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01-29 09:39:34標題: 中美關係:拜登政府中國政策幕僚團隊初現輪廓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5805518
馮兆音
BBC中文駐美記者 發自華盛頓
https://i.imgur.com/xTDRSAw.jpg
(Getty Images)
拜登政府主要閣員任命逐一揭曉;他們將主導制定美國未來四年的對內對外大政策略。
這些新任要員之間的共同點似乎不難找到——他們幾乎清一色都是奧巴馬政府時期的老面
孔。
從「彈吉他的國務卿」、「75後國安顧問」、「亞洲沙皇」,到「鷹派國防幕僚」,他們
誰將是對華政策的主要舵手?從這些任命中,又是否能洞悉美國對華方針可能出現的變化
呢?
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研究美中關係的鐘瑞(Rui Zhong)預期,拜登政府將重新啟用奧巴
馬政府的某些外交策略。「但同時,跟奧巴馬當年相比,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亞洲,多邊
主義趨勢更加明顯。」
她還指出,拜登的中國政策幕僚中有多位安全防務專家,預期將從亞太區域安全著手,調
整美國的對華政策。
隨著拜登政府上任,美國行政機關高層大換血,但鐘瑞認為,國務卿布林肯在對華政策上
的整體取向與前任蓬佩奧並沒有重大差異。「美國不會如中國所希望的那麼『通融』,
」 鐘瑞表示。
內華達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蒲曉宇對BBC表示,拜登與特朗普的中國幕僚有一個共識:美中
關係的競爭已大於合作,但在美中的賽跑中,拜登的團隊更著重增強美國自身的競爭力,
而非遏制中國的前進步伐。
他指出,拜登的團隊不乏對華鷹派,例如即將在國防部擔任要職的拉特納,不過總的來說
,他們的政策決策基於理性與經驗。
「特朗普的團隊把中國定位為敵人,而從拜登本人與團隊的發言來看,他們把中國視作一
個長期的挑戰,」 蒲曉宇說。
值得關注的是,拜登政府中的多名資深幕僚有與中國打交道的豐富經驗,也不乏曾在華生
活並精通漢語的「中國通」。
與此同時,美國駐中國大使人選依然懸而未決。迪士尼董事會主席鮑勃·艾格、前奧運花
樣滑冰冠軍選手關穎珊(Michelle Kwan)都曾是傳言中的人選,而一度有傳將派駐北京
的民主黨新星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則已確認擔任交通部長。
通常來說,駐外大使雖是首席使節,但對政策起草的影響力有限。美國新政府的中國政策
,預期將由以下幾名拜登資深幕僚主導:
布林肯(Antony Blinken)- 國務卿
https://i.imgur.com/6MHaQdF.jpg
(路透社)
今年59歲的布林肯是拜登名副其實的心腹,兩人共事已近20年。
布林肯擁有一份典型的外交精英履歷。他出生在外交世家,在法國長大,能說流利的法語
。年少時的海外經歷無疑為布林肯日後成為一名多邊主義者埋下伏筆。他隨後在哈佛大學
與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畢業,隨後成為克林頓總統的演講撰稿人。
在奧巴馬政府時期,布林肯先後擔任副總統拜登和奧巴馬的國安幕僚,隨後躍升為國務院
的二號人物。布林肯不僅是華盛頓政治圈內人,還是個業餘歌手與吉他手,直至近年還在
華盛頓有公開演出,在疫情期間也持續創作音樂。
在對華政策上,布林肯反對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方針,但認同特朗普對中國採取強
硬立場。
蘇利文(Jake Sullivan)- 白宮國安會顧問
43歲的蘇利文是美國近60年來最年輕的白宮國安會顧問,但他獲此重任絲毫不令觀察人士
感到驚訝。
自從2008年進入希拉里的幕僚圈起,蘇利文就在短短幾年內平步青雲,躍升民主黨中舉足
輕重的謀士。
他曾是希拉里的左臂右膀,曾協助她的首度總統競選,日漸成為希拉里最信任的政策謀士
。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期間,蘇利文與她一同訪問了超過一百個國家,在美國與伊朗核協議
磋商中扮演關鍵角色。
https://i.imgur.com/iYVmNdF.jpg
(Getty Images)
蘇利文的外交主張與布林肯接近,主張聯合盟友,支持美國深度參與國際組織,以外交手
段解決紛爭。蘇利文以精通政策細節著稱,在對華政策上,他與布林肯都多番強調,拜登
政府不會是對華「軟柿子」。
但他主張的對華強硬,並非不惜一切代價。2019年,蘇利文與即將主管美國亞洲政策的坎
貝爾(Kurt Campbell)一同撰文,表示美國可以挑戰中國但同時與之共存,兩國可處於
「不招致世界災難的競爭關係」。外界解讀這一用詞為拜登政府的對華綱領。
坎貝爾(Kurt Campbell) - 白宮國安會亞洲政策主管
https://i.imgur.com/KJzq6mG.jpg
(路透社)
在拜登政府中,坎貝爾的正式職稱是「印度-太平洋協調員」,主管美國的亞洲政策,直
接向蘇利文匯報。這一職位又被外界稱為「亞洲沙皇」,不過據稱拜登政府並不喜歡這個
充滿殖民意味的稱呼。
63歲的坎貝爾曾在奧巴馬政府中擔任助理國務卿,是「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政
策的「總設計師」。
這一富有爭議的政策被中方解讀為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的策略。它隨後更名為「亞太再平衡
」(rebalance),但坎貝爾似乎對「重返」(pivot)一詞情有獨鍾,並以它作為其出版
著作的書名。
他在2016年出版的《The Pivot》中論述,面對實力不斷增強的中國,美國應加強現有的
同盟,與包括印度、印尼在內的亞洲國家締造更緊密的關係。這聽起來似曾相識,正是拜
登團隊所主張的對華政策核心。
坎貝爾無疑依然深信這一多邊策略能增加美國與中國博弈中的籌碼。去年三月,坎貝爾參
與撰寫題為「美國如何加固亞洲秩序」的文章,主張美國應與亞太各國加強接觸,擴大澳
大利亞、印度、日本與美國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同盟,「說服」中國遵守區域的規則
。「亞洲沙皇」面臨的首要課題,是停止美中關係的斷崖式下滑。他在今年1月中旬出席
研討會時呼籲,美中應 「各自後退一步,再各自前進一步」。
值得留意的是,不同於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季辛吉)等對華老手以
及中方的近期表態,坎貝爾認為美中關係不必強調建立互信,更重要的是維持關係可預見
、穩定與清晰,減少戰略誤會。
他說,由於雙方彼此深遠的不信任猶如難以跨越的高山,不如一步步走,首要建立切合實
際的雙邊關係。
勞拉·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 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
羅森伯格同樣是奧巴馬政府的前官員,曾任希拉里競選團隊的亞洲政策顧問,在奧巴馬時
期,羅森伯格曾擔任白宮國安會的中國主任。她與布林肯密切共事多年,在其擔任副國務
卿時,羅森伯格擔任其幕僚長。
近年來,羅森伯格在智庫研究對華政策,尤其關注中國政府散佈關於新冠疫情虛假信息的
問題。她認為,對華政策不僅是美國的外交政策,還關乎到保護與支持美國民主的制度。
羅森伯格在2016年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曾表達對「重返亞洲」戰略的支持。她當時說,
中美關係複雜且利益攸關,美國對華政策將繼續在合作與競爭間平衡,確保中美關係不具
有破壞性,同時保證中國按規則出牌。
浦傑夫(Jeff Prescott)- 美國駐聯合國副大使
熟稔中國事務的資深外交官浦傑夫將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副大使,在華盛頓統籌美國外交事
務。在奧巴馬時期,浦傑夫曾在國安會負責中東事務,一度擔任時任副總統拜登的副國家
安全顧問。
會講流利漢語的浦傑夫曾陪同拜登訪問亞洲,為其與中國時任副主席習近平的多次會面出
謀劃策。
浦傑夫在2000年代初曾在中國居住多年,創辦了耶魯大學中國法研究中心的北京辦公室並
擔任主管主任,致力於推進中國的法制改革與改善中美關係。他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畢業
生,亦是國安顧問蘇利文的學長。
2020年總統大選期間,浦傑夫擔任「國家安全行動」機構的執行主任,為民主黨總統競選
人提供外交政策研究支持。
伊萊·拉特納(Ely Ratner)- 國防部長特別助理
https://i.imgur.com/mJ84liz.jpg
(CNAS 提供)
根據美國媒體報道,拉特納將在國防部負責中國相關事務,輔助缺乏印太防務經驗的部長
奧斯汀(Lloyd Austin)。
熟識亞洲防務事務的拉特納被認為是對華鷹派,他曾在2017年特朗普政府剛上任時撰文警
告當時的國務院「危險親中」。
拉特納是拜登多年來的外交顧問,曾在參議院共事;在2015年至2017年,他擔任時任副總
統拜登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到國防部履新前,拉特納是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
的執行副總裁,也在國務卿布林肯此前創辦的政治風險諮詢公司中擔任顧問。
拉特納去年在《華盛頓郵報》上共同撰寫一篇觀點文章,表示美中關係並非新冷戰,美國
不應把焦點放在發起或是避免冷戰,而是由下而上增強美國的競爭力,「多談具體問題,
少談過往仇敵。」
儘管拉特納不願為美中關係貼上標籤,他主張美國要達到各領域的戰略目標,在經濟、外
交、科技、防務等領域強化競爭力。
邁克爾·查斯(Michael Chase)- 國防部主管中國的副助理國務卿
查斯是知名智庫蘭德公司的中國軍情資深研究員,兼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
院教授。他曾在該校的中國南京分校區學習,精通漢語。他是學術著作等身的政治學家,
卻是首度入閣參與政策制定工作。
查斯近年重點研究中國軍事現代化、中國的核政策、台灣的防衛策略等,著有《中國未完
成的軍事轉型:評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弱點》、《台灣的安全政策,外部威脅與內部政治
》。
https://i.imgur.com/gsbnpbf.png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