分「內藩
」的支配。在政黨政治綱領中明確支持民族自決、民族解放的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
更是將支持中國周邊前清朝藩屬國和其他亞洲鄰國脫離西方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當
做其政黨和國家的國際政治目標。抗戰前後,蔣介石和他領導的國民黨傾力支持韓國、越
南、琉球、泰國、南洋諸國乃至印度的獨立。蔣介石在反殖理想下,拒絕考慮美國提出的
將越南、朝鮮和琉球等前清藩屬國納入戰後中國之議,甚至未將中國的地緣政治利益置於
優先地位,無條件支持印度的獨立與統一,反對獨立後的印巴分治方案;對於被迫承認蘇
聯主導下的外蒙古獨立,也仍以蒙古人利益為優先考量。蔣對中國主權有所堅持,但在邊
界事務上,係以考量現狀的原則代替領土民族主義原則,在與英國議定滇緬邊界時做了大
幅讓步,接受了英國以緬甸段麥克馬洪線為基礎的「1941年線」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事務、地緣政治和邊境事務上延續了中華民國時期的一貫思維,在
與鄰國勘定現代邊界、簽訂邊界條約時,奉行「收縮─確認」的原則,基本上滿足了所有
鄰國的領土要求。如將鴨綠江江心島嶼和長白山南麓劃歸朝鮮;默認和承認蘇聯和後蘇聯
時代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等國對江東六十四屯、部分和瞎子島、伊犁河流域、天
山山脈西段的控制現狀;將諾門罕、達裡岡愛、白塔山等區域劃歸蒙古人民共和國;將巴
達克山、瓦罕走廊劃歸阿富汗;將坎巨提劃歸巴基斯坦;將珠穆朗馬峰(聖母峰、埃佛勒
司峰)南坡劃歸尼泊爾;將高黎貢山以西的大片未定歸屬地區及?卯永租地劃歸緬甸;將
法國殖民時期侵佔中國雲南、廣西、廣東三省陸地和部分島嶼劃歸寮國、越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仍未與不丹和印度劃定邊界,但在實務中,北京仍尊重英印和印度當局的
實際控制史和實際控制現狀。1950年代初,人民解放軍並未挾進軍西藏之餘威,推進到虛
擬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在法律上仍為中國領土的藏南。1950年代末,仍不滿足於實際控制麥
線以南的印度,繼續向麥線以北的中國領土推進,北京在忍讓數年後才被迫反擊,順利擊
潰印軍,推進到法律上的邊界線附近,但卻在大獲全勝之際放棄收復的國土,退回到1959
年實際控制線以北,並進一步後撤20公里。從法理的角度看,這場邊境戰爭完全是在中國
境內進行的,若依印度的行事邏輯,北京大可以收穫戰爭結果。
邊境戰後的印度,不僅迅速恢復對麥線南北的實際控制,還在50多年間繼續在諸多地段以
蠶食的方式向中方實際控制線以北推進,逼得中方持續退讓。此後更向藏南大規模移民,
並推動當地文化的全盤印度化和高度軍事化。同時,印度也鼓勵尚未與中國簽訂邊界條約
的不丹向中國提出更多的領土要求,近期洞朗事件所涉及的區域,就是其中一部分。
這次事件的另一相關方,是遭到印度吞併的錫金。錫金在印度吞併的威脅之下,曾170多
次向北京表達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請求,均遭北京拒絕。北京還考量印度控制錫金的現
狀,最終於2003年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北京的退讓,顯然並未換來印度的回報。
國際輿論和臺灣輿論的弔詭翻轉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後,國際社會並未因中國的東方式謙讓而感動,東西方兩大陣營
仍然習慣指責中國「擴張」。連長期與中共打交道的蔣介石也無法相信北京與莫斯科在中
印邊境衝突議題上存在分歧,堅持認定中共的行動是受蘇聯指使,仍是「共產國際行動」
。只是面對北京主動撤退至1959年雙方實際控制線,隱約感到這是「共產國際行動」的重
要「轉變」。但無論如何,隔岸觀火的蔣還是在一個角度堅持了中國主權立場。
兩蔣時代結束,臺灣輿論界和學界在臺獨、反中氣氛日益升高的情勢下,基本上放棄了蔣
的中國視角,轉而全面接受印度和西方在中印領土衝突中的立場,將北京描述為抱持領土
野心,「蠶食、鯨吞」印度領土的一方。是次中印洞朗對峙期間,國際社會比較罕見地保
持中立態度,但在憲法和法律層面,理論上仍未變更洞朗為中華民國領土法律基礎的臺灣
,公開的輿論多數都譴責中國擴張、侵略印度,部分政治主流派還特意強調臺印加強合作
,共同「對抗中國威脅」;即使是理當冷靜客觀的政治和國際關係學界,主流意見仍然是
認定中國「野心勃勃」、「改變現狀」。
但檢視1949年以來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顯然繼承了1949年之前中華民國的收縮性領土
政策,並未奉行領土民族主義,並未奉行擴張主義政策。此次雙方對峙解除,但中印之間
的結構性衝突並未消失。這一結構性衝突的核心仍在於中國從喜馬拉雅山麓傳統政治秩序
的原點一路退讓,意欲以犧牲部分利益換取區域和諧,而印度繼承和累進了英國殖民遺產
,在徹底摧毀傳統的喜馬拉雅政治秩序的基礎上,無限擴展印度國家利益。事已至此,重
新檢視做為傳統中國「天下」政治秩序之一環的喜馬拉雅山麓傳統政治秩序,也許可以從
中借到一點古老的智慧,避免這種結構性衝突的再次爆發。
強行入侵西藏的國家跟人說別人不懂歷史事實?沒看過比這還惡劣又無恥的說法了還自吹自擂兩千年勒 中國共產黨跟中國文化根本沒半點關係 不過就是共產國家的孓遺產物人家西藏被你事實佔領可還沒過一個世紀先說我中國兩千年 再說西藏是我領土 最後再來主張你印度犯我邊界果然要無恥很難及的過chinazi侵略者還在那邊裝無辜 噁
這篇怎麼看起來像是大外宣?學術單位被收買的蠻多的,常以學術考察名義去吃喝玩樂,只要自付機票錢而已還有人四處約人,只是我不想幹這種騙吃騙喝的勾當韓粉很多這種貨色
這篇搭配他們1/1新增國防法 就知道這篇文的脈絡不過就是篇合理化侵略行為的垃圾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